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10|回复: 2

[其他] 《逸周书》卷52时训解诗解3立秋凉风不至国无严政秋分雷不收声诸侯淫佚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6 12: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逸周书》卷52时训解诗解3立秋凉风不至国无严政秋分雷不收声诸侯淫佚
题文诗:

立秋之日,凉风乃至.又五日后,白露以降.

又五日后,寒蝉始鸣.凉风不至,国无严政.

白露不降,民多邪病.寒蝉不鸣,人皆力争.

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后,天地始肃.

又五日后,禾乃丰登.鹰不祭鸟,师旅无功.

天地不肃,君臣无分.农不登谷,暖气为灾.

白露之日,鸿雁乃来.又五日后,玄鸟始归.

又五日后,群鸟养羞.鸿雁不来,远人背畔.

玄鸟不归,室家离散.鸟不养羞,下臣骄慢.

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后,蛰虫培户.

又五日后,水始干涸.雷不收声,诸侯淫佚.

蛰虫不培,民靡有赖.水不始涸,甲虫为害.

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后,爵入大水,

乃化为蛤.又五日后,菊有黄华.鸿雁不来,

小民不服.爵不入水,失时之极.菊无黄华,

土不稼穑.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后,

草木黄落.又五日后,蛰虫咸俯.豺不祭兽,

爪牙不良.草木不黄,是为愆阳.蛰虫不附,

民多流亡.情生万物,万物有情,情通天人.

君舟民水,载舟覆舟,利民为本,本立道生.
《原文》
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凉风不至,国无严政。白露不降,民多邪病。寒蝉不鸣,人皆力争。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鹰不祭鸟,师旅无功。天地不肃,君臣乃□。农不登谷,暖气为灾。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鸿雁不来,远人背畔。玄鸟不归,室家离散。群鸟不养羞,下臣骄慢。

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雷不始收声,诸侯淫佚。蛰虫不培户,民靡有赖。水不始涸,甲虫为害。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爵入大水,化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鸿雁不来,小民不服。,爵不入大水,失时之极。较重无黄华,土不稼穑。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豺不祭兽,爪牙不良。草木不黄落,是为愆阳。蛰虫不咸附,民多流亡。
【译文】

立秋这一天,凉风吹来。过五日,早上白色露水降。又过五天,寒蝉开始鸣叫。凉风不吹来,国家政令无威严。早上白色露水不降,老百姓多患咳喘。寒蝉不鸣叫,大臣们会以力逞强。
处暑这一天,老鹰会陈放捕到的鸟。过五天,天地开始肃杀。又过五天,庄稼成熟可收割。老鹰不陈放鸟雀,征战会劳而无功。天地不肃杀,君臣之间会不分上下。农田里收不到五谷,温暖的气候造成大灾。
白露这一天,大雁从北方飞过来。过五天,燕子向南飞回去。又过五天,众鸟开始积存食物。大雁不飞过来,远方之人会背叛。燕子不南归,家庭会离散。鸟类不积存食物,下臣会骄横傲慢。

秋分这一天,雷震不再声响。过五天,冬眠动物培修洞穴。又过五天,地上积水逐渐于涸。雷震不停止声响,诸侯纵欲放荡。冬眠动物不培修洞穴,老百姓会失去依靠。积水不干涸,带甲的动物要成灾。

寒露这一天,最后一批大雁飞过来。过五天,麻雀掉入大水变为蛤蜊。又过五天,秋菊开出黄花。最后一批大雁不飞来,小民不驯服。麻雀不掉入海中变蛤蜊,季节会错乱。秋菊不开黄花,土地不能耕种。

霜降这一天,豺把捕来的鸟兽陈放起来拜祭。过五天,草木枯黄落叶。又过五天,冬眠动物都蛰伏在地。豺不摆放鸟兽,武士们将无所作为。草木不枯黄落叶,这就是阳气有差错。冬眠动物不蛰伏,老百姓会四处流浪。
余出 发表于 2025-7-9 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逸周书·时训解》天人感应思想发微

《逸周书·时训解》以二十四节气为纲,构建了一套精微的天人感应体系。今观立秋至霜降诸候,其文虽简,义理深湛,足为后世王者镜鉴。

一、节气物候与政教相参
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实为阴阳消息之象。《月令》郑玄注:"凉风,阊阖风,主秋气肃杀。"若凉风不至,则秋令不行,故曰"国无严政"。白露属金,主肺气清肃,不降则民受邪病,此《内经》"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之谓。寒蝉应律而鸣,若失其时,则臣下僭越,"力争"之象显矣。

处暑"鹰祭鸟"乃秋狩之喻,《王制》"天子杀则下大绥"即此义。鹰不祭鸟则兵事无功,天地不肃则君臣失序,农谷不登则暖气为灾,三者皆失秋收冬藏之道。白露候鸿雁来宾,正《禹贡》"朔南暨"之象,若远人背叛,实因德泽不敷。

二、秋分阴阳争辨之机
秋分雷收声,乃阳气伏藏之兆。《周易·解卦》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雷声不收则诸侯淫佚,盖阳亢不伏之应。蛰虫培户当效法《豳风》"穹窒熏鼠"之勤,水涸应《洪范》"水曰润下"之性,失此二者,则民失所赖而甲虫为害,犹《左传》"蜚不为灾"之戒。

三、寒露霜降刑德之应
鸿雁来宾而小民不服,此《孟子》"君行仁政,民亲其上"之反证。爵(雀)化蛤之说,虽似荒诞,实寓《夏小正》"雀入海为蛤"的物候观察。菊华不黄则土不稼穑,正合《周礼·大司徒》"土宜之法"。至霜降豺祭兽,乃《礼记·月令》"戮有罪,严断刑"之时,爪牙不良则法度弛,草木不落则阳气愆,蛰虫不俯则民流亡,三者皆刑赏失中之验。

结语
《时训解》以七十二候为纬,以五行生克为经,构建起"天垂象-地成形-人应之"的治理体系。其要旨不在灾异谴告,而在《尚书》"钦若昊天,敬授民时"的慎微精神。今人观之,犹当思"春生秋杀"之道,体"情通天人"之义,方不负先王立训之深意。

(全文798字)

【注释】
1. 阊阖风:西方秋风,《史记·律书》"阊阖风居西方"
2. 爵化蛤:古人观察候鸟迁徙与贝类繁殖周期形成的物候联想
3. 愆阳:阳气过盛,《左传》"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
凤杰 发表于 2025-7-22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逸周书·时训解》天人感应思想发微

《逸周书·时训解》以二十四节气为纲,构建了一套精微的天人感应体系。此段经文通过立秋至霜降的物候变化,揭示了自然秩序与政治伦理的深层关联,其思想内涵可从三方面阐释:

一、物候时序的政治隐喻
"凉风不至,国无严政"的表述,体现了周人以自然律令比附人间治道的思维模式。凉风作为立秋的应然物候,其缺席暗示政令失序,这与《礼记·月令》"孟秋行夏令,则国多火灾"的警示同出一辙。值得注意的是"寒蝉不鸣,人皆力争"的象征逻辑:蝉鸣本是阴气初动的标志,其失常预示臣僚僭越,这种以虫鸟声息喻政事得失的观察方式,实为殷周巫史传统的遗存。

二、生态异常的社会预警
经文将物候变异与社会危机精准对应:"蛰虫不培户,民靡有赖"的记载,揭示出古人对生态链断裂的深刻认知。郑玄注《周礼》谓"虫豸冬蛰,阳气所避",若虫不蛰伏,则昭示阴阳失序,进而导致民生凋敝。这种将昆虫活动与百姓生计相联系的思维,反映了早期农耕文明对生态平衡的朴素理解。

三、礼制自然的哲学基础
"鹰乃祭鸟""豺乃祭兽"等表述,实为周人"观物取象"思维的外化。《白虎通义》释"祭"为"示有所尊",禽兽行为被赋予礼仪色彩,暗合《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理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菊有黄华"与土德的关系:黄色属土,菊花不应时则预示"土不稼穑",这种五行配属思想,较《吕氏春秋》十二纪更为古朴原始。

要之,此篇经文绝非简单物候记录,而是熔天文、农事、政教于一炉的治国纲目。其以"万物有情"为逻辑起点,构建起"天垂象-圣人则之-百姓应之"的闭环体系,堪称先秦生态政治哲学的典范文本。今日观之,其中"暖气为灾""民多流亡"等预警,尤具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