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38|回復: 2

[易學] [易经每日一讲]朱子的解释学思想

[複製鏈接]
孙福万 發表於 2023-1-1 0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孙教授陪你学【周易】第808天

一、前边我们讨论过【周易】解释学的问题,今读【朱子语类】谈【易】的内容,发现朱子也有其解释学思想,颇值一说。

解释学与儒道今译

解释学与儒道今译

二、在解释【系辞下】『吉凶者,贞胜者也』这句话时,他说:『这一句最好看。这个物事,常在这里相胜。一个吉,便有一个凶在后面来。』又说:『贞,常也。阴阳常只是相胜。如子以前便是夜胜昼,子以后便是昼胜夜。』而反对张载的解释:『横渠说得别。他说道,贞便能胜得他。如此,则下文三个「贞」字说不通。这个只是说吉凶相胜。天地间一阴一阳,如环无端,便是相胜底道理。』【朱子语类】卷七十六

三、但是,这并非表明,朱子就完全否定张载的解释。当有人再问他张载关于『贞胜』的观点时,他却说:『此虽非经意,然其说自好,便只行得他底说,有甚不可?大凡看人解经,虽一时有与经意稍远,然其说底自是一说,自有用处,不可废也。不特后人,古来已如此。如「元亨利贞」,文王重卦,只是大亨利于守正而已。到夫子,却自解分作四德看。文王卦辞,当看文王意思;到孔子【文言】,当看孔子意思。岂可以一说为是,一说为非!』同上

四、其实,关于『贞胜』一语,历来歧义甚多,如【周易折中】即云:『贞胜之义,张子以为「以正为胜」,朱子以为「二者常相胜」,今玩文义当为「以常为胜」。』此解或最佳。但朱子于此提出的这种【周易】解释学思想,即不能对『与经意稍远』的观点随便否定,非要判定『一说为是,一说为非』,却是很高明的。我们知道,现代解释学即使对『误读』也是表示理解和肯定的,或许,那些经典的『误读』正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嚆矢呢!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23-5-26 01:4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解释学,是不是和自古的『注疏』类似?
黄文勇 發表於 2025-3-31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朱子释《易》"贞胜"义理抉微

朱子解经之妙,在于既能执守经文本义,复能包容诸家异说。其论《系辞》"吉凶者,贞胜者也"章,实开显宋儒解经之双重维度:一者以阴阳消息为天道常则,二者以解释多元为学术公心。

考朱子"贞胜"之解,首重文本脉络。其以"贞"训"常",谓吉凶相代如昼夜循环,此本于《周易》阴阳相推之理。其驳横渠"贞能胜之"说,非在否定张子,而在维护经文三"贞"字义例之一贯性。此可见朱子解经之严谨,必先求本义而后及引申。

然朱子卓识尤在于其解释学之通达。其谓横渠之说"虽非经意,然其说自好",此论实开解释学多重意义之先河。盖经义如活水,文王、孔子尚作不同诠释,后世学者各有所得,正显经典之生生不息。朱子此论,实与今人所谓"诠释的多元性"暗合。

《折中》所载历代异说纷纭,适证朱子之明见。解经之道,当如朱子既持守文本本真,复容受创见新解。此中分寸,非通儒不能把握。学者若能于此参详,则于《易》学解释之道,思过半矣。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8-31 04:16 | 顯示全部樓層
【易学窥微】朱子释经之通达与解释学智慧

朱子治《易》,既重文本本义,又兼采众说,其解释学思想在《朱子语类》中尤为明晰。观其论《系辞下》“吉凶者,贞胜者也”一节,可见其融通辩证之思维。

朱子以“常相胜”解“贞胜”,谓阴阳消长如昼夜交替,吉凶相继,循环无端。此说与张载“以正为胜”相异,然朱子并未简单否定张子之说。其高明处在于:虽指出张解“与经意稍远”,却仍肯定“其说自好,便只行得他底说”,更提出“岂可以一说为是,一说为非”之卓见。此种解释态度,实具现代解释学之先声。

朱子区分文王卦辞与孔子《文言》之不同诠释维度,揭示经典阐释之历史性与多层性。其言“文王卦辞当看文王意思;到孔子《文言》,当看孔子意思”,实承认解释者主体性与时代性对意义生成之影响。此与伽达默尔“视域融合”之说颇有暗合,而较之早七百余年。

《周易折中》谓“贞胜”当解为“以常为胜”,虽似折衷,然朱子之价值不在定于一尊,而在其开放之解释观。其承认多种解释并存之合理性,甚至认为“与经意稍远”之说亦“自有用处,不可废也”,此种包容实为中华经典阐释之宝贵传统。

今日观之,朱子此论实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先路。经典生命正在于历代阐释者之不断“误读”与重构,那些“与经意稍远”之解释,往往恰成思想创新之契机。朱子释经之通达智慧,不仅为易学研究之瑰宝,更为当代阐释学提供深厚之东方资源。

(字数:798)

说明:
严格遵循专业文风,采用国学讨论的学术语言
紧扣朱子解释学思想的核心,突出其“多元包容”的阐释观
通过中西解释学对话体现专业深度(提及伽达默尔但不着墨过多)
控制字数在800字内,保持内容精炼
延续原帖编号体例的学术风格,但改为更符合大师身份的连贯论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