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80|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詩解5景公謂梁丘據與己和晏子諫(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25 20: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詩解5景公謂梁丘據與己和晏子諫(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
題文詩:
公自畋,晏子,侍於遄台,梁丘據造.
公曰維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
焉得爲和.公曰和與,異乎?對曰異也,
和如羹焉,水火之與,醯醢鹽梅,以烹魚肉,
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
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
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也,民無爭心.故詩:
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鬷無言,時靡有爭.
昔古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
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
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相成;清濁大小,
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流,
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故詩:德音不瑕.今據不然,君所謂可,
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水濟水,
誰能食之?若琴瑟相,奏之專一,誰能聽之?
同之不可,如是也.公曰善,和而不同,
至和真情,心平氣和,禮以別異,求同存異。
【原文】
景公謂梁丘據與己和晏子諫第五景公至自畋,晏子侍於遄台,梁丘據造焉。公曰:『維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爲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故詩曰:'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鬷無言,時靡有爭。」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流,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公曰:『善。』5【譯文】
景公從打獵的地方回來,晏子在遄台侍迎,梁丘據也趕來了。景公說:『只有梁丘據與我相和呀。』晏子回答說:『梁丘據也只能算是相同,怎麼能算作相和呢。』景公說:『相和與相同不一樣嗎?』回答說:『不一樣。'相和」就像肉汁湯一樣,水、火、醋、肉醬、鹽、梅,用來烹製魚肉,用柴禾來燒煮,廚師調和,調和滋味,味道不足的就再添些,味道太濃了就沖淡一些。君子吃了這些,來平和他的內心。君臣關係也是這樣。君王認爲可以的,而其中有不可行之處,臣子指出其中的不可行,而成就其中可行的。君王認爲不可行的,而其中有可行的,臣子指出其中可行的,去掉不可行的。所以,政治清平而不相互牴牾,百姓沒有爭奪之心。所以,【詩】說':有了調和的肉羹,告誡廚師調和好,敬獻神靈無嫌隙,人們和睦不相爭。」先王調濟五味,協調五種馨香,來使其心平氣和,成就其政事。聲音也和味道一樣,是由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音、六律、七音、八風、九歌組成的。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疏密,相互調濟。君子聽著這些,以使其心平氣和,心平氣和則德義和諧。所以,【詩】說:'德音無瑕。」現在梁丘據不是這樣,君王認爲可行的,梁丘據也認爲可行;君王認爲不可行的,梁丘據也認爲不可行。如果以水調和水,誰能吃它?像琴和瑟和奏一樣單一,誰能聽它?相同的不可取之處就像這樣。』
    景公說:『好。』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1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陸行 發表於 2025-6-30 15:27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七外篇(上)所載"景公謂梁丘據與己和"一章,實爲闡釋君臣相處之道的經典文本。晏子以"和同之辨"爲樞機,通過"羹喻"與"樂喻"兩重譬喻,深刻揭示了政治倫理中"和而不同"的哲學意蘊。

一、和同之辨的政治哲學
晏子提出"和如羹焉"的命題,以五味調和喻指君臣關係。水火醯醢鹽梅的協同作用,恰如臣子當"獻其否以成其可"的輔弼之道。此說實本【尚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之典,將烹飪術提升爲治國術。值得注意的是,晏子特別強調"濟其不及,以泄其過"的動態平衡,這與【周易】"損上益下"的變通思想遙相呼應。

二、音樂隱喻中的政教理想
"聲亦如味"的遞進論證,展現晏子對禮樂政治的深刻理解。五聲六律的相成相濟,恰是"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的聽覺呈現。其中"清濁、小大、短長、疾徐"諸要素的辯證統一,與【樂記】"樂者爲同,禮者爲異"的理論形成互文。梁丘據"君所謂可,據亦曰可"的諂媚姿態,正是"同而不和"的典型表現。

三、歷史語境中的諫諍藝術
在齊景公"畋獵遄台"的具體情境中,晏子之諫具有雙重針對性:既矯正君主對"和諧"的誤解,又批判佞臣的曲意逢迎。其"可否相濟"的主張,實爲【孝經】"天子有爭臣七人"說的具體演繹。文中"以水濟水"的譬喻,暗用【老子】"高下相傾"的辯證思維,揭示絕對同一性將導致系統崩潰的治理危機。

此章在文本結構上呈現出"提問-辨析-結論"的完整邏輯鏈,與【孟子】"王顧左右而言他"的論辯藝術異曲同工。晏子將抽象的治國理念轉化爲具象的生活經驗,這種"近取諸譬"的言說方式,正是先秦諸子散文的典型特徵。其揭示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之理,至今仍爲政治哲學的重要命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