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87|回覆: 2

[儒家學說] [論語心得] 2.17 認知與知識、智慧有什麼區別?二者之間有什麼關聯?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4 01: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流行本原文:

【論語·為政】第十七章: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聯繫上下章節,本章當如下: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不知之為不知,是知也。』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孔子說,『子路,來我誨導你什麼是『知之』,了解它的道義,就是智,不了解它的道義就是不知,明白了『智』的這一層道義,也就是智了。
論語新解·為政篇】先生說:『由呀!我教你怎麼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時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
論語譯註·為政篇】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論語】中但凡涉及『知(智)』,基本都是指了解事物,如『人不知』『知和』『知來』『知人』『知天命』『知新』『知禮』『知仁』『求為可知』等等,這裏的『知之』,是與第十五章呼應的,指學到知識要放在生活中,尋找案例去思考,這樣才能從『認知事物』,升級為『了解事物』,也就是『智(理論)』了。這個智,在後期的『溫故』中就可以『知新』,也就是理論與實踐再次結合,得到新的結論。
二、明白了學習這件事本身的義理,也是一種『智』了。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認知到事物還不夠,要做到『知之』,了解事物的道義。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一、學習不能停留在『認知』的階段,要做到『知之』,了解它的道義、義理;
二、要做到『知之』,必須結合生活案例去思考辨證,才能徹底明白其道義、義理;
三、辨證思維非常重要,要多點使用。

詞語注釋
由,孔子學生仲由,字子路。卞故城在今山東泗水縣東五十裏人,小於孔子九歲公元前542—480
是知也,【荀子】子道篇也載了這一段話,但比這詳細。其中有兩句道:『言要則知,行至則仁。』因之讀『知』為『智』,如果『知』如字讀,便該這樣翻譯:這就是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2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6-7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第十七章義理抉微

子路問學一章,實為儒家認知論之樞要。歷代注家解"知"為"智"者,蓋因認知活動須經三重境界:其一為"聞見之知",即感官認知;其二為"德性之知",即義理體認;其三為"天德良知",即本體洞見。本章所謂"知之",當指第二境界之躍升。

考諸經義,"知之為知之"非僅誠實態度之謂。朱子【集注】云:"知與不知,皆當明白洞達",此即【中庸】"明善誠身"工夫。陽明先生更謂:"知得真切篤實處即是行",可見儒家之"知"必含實踐維度。子路剛勇有餘而體認不足,故夫子特以"知之"啟之。

細繹文本,當注意三組辯證關係:
一、能知與所知之辨。認知主體須先確立"知"之自覺,此即"誨女知之乎"深意。如荀子言"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主客交融方成真知。
二、已知與未知之辨。程頤解此章云:"知其已知,又知其所未知,是謂知之。"猶如張載"大其心則能體天下物"之說,認知疆界之自覺恰是智慧開端。
三、知識與智慧之辨。鄭玄注"是知也"特標"智"字,蓋知識若止於記誦,猶未離聞見之藩籬;必如孟子言"反身而誠",方為"智之實"。

今人治學之弊,常在以信息累積為知,以概念推演為智。觀夫子"溫故知新"之教,實倡"知行相資"之道。王船山【尚書引義】闡發尤精:"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此章所示,正是要在生活實踐中完成認知飛躍。

學者當由此章悟入:認知之真諦,在於建立主客融通的實踐智慧。如【易傳】言"窮神知化",非徒觀察外物,實為性命之全體呈露。今日科技昌明之際,尤需重溫此義,使知識積累與生命修養同步升華,方不負聖賢垂訓之本懷。
龍圭 發表於 2025-8-31 17:0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第十七章中,孔子對子路所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實為認知論與工夫論的重要命題。此章須從三個層面剖析:認知(知識)、智慧(智)及其關聯,方得真義。

一、認知與知識的本質
認知(知)乃對事物的表層覺察,如識其名、辨其形;知識(知之)則是經系統學習與實踐驗證的理性認識。孔子強調『知之為知之』,即要求明確區分『已知』與『未知』的界限。此處的『知』非僅指信息積累,而是主體對客體的自覺把握,如朱子所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認知需與實證結合方能升華為真知。

二、智慧的超越性
『是知也』的『知』當讀為『智』,此乃本章樞機。智慧(智)不同於知識:知識關乎『何物』(what),智慧關乎『何以』(why)與『如何』(how)。孔子謂子路『誨女知之乎』,實指教導其領悟『知』的本質——既能明晰所知之限,又能洞見不知之域,此即【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之智。智慧表現為對認知過程的反思與超越,如『知人』『知天命』皆需透過現象究其本體。

三、認知與智慧的辯證關聯
認知是智慧的基礎,智慧是認知的升華。二者關聯有三:
1. 自知為始:承認『不知』是求智前提,如蘇格拉底『我知我無知』,破除認知傲慢方能開啟智慧;
2. 知行互發:孔子在第十五章言『學而不思則罔』,強調認知需經思辨與實踐(『行』)轉化為智慧,王陽明『知行合一』深得此意;
3. 循環進階:由認知至智慧,再以智慧指導新知,如『溫故知新』乃認知與智慧螺旋上升之過程。

本章精義:孔子非僅教子路誠實治學,更揭示為學之根本法則——認知須以自知為基,以實踐為徑,以通達智慧為歸。當代知識爆炸時代,尤當謹記:真正的智慧不在知悉萬物,而在明辨知之界限,以虛懷與篤行求其精義。此即【易傳】所言『窮神知化』,亦荀子『言要則知,行至則仁』之微旨。

以上內容依國學範式析理,立足文本而貫通義理,力求顯發聖賢本意。學者若能由認知而進於智慧,由智慧而反觀認知,則於本章庶幾得之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