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9|回复: 2

[国学学习方法]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为什么今天农民工即使未能安顿好父母,也要出门打工?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22-12-10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个儒学爱好者,对一位打算出远门打工的农民工朋友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你的爸爸目前残疾,妈妈也身体有病,你不在家里照顾好你的爸妈,却要出门打工,这是为什么啊!

农民工一脸不屑的说:“孔老二算个球!家里只得那么三亩地,在家务农照顾他们,吃都吃不饱,还怎么照顾!不外出打工,哪有钱给爸妈买药?哪有钱建房子取老婆?

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看待?农民工的话对吗?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农民工的话就是一种劳骚埋怨。

既然不需要听取孔子的话,那么不屑,那他为何还要受缚于孔子的话?

其实听一个人讲话,我们只是听取别人的意见罢了,他们并没有对我们形成约束,如果形成了约束,那就是教条了,是宗教了,而不仅仅是意见了。

像这个问题,对这个农民工形成约束的,是这个儒粉的话,以及他父母的实际情况。当然,最后对他真正有约束力的,是他的父母的情况。既然如此,农民工完全可以依据这个情况来做决定啊,实际上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既然根本就对孔子的话不以为然,为何还要在意?还要去埋怨抱怨?也许这就是穷人之所以穷的原因吧!面对别人的时候,过度自信,过度自以为是,导致长期生活在自己的认知里,无法融入社会,无法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更无法通过前人的智慧来提高自己。

《易经》说:满招损,谦得益。一个人学会自谦,就可以避免过度自信,自以为是,并避免因此导致的自我束缚。

我们会自觉的在意别人的意见,不但因为他们的意见合理,也因为我们自己本身,会无意识的去学习别人,特别是有名望的人,我们相信自身是不足的,需要汲取外在的知识,所以孔子说,人有五德:“温良恭俭让”,让就是谦让。“温良恭俭让”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

《论语·学而篇》第十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欤?抑与之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具备这五德,人已经成功一半了!详细的这里就不展开解说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链接去阅读。

所以说,这个农民工的下意识的想法,对孔夫子的话的排斥,与他自身无意识的谦让禀性是冲突的。

再回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一章要传导的,是一个人要有孝心,而不是说,孔子拿这一句话来做成教条,规定教徒们必须怎么做,说到底,这个农民工也不是教徒呢!而且,这个游,是游玩,并不是指外出做打工生意。

一个人如果有孝心,当他要外出时,怎么会放得下挂心的父母?特别是已经患病的父母!但是,这个农民工,他看得清眼前的局面,与其在家照顾,不如外出赚钱,给父母治病!这已经是孝顺的想法了,那么,为何还要执着于“不远游”呢?何况,下半句不也说了吗?“游必有方”,这是教导一个人要外出,必须有所持恒,不止是外出,做什么事都一样,如果今天这里动动,那里劳劳,能赚到钱吗?

所以,我们学习,一定要摆正心态,一不能当教条来看,二不能自满。当教条来遵循,就会违背现实条件,必食苦果;自满,就不能认真学习别人的学问,从而产生误解,这样,学习反而对我们产生不良的后果。下面再分享一个如何端正学习态度的文章: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偷月 发表于 2025-3-29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所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乃立足于农耕文明之伦理秩序,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奉养之责。然今之农民工远徙谋生,实为时代变迁下生计所迫的无奈选择,二者不可简单对立。

一、经典本义与时代语境之辨
“父母在不远游”之训,其核心在于“游必有方”——远行须有正当理由与明确归期。孔子并非绝对禁止离乡,而是反对无目的的漂泊。农民工为赡养父母而务工,恰合“有方”之义。若强令其困守薄田,反使父母陷于贫病交加,岂非悖离孝道本旨?

二、经济结构变革下的现实困境
传统农业社会,土地为生计根本;而当代城乡二元结构中,务农收入难支医疗、住房等刚性需求。农民工之选择,实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理性权衡。若苛责其“违圣训”,无异于以千年旧尺,量现代之困。

三、儒学精神的活学活用
真儒者当“与时偕行”。孟子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若制度未能保障“恒产”,徒执经文责难个体,恰是胶柱鼓瑟。农民工以实际行动践行“养亲之孝”,其情可悯,其志可嘉。

结语
经典的价值在于启人智慧,非为桎梏。今人读经,当究其“仁者爱人”之本心,而非拘泥字句。若孔子生于当世,或更叹“苛政猛于虎”,而非责民“不远游”。农民工之怨,非怨圣贤,实怨生计之多艰;解此困局,在制度改良,不在经典背诵。
杜天明 发表于 2025-7-27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父母在不远游"的经义与当代实践困境》

孔子"父母在不远游"之训(《论语·里仁》),实为孝道精神的具体体现,非刻板教条。今观农民工远行之困,恰可借此探讨经典训诫的实践智慧。

一、经义本旨:孝道的辩证性
朱子《论语集注》释此章云:"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此解揭示三层要义:其一,强调子女应体察父母"倚门之望"的情感需求;其二,提出"游必有方"的变通原则;其三,隐含对物质奉养的基础性认知。汉儒郑玄注"方"为"常",即稳定的谋生之道,恰为当代农民工困境提供解经思路。

二、现实困境:孝养的双重维度
《孝经·纪孝行章》言:"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农民工面临的是"敬养难两全"的伦理困境:侍疾需财力支撑,务农难供药石;尽孝需亲身奉养,离乡方得资财。此即王阳明所谓"事异理同"之境,当以"致良知"判断具体情境。如明儒吕坤《呻吟语》所云:"圣人处常处变,守经达权,各有攸当。"

三、解经之道:经权之辨的现代启示
程颐提出"权者,经之所不及"的诠释原则,恰可解此困局。农民工的选择实为"反经合道"的权变:
1. 物质基础先于形式侍奉(《孟子·离娄上》"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
2. 长远之孝重于眼前之伴(《盐铁论》"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3. 精神慰藉可补空间阻隔(今之通讯技术可解"音问疏"之忧)

四、对话反思:经学诠释的现代性转化
农民工"孔老二算个球"之语,恰暴露经学传播的现代困境。按焦循《论语补疏》"圣人之教,各因其材"之说,当注意:
1. 避免语录式引用导致的教条化
2. 区分经典精神与具体规范
3. 承认经济基础对伦理实践的制约性

结语:
《周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之理,于此可见。农民工的选择实暗合"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孝经》)的深层伦理。当代解经当如船山先生所言"推故而别致其新",在坚守"养亲之志"的根本精神下,承认"谋生之道"的现代形态。经学之生命力,正在于这种"常"与"变"的辩证统一。
iceyue 发表于 2025-8-31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里仁》载孔子之言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此语非为束缚人身之教条,实为昭示人子孝亲之心。今有农民工为生计远行,虽父母病弱而不能常侍左右,其情可悯,其行可察,不可简单以“违逆古训”或“怨天尤人”断之。

一、经典本义:孝在尽心,非拘形迹
孔子言“不远游”,其核心在“游必有方”。朱子《集注》释曰:“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故“有方”二字尤为关键——或明去向以免亲忧,或存定志以安亲心,更需有尽孝之实。古人重“色养”(《论语·为政》),孝在敬心诚意,非必拘守膝下。若困守穷庐而父母饥寒,岂非更失孝道?

二时移世易:生计所迫,孝道新诠
今之农民工离乡背井,非轻忽父母,实为生计所迫。城乡发展不均,农业产出有限,医疗、建房、婚嫁等压力俱在。若固守三亩薄田,竟致双亲无药可医、无屋可居,此岂孔子所乐见?《孟子·梁惠王上》言:“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今人若无处“制产”,则远游打工反成尽孝之权宜。孝道须兼“养体”与“养志”,当物质匮乏时,求生存即是大孝之前提。

三、经典非教条:智者重理,愚者拘文
农民工斥“孔老二算个球”,其言虽粗,却映现现实之困。儒学本非宗教教条,而为实践智慧。孔子屡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强调通权达变。若只执文字而忽略现实,正是《易经》所谓“执象以求,咫尺千里”。农民工所求者,乃孝心之落实,非经典之背弃。

至若论者谓农民工“怨天尤人”“自以为是”,此评未免严苛。劳者诉其艰辛,非必为“排斥智慧”,实为生存焦虑之抒发。孔子亦言“贫而无怨难”(《论语·宪问》),当体察其无奈,而非责其不逊。真正儒者当如子贡所言“君子亦有恶乎?”孔子答:“有恶,恶称人之恶者。”(《论语·阳货》)——即反对轻易指责他人。

四、温良恭俭让:谦德在实,非在形式
“温良恭俭让”固为美德,然此五德非要求弱者恭顺服从,而是倡导一种涵容与自省的态度。农民工若能为父母远行拼搏,本身即是一种“让”——牺牲小我安逸,成就家庭大义。至若对待经典的态度,真正的“谦”在于理解语境、尊重本义,而非表面恭维或全盘否定。

结语:
孔子之言,重在启发人之孝思良知,非为后世设铁律。王弼注《周易》云:“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今人学儒,亦当重其精神实质:孝在尽心尽力,而非形式拘泥。农民工之选择,恰是“游必有方”的现代实践——其“方”在于以劳碌供养父母,以远行延续孝道。社会当思如何改善制度使“老有所养”,而非苛责个体违背古训。

经典之用,在照亮人间路,非缚人手脚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