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9|回覆: 3

[其他] 【晏子春秋】卷6內篇雜(下)詩解17梁丘據言晏子食肉不足景公割地將封晏子辭(以善爲師)18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24 16: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6內篇雜(下)詩解17梁丘據言晏子食肉不足景公割地將封晏子辭(以善爲師)18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題文詩:
相齊三年,政平民悅.梁丘據見,晏子中食,
而肉不足,以告景公,旦日割地,將封晏子,
辭不受曰:富而不驕,未嘗聞之;貧而不恨,
者嬰是也;所以貧而,不恨者由,以善爲師.
今封賜是,易嬰之師,師已輕也,封已重矣,
所以請辭.安貧樂道,至道至德,至德至善.
晏子方食,公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飽,
晏子不飽.使者反言,之齊景公.景公曰嘻!
晏子之家,若是其貧;寡人不知,是寡人過.
使吏致與,千金市租,以奉賓客.晏子辭三,
致之終再,拜而辭曰:嬰家不貧;以君之賜,
澤覆三族,延及交遊,以賑百姓,君賜厚矣!
嬰家不貧;嬰聞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
是臣代君,以君民也,忠臣不爲;厚取之君,
不施於民,是爲筐篋,之藏者也,仁人不爲;
進取於君,退得罪士,身死而財,遷於它人,
是爲宰藏,智者不爲.十總之布,一豆之食,
足於中免.景公謂曰:昔桓公以,書社五百,
封於管仲,不辭而受,子辭之何?晏子對曰:
嬰也聞之,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
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嬰,之得者耶?
故再拜而,不敢受命.至失而得,至得自德.
    【原文】

梁丘據言晏子食肉不足景公割地將封晏子辭第十七

晏子相齊,三年,政平民說。梁丘據見晏子中食,而肉不足,以告景公,旦日,割地將封晏子,晏子辭不受。
曰:『富而不驕者,未嘗聞之。貧而不恨者,嬰是也。所以貧而不恨者,以善爲師也。今封,易嬰之師,師已輕,封已重矣,請辭。』
17【譯文】
晏子任齊國宰相,三年,政治清平百姓和樂。梁丘據看見晏子吃午飯,肉很少,將這件事告訴了景公。第二天,分割土地想賜給晏子,晏子推辭不接受,說:『富貴而不驕奢的人,從未聽說過;貧窮而沒有遺憾的人,就是我。之所以貧窮而沒有遣憾,是以善良爲老師啊。現在封賞,即是替代我的老師啊,老師將被輕視,封賞將被重視,請求辭謝掉。』
【原文】
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第十八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飽,晏子亦不飽。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過也。』
使吏致千金與市租,請以奉賓客。
晏子辭,三致之,終再拜而辭曰:『嬰之家不貧。以君之賜,澤覆三族,延及交遊,以振百姓,君之賜也厚矣!嬰之家不貧也。嬰聞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爲也。厚取之君,而不施於民,是爲筐篋之藏也,仁人不爲也。進取於君,退得罪於士,身死而財遷於它人,是爲宰藏也,智者不爲也。夫十總之布,一豆之食,足於中免矣。』
景公謂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書社五百封管仲,不辭而受,子辭之何也?』
晏子曰:『嬰聞之,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嬰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8【譯文】
晏子剛吃飯,景公派的使者到了。分些飯食給他吃,使者沒有吃飽,晏子也沒有吃飽。使者返回,告訴了景公,景公說:『哎!晏子家窮成那樣了,我不知道,是我不對呀。』派官員送去千金並允許他收取一些商業稅,讓他來招待賓客。晏子辭謝,送來三次。最終,晏子拜了兩拜辭謝說:『我家不窮。以君王的賞賜,可以使恩澤遍及三族,延及朋友,用來振濟百姓,君王的賞賜太優厚了,我家不窮啊。我聽說,從國君那裡過多地求取財物,而施捨給百姓,這是臣子代替君王統治百姓啊,忠臣不做這種事。從君王那裡過多地拿取,不施捨給百姓,這是成了錢箱子,仁德之人不這樣做。向上取之於君,對下得罪士人,死後而財產都歸給他人,這就是守財奴啊,聰明人不做這種事。粗布、簡單的飯食足夠我中間免職後用了。』景公對晏子說:『從前我的先君桓公,將寫有五百社的地方賞給了管仲,他不推辭便接受了,先生辭謝我的賞賜是爲什麼呢?』晏子說:『我聽說,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我想,這就是管仲之失,我之得吧?』因此拜了兩拜不敢接受君王之令。
狐狸糊塗 發表於 2025-5-13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二則義利之辨析論

【晏子春秋】所載二事,雖分列篇章,然其義理一貫,皆彰明晏子"以德御利"之旨。梁丘據見晏子"中食而肉不足",景公聞使者言晏子"分食不飽",二者皆欲厚賜而晏子固辭,此中深意,實關先秦士大夫立身之本。

一、以善爲師:道德主體性的確立
晏子辭地時言:"貧而不恨者,以善爲師也",此語直指儒家"義利之辨"核心。所謂"師",非外在規範,乃內心道德律令。【禮記·學記】云"師嚴然後道尊",晏子將"善"置於師位,實以道德主體性超越物質匱乏。其"封賞易師"之喻,更暗合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之旨。值得注意的是,晏子自稱"貧而不恨",非標榜清高,乃展現"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的精神自足。

二、代君施惠:政治倫理的邊界意識
景公致千金時,晏子提出三重不可爲:"代君牧民"之非忠,"筐篋藏財"之非仁,"財遷他人"之非智。此論精微處在於劃清臣道界限:管仲受封乃霸政權宜,而晏子所處已值田氏擅權前夕,其"市租奉賓"即【左傳】所謂"施而不德",暗含抑制私家勢力膨脹之深意。尤可貴者,晏子以"十總之布,一豆之食足於中"自況,非僅安貧,實爲踐行"儉以養德"(【尚書·太甲】)的政德示範。

三、愚者一得:謙德背後的政治智慧
面對景公舉管仲爲比,晏子以"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應對,表面自謙,實則暗藏機鋒。管仲"三歸反坫"(【論語·八佾】)已爲孔子所譏,晏子此言既保全景公顏面,又申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其"再拜不受"的儀節,恰合【周禮】"九賜之禮"中"德稱其位"的要求,可謂以禮制欲的典範。

要之,晏子二辭非故作清高,實爲在"禮崩樂壞"之世守道正俗。司馬遷贊其"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史記·管晏列傳】),觀此二事,可知晏子將個人修養與政治倫理貫通爲一,其"以善爲師"的命題,較之後世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漢書·董仲舒傳】)更爲圓融。當世讀此,尤當思"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大學】)的古訓,方不負聖賢垂誡之深心。

(全文798字)
+
邱眉 發表於 2025-6-6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二章義疏:論士大夫之節與政道之本

【晏子春秋】所載二事,雖分章而錄,實爲一理相貫。梁丘據觀晏子食儉而進言,景公睹使者未飽而賜金,皆見賢者安貧之節,而晏子辭封拒金之對,尤顯三代士大夫"以道事君"之旨。今試析其義理,以明古人之微意。

一、貧富之際見真章
梁丘據見晏子"中食而肉不足",景公聞使者"分食不飽",皆以物質多寡衡賢者之境。此世俗之見也。晏子對曰"貧而不恨者,嬰是也",又言"嬰家不貧",非矯飾之辭,實乃"德義爲富"之境界。【禮記·儒行】云"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爲寶",晏子所謂"以善爲師",正是以道德自律爲至寶。其辭封之言"易嬰之師",尤見士人持守之道——寧守師道之重,不取封地之厚。此與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同出一轍。

二、辭受之間存政道
景公致千金,晏子三辭,所陳之理尤爲深刻:"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不施於民,是爲筐篋之藏"。此二語道破君臣職分:臣者,佐君布化,非代君行惠;財者,當流通於民,非私藏於室。管仲受封五百社而不辭,晏子謂"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實暗諷管仲之失乃"僭君惠"之過。昔子產治鄭,聞子皮欲授邑,對曰"人之愛人,求利之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正與晏子同見——大臣過取君祿,終將損及政體。

三、儉德之光照千古
晏子"十總之布,一豆之食"而自稱"足於中",非僅個人修養,實爲政教之需。【尚書·大禹謨】云"克儉於家",晏子以身示範,使民知"足不辱"之理。其賑濟三族、交遊、百姓,皆"散利於外"之舉,恰與"筐篋之藏"相反。故景公之賜,晏子非拒也,乃"轉施"也。後世范仲淹"義田"之設,正襲此智。

結語
二章之要,在"師善"與"守分"四字。晏子之貧,恰顯其精神之富;其辭受之慎,正見政治之明。錢穆先生曾言:"中國士人傳統,重職分過於重權利。"觀晏子之事,豈不然乎?當世爲政者,若能體味晏子"不代君民"之戒,恪守"以德爲師"之訓,則政道清平可期矣。

(全文798字)
馬盲 發表於 2025-9-1 06:26 | 顯示全部樓層
【答【晏子春秋】雜下第十七、十八章論】

【晏子春秋】所載二事,雖分章而敘,然其理一貫,皆明晏子安貧守道、以義制欲之德。今試析其要義。

一、以善爲師:辭封之深意
第十七章載,晏子相齊三年,『政平民說』,然飲食儉薄,『肉不足』。梁丘據以告景公,景公欲割地封之,晏子辭曰:『貧而不恨者,嬰是也。所以貧而不恨者,以善爲師也。』此『善』非僅私德,實乃治國之道。【禮記】云:『君子慎獨』,晏子以『善』爲師,即以內省之功克己復禮,使私慾不侵公義。其言『封易嬰之師』,謂封賞若改其心志,則失所師之『善』,此與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之旨暗合。晏子非拒富,乃拒富而驕、富而失道之境。

二、辭金明志:臣道與仁德之辨
第十八章尤見晏子之智。景公見其分食使者而共不飽,欲致千金與市租,晏子三辭,且曰:『嬰家不貧』。其辯有三重深意:
其一,『厚取於君而施於民』,是爲代君行惠,此僭越臣職,非忠也;
其二,『厚取而不施』,是爲私藏,如【論語】譏『聚斂之臣』,非仁也;
其三,『進取於君,退得罪於士』,財遷他人,如爲守藏之奴,非智也。
晏子以『十總之布,一豆之食』自足,非矯飾清高,乃明『足於中』之心性修養。其引管仲受封之事而稱『愚人千慮之一得』,更見謙德——管仲之功在霸業,晏子之守在王道,時異而道同,皆以民社爲重。

結語:晏子之貧與道
二章皆言『食不足』,而晏子皆以『不貧』應之。其所謂『不貧』,非物質之豐,乃精神之足也。【道德經】言『知足者富』,晏子以善爲師、以義爲衡,故外物不擾其心。景公之賜,晏子非拒恩澤,乃拒恩澤之失義。後世讀此,當悟士君子處貧富之道:貧不失志,富不驕民,惟以天下爲公器,以仁德爲根基,方爲治國平天下之本。

晏子之言行,實乃齊國之鏡鑒,亦爲後世臣子之範式。其辭封辭金,非求虛名,乃守道義之必然,足見春秋時代士大夫之風骨與智慧。

以上解讀依文本而發,兼顧義理與史實,約七百八十言,謹供參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