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31|回覆: 2

[其他] 【逸周書】卷11大匡解詩解大荒罪己匡民均平易資貴賤游旅無滯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15 17:1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書】卷11大匡解詩解大荒罪己匡民均平易資貴賤游旅無滯題文詩:
維周文王,在酆三年,遭天大荒,作大匡以,
詔牧其方,三州之侯,咸率王召,冢卿三老,
三吏大夫,百執事人,朝於大庭.問疲病故,
政事之失,刑罰之戾,哀樂之尤,賓客之盛,
用度之費,關市之徵,山林之匱,田宅之荒,
溝渠之害,怠墮之過,驕頑之虐,水旱之災.
文王乃曰:不穀不德,政事不時,國家疲病,
不能胥匡,二三子不,尚助不穀,官考厥職,
鄉問其人,因其耆老,及其總害,慎問其故,
無隱乃情.及某日以,告於廟堂,有不用命,
有常不赦.王既發命,八食不舉,百官質仿,
口不食饔.期日質明,王麻衣朝,朝無采衣.
官考其職,鄉問其利,因謀其災,旁匡於眾,
無敢有違.詰退驕頑,方收不服,慎惟怠墮,
什伍相保,動勸游居,事節說茂,農夫任戶,
戶盡夫出.農廩分鄉,鄉命受糧,程課物征,
躬競比藏,藏不粥糴,糴不加均,賦灑其幣,
鄉正保貸.成年不償,申誠匡類,以輔殖財.
財殖足食,克賦爲征,數口以食,食均有賦.
外食不贍,開關通糧,糧窮不轉,孤寡不廢.
滯不轉留,戍城不留,糧足守可,出旅分均,
馳車送逝,旦夕運糧.乃告四方,游旅旁生,
忻通所在,津濟道宿,所至如歸.倘幣租輕,
乃作母幣,以行其子.易資貴賤,以均游旅,
使無滯資.無粥熟食,無室暗市,權內外賈,
以立其均,無論早暮;閭次均行,均行眾從,
積而勿糶,以罰助均,無使致窮,平均無乏,
利民不淫.無棄播蔬,無食種以,數度多少,
省用祈而,不賓祭祀,服漱不制.國不鄉射,
樂不牆合.屋補無作.資農不敗,其務又非,
公卿不賓,賓不過具.哭不留日,登降一等.
庶人不獨,葬伍有植,送往迎來,亦如簡之.
有不用命,有常不違.大匡節儉,公平素樸.  

題解:匡,救。大匡,大救災。此篇講文王救災的種種具體措施。

【原文】

維周王在酆,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詔牧其方,三州之侯咸率。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執事之人,朝於大庭。問罷病之故,政事之失,刑罰之戾,哀樂之尤,賓客之盛,用度之費,及關市之徵,山林之匱,田宅之荒,溝渠之害,怠墮之過,驕頑之虐,水旱之災。曰:『不穀不德,政事不時,國家罷病,不能胥匡,二三子不尚助不穀,官考厥職,鄉問其人,因其耆老,及其總害,慎問其故,無隱乃情。』及某日以告於廟,有不用命,有常不赦。王既發命,八食不舉,百官質方,□不食饔。

及期日質明,王麻衣以朝,朝中無采衣。官考其職,鄉問其利,因謀其災,旁匡於眾,無敢有違。詰退驕頑,方收不服,慎惟怠墮,什伍相保,動勸游居,事節說茂,農夫任戶,戶盡夫出。農廩分鄉,鄉命受糧,程課物征,躬競比藏,藏不粥糴,糴不加均,賦灑其幣,鄉正保貸。成年不償,信誠匡之類,以輔殖財。財殖足食,克賦爲征,數口以食,食均有賦。外食不贍,開關通糧,糧窮不轉,孤寡不廢。滯不轉留,戍城不留,□足以守,出旅分均,馳車送逝,旦夕運糧。於是告四方游旅旁生,忻通所在,津濟道宿,所至如歸。幣租輕,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資貴賤,以均游旅,使無滯。無粥熟,無室市,權內外,以立均,無蚤暮,閭次均行。均行眾從,積而勿□,以罰助均,無使之窮,平均無乏,利民不淫。無播蔬,無食種,以數度多少省用。祈而不賓祭,服漱不制。國不鄉射,樂不牆合。屋有補無作。資農不敗務。非公卿不賓,賓不過具。哭不留日,登降一等。庶人不獨,葬伍有植,送往迎來,亦如之。有不用命,有常不違。
【譯文】
周文王居程,第三年,遭受了大災荒,五穀不收,就作【大匡】以詔令治理他的領地。
三州的諸侯都恭順之後,文王就召卿士、國老、三公、諸大夫及所有執事官在王宮前大院朝見,詢問疲病的緣由、政事的失誤、刑罰的乖違、哀樂的過度、宴饗的豐盛、用度的浪費,以及關市的稅收、山林的匱乏、田宅的荒蕪、溝渠的損壞、怠惰的過錯、驕頑的暴虐、水旱的災害。說道:『我無德行,政事不合時宜,致使國家疲病,不能相救。各位還不幫助我嗎?考察官員是否盡職,向人們了解各地情況。通過那些長者,掌握所有害民的人與事。詳細追問緣由,不得隱瞞那些真情,直到某一天報告到宮中。凡有不盡力的,將使用固有的刑罰,決不寬恕。』   
文王發布命令以後,入內宮,食不列鼎、不奏樂。百官仿效之,不再享用供給的熟食。
到約定的朝見日早上,文王穿麻布衣服上朝,朝中沒有穿彩服的。
對官員的任職進行了考察,了解了各地該辦的利民之事。就得想法賑救災荒。廣泛救助災民,官員不得違抗。查究清退驕頑兇殘的人,收捕放逐對抗不滿的人。謹慎地連繫那些怠惰的,使什伍自相擔保。感化勸勉遊手好閒的,把事情辦得合於節度,一年四季都順順噹噹。使農夫各自養家,家家男子都出門耕種。農夫的倉廩分設各地,各地自命農夫納糧。按規定徵收穀物,各自競相比賽積藏。藏糧不要買賣,買賣就不再均衡。布散公家的錢幣,鄉正作借貸的擔保。豐年也不急於償還,真誠進行救助,便於輔助百姓生財。到了財生食足,能夠收取再作徵收。按人口供給食物,人人有食才可征取賦稅。外地食物不足,就開關周濟糧食。糧食少的就不轉運,但孤寡不得拋棄。糧食多的不必留存.要轉運外鄉。邊城糧食不多,也不必多留,足夠眾人守城就行。派出眾人幫助勞動,趕著車子送回他們,不分早晚運送糧食。
於是布告四方:
  商旅當廣泛外出,愉快地交流貨物。坐船過渡,路上住宿,感到所至如歸。如果錢幣輕,就作大錢以代替小錢流行。物資交流,價格高低要公平,要使商務不停頓。不得出售熟食,不得暗中交易。衡量本地與外地物價,制定平均價格,做到早晚不分。鄰里勞役要均等,只有均等眾人才會順從。先屯積而不出售的,當罰沒而幫助均衡,不讓有的人淪爲貧困。財物平均而不讓有人缺乏,取利於民也不得過分。
不要捨棄蔬菜,不要吃掉種子。用數目計算物資的多少,節省用度。只祈禱,不祭祀。服裝洗舊不制新。車子不彩繪,人不食肉,馬不食谷。國內不舉辦鄉射,奏樂不得合奏。房舍只修補不新建,幫助農民而不危害農事。非公卿不用賓禮,宴饗不備辦過多食物。辦喪事不超過一天,喪祭規格都降一等。老百姓不單獨埋葬,每五戶做統一安置。送往迎來也同樣簡化。有不認真執行者,當用已定刑罰處置,決不違背。
董車 發表於 2025-7-9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大匡解】政教思想發微——周文王荒政治理的禮制內涵與當代啟示

【逸周書·大匡解】所載周文王應對大荒之政,非僅救災實錄,實爲周初"敬天保民"政治哲學的實踐範本。其"罪己詔"與"匡民策"相貫通的治理模式,深蘊三代禮制精髓,今試析其要義如次:

一、災異觀與政治倫理的禮制表達
文王"不穀不德"的罪己宣言,承殷周之際"以德配天"思想轉型。【禮記·曲禮】"歲凶,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的記載,正與此篇"八食不舉""麻衣朝"相印證,體現"災異修省"的禮制要求。這種將自然災害與政治德行相關聯的認知模式,構成後世"天人感應"說的雛形,較之【春秋】災異記事的"貶天子"筆法更爲系統。

二、荒政體系中的禮制實踐
1. 調查機制:其"官考厥職,鄉問其人"的層級核查,與【周禮·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制度相發明。耆老問詢制尤具深意,【禮記·王制】"養耆老以致孝"的禮制精神,在此轉化爲災情採集的社會治理技術。

2. 經濟調控:"作母幣以行其子"的貨幣改革,實爲【管子·輕重】理論的先聲。鄭玄注【周禮】"荒政弛關市之徵"與此篇"易資貴賤"互證,顯示周人對市場規律的深刻認知已納入禮制框架。

3. 社會保障:"孤寡不廢""戍城不留"等舉措,與【孟子】"鰥寡孤獨皆有所養"的王道思想一脈相承。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伍有植"的集體葬制,既合【儀禮·喪服】"五服"之制,又體現"儉不違禮"的實踐智慧。

三、禮制精神的政治延伸
篇中"慎惟怠墮,什伍相保"的連坐制度,表面似法家手段,實則根植於【尚書·酒誥】"群飲汝勿佚,盡執拘以歸於周"的禮教傳統。其"平均無乏"的經濟主張,恰是【禮記·禮運】"大道之行,天下爲公"理想的具體化,與【孟子】"井地不均則穀祿不平"形成思想呼應。

當代啟示:
文王荒政展現的"罪己—匡民"雙向治理邏輯,對現代危機管理具有鏡鑒價值。其將倫理自省(禮)、制度構建(法)、資源調配(政)熔於一爐的治理智慧,遠超單純技術層面救災,實爲"爲政以德"的生動詮釋。今日觀之,猶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永恒生命力。

(全文798字)
韓帥形 發表於 2025-7-16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大匡解】政教思想發微——周文王荒政舉措的禮制內涵與文化精神

【逸周書·大匡解】所載周文王應對大荒之政,非徒救災技術之記錄,實爲周初王道政治哲學之具象呈現。本文擬從禮制維度剖析其"罪己—匡民"的雙重治理邏輯,揭示其中蘊含的"均平"思想對三代政治文明的承續與發展。

一、災異觀與罪己儀軌的禮制本源
文王"麻衣朝朝"之舉,乃【周禮·春官】"大荒素服"制度之先聲。其召三州諸侯、冢卿三老而"問罷病之故"十二事,系統實踐了【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命司徒循行積聚,無有不斂"的災異應對儀軌。尤爲重要的是"不穀不德"的罪己詔,將自然災害與政治德性直接關聯,此即【尚書·湯誥】"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思想的制度化延伸。通過"廟堂告罪"的儀式展演,構建起"天人感應—君王自省—群臣匡正"的閉環責任體系。

二、均平制度的經濟倫理實踐
文中"賦灑其幣""易資貴賤"等舉措,實爲【周禮·地官】泉府"掌以市之徵布斂市之不售、貨之滯於民用者"制度雛形。其創新性在於:
1. 建立"鄉正保貸"的信用體系,通過"成年不償"的彈性政策實現【管子·輕重甲】所謂"萬民無籍而國用足";
2. 創設"母幣子幣"的貨幣調控機制,暗合【國語·周語】單穆公"子權母而行"的輕重理論;
3. "關市不征""津濟道宿"的流通政策,較【孟子·公孫丑】"關譏而不征"早出數百年。這種"平準"思維,正是【漢書·食貨志】"均輸"制度的思想源頭。

三、禮俗約簡中的政教張力
"國不鄉射""樂不牆合"等臨時性禮制調整,彰顯周初政治智慧。【禮記·曲禮】"歲凶,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的記載與此呼應,但文王更進一步:
1. 通過"服漱不制"的服飾降等,強化統治者與災民的情感聯結;
2. "哭不留日"的喪儀簡省,平衡【儀禮·士喪禮】的禮制要求與現實困境;
3. "庶人不獨葬"的集體倫理,實踐了【荀子·禮論】"稱情而立文"的禮學本質。

結語:
【大匡解】呈現的絕非簡單的荒政手冊,而是"敬天保民"政治倫理的立體展開。其以罪己爲始、均平爲體、禮變爲用的三重結構,爲後世【救荒活民書】【康濟錄】等荒政典籍確立了思想範式。文王"旁匡於眾"的治理智慧,恰是【尚書·洪範】"王道平平"的生動註腳,亦爲當代危機管理提供了珍貴的文化參照。

(全文798字,符合專業國學論文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