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81|回覆: 2

[儒家文化] [論語心得] 2.14 孔子的這個標準來斷定君子小人,現代社會貌似沒有君子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22-11-20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爲政】第十四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孔子說,『君子重義,因此以德行教化遍及遠近,而不會爲了利益苟合朋黨;小人重利,因此以利益糾合朋黨,而不會行踐道義遍及遠近。』
論語新解·爲政篇】先生說:『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忠信。』
論語譯註·爲政篇】孔子說:『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周』是指周遍及於遠近;『比』指兩人相依相賴。『周』『比』僅是兩種處事方式,本身並無是非之處,而本章認爲君子與小人對兩種方式有所取捨,是君子與小人性質不同,又出發點不同,所以有所取捨。【論語·里仁】第十章:『子曰,「君子....義之與比。」』意思是君子以道義爲出發點時,就會『比』於鄰里、親友。可見君子對於兩種處事方式並無取捨,有取捨的是出發點。
二、本章主旨是論述君子要以德行教化遍及遠近,要重道義,而不是利益,所以不能只爲利益去合縱親友朋黨。這也是前章所講的,君子『不器』,君子作爲道義的倡導者,承擔了沉重的社會責任,包括需要捨去一定的自身利益。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君子要重道義,以德行教化他人。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一、認清自身,是器才之民,還是道義君子。如果是器才之民,朋黨營私則是必然的,只要不害義就可以了;如果是道義君子,將面臨沉重的社會責任,需要儘快磨鍊自己的稟性,修養自己的德行。
二、君子與小人,有稟性、德行上的不同,所以社會角色和責任都不同。如果我們沒有君子的稟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僅限於提升器才之用,並了解君子之德;我們的學習不必好高騖遠,通過打造自己的器用之才,改變我們自己的命運就可以了。

話題發散
任何人的天稟,都源於自己的身軀,身軀又來自父母,所以作爲父母,擇偶很重要。有的人擇偶看短期利益,有的人擇偶看子孫後代命運,這也沒有高低之分。不過倒也說明,古代的擇偶方式是很科學的,畢竟知子莫若父,子女在擇偶時,閱歷和能力都不足以選擇恰當的伴偶,所以父母包辦,比自己戀愛要科學得多。

詞語注釋
周比,『周』是以當時所謂道義來團結人,『比』則是以暫時共同利害互相勾結,『比』舊讀去聲bì。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黃糧大夢 發表於 2025-5-10 12:4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爲政】"周而不比"章義理髮微

【爲政】第十四章"君子周而不比"之論,實爲孔門君子小人之辨的核心命題。歷代註疏中,何晏【集解】引孔安國"忠信爲周,阿黨爲比"之說,朱熹【集注】更明言"周,普遍也;比,偏黨也",皆揭示此章蘊涵著儒家"公義"與"私利"的價值分野。今人謂現代社會無君子,實未明辨此章深層義理。

一、義利之辨的實踐維度
"周"之真義非止於普遍團結,實爲"大公之道"的踐行。【禮記·禮運】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恰爲"周"字作注。君子之"周",體現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擴工夫,此即程頤所言"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的境界。反觀"比"之實質,非簡單人際親近,而是【荀子·臣道】所斥"朋黨比周"的利聚現象。現代社會雖利益關係複雜,然如"感動中國"人物、基層扶貧幹部等群體,正以"周而不比"的精神踐行著現代君子之道。

二、德性倫理的現代轉譯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點出"忠信"與"阿私"之別,實指道德主體的自律性問題。在契約社會中,"周"可轉譯爲"普遍正義原則的持守","比"則對應"特殊利益集團的勾連"。觀當代商業倫理,百年老店之經營與金融詐騙之區別,恰在經營者是否秉持"義利合一"的儒家商道。王陽明【傳習錄】云"致良知者,致其本然之善",現代君子不必拘於形式,而當在專業領域內盡己之性。

三、成德路徑的層次辨析
【里仁】"君子義之與比"與此章形成互文,揭示儒家倫理的辯證智慧。朱子言"君子之於天下,無適無莫,義之與比",說明"比"在義的原則下可升華爲美德。現代人當分三個層次踐行:
1. 基礎層:職業操守中不結黨營私
2. 進階層:專業領域內推動行業公義
3. 理想層:社會事務中弘揚普遍價值

四、古今之變的應對之道
現代社會的科層制與市場經濟,確易誘發"比而不周"現象。但觀察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團隊之科研協作,敦煌莫高窟保護工作者的堅守,可見"君子之道"在現代專業精神中的延續。此正如梁漱溟所言:"儒家倫理必當在職業分工中見其真精神。"

結語:
孔子此章揭示的並非凝固的二元對立,而是動態的成德過程。在價值多元的今天,我們更當領會"周而不比"的深層智慧——既非否定合理利益,亦非強求道德完美,而是在具體境遇中保持"義以爲質"(【衛靈公】)的主體性。明乎此,則知君子之道未嘗絕於當世,惟待吾輩在各自"倫職"中體認踐行而已。

(全文798字)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7-27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爲政】"周而不比"章義理髮微

【論語·爲政】第十四章雖僅八字,實爲君子小人之大防。諸家註解雖各有側重,然皆未窮盡其中三昧。今試爲剖析,以明聖人之微旨。

一、周比之辨:義利之判
"周"者,如天行健,無所不覆;"比"者,若藤附木,必有所依。朱子【集注】謂"周則普遍,比則偏黨",可謂得其要義。然細究之,"周"非徒謂交際之廣,實指心體之公明。君子心存天理,故能廓然大公,如日月之照臨;小人拘於形氣之私,必待利益相契,如市道之交。程樹德【論語集釋】引李塨說:"周者,大公之道;比者,私昵之情。"此說最得聖意。

二、君子小人之別:心術之微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以"忠信"解君子,以"阿私"解小人,實指心術根本之異。君子之"周",乃仁心自然流行;小人之"比",是私慾刻意經營。觀【里仁】篇"君子義之與比",可知君子非不親比,但其比也以義,非以利。此即陽明所謂"心即理"之實證:君子心體澄明,應物自然中節;小人逐物徇私,舉措皆失其宜。

三、現代意義:超越功利的人際倫理
今人謂"現代社會無君子",實未解聖學真諦。觀當代商界之戰略聯盟,政壇之黨派關係,學界之學術共同體,皆有"周""比"之辨存焉。王陽明【傳習錄】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此即現代組織管理中"共贏思維"之極致。若華爲任正非"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之理念,正是"周而不比"的現代演繹。

四、實踐智慧:修身與處世
學者當於此章得三重啟示:其一,自省須嚴,當察每日交往,是出於道義還是利害;其二,處事須明,合作而不失原則,親和而不墮私昵;其三,觀人須智,察其交往之道,可知心術隱微。司馬光【資治通鑑】論朋黨之害,正可與此章互證。

結語:
本章要義,在"心術"二字。君子小人之別,不在形跡而在動機。今人縱處商業社會,然"義利之辨"永不過時。張居正【論語直解】謂:"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誠哉斯言!學者若能於此心地上用功,則庶幾可入聖學之門徑。
半日閒 發表於 2025-9-1 09:4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爲政】第十四章中,孔子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辨析君子小人之別,其內涵遠超字面之簡,而直指心術與德性之根本。今人謂現代社會無君子,實非君子絕跡,乃標準晦暗、語境遷變之故。茲就經典本義與當代啟示略陳管見。

一、釋『周』『比』之真諦
『周』者,非止泛愛眾,乃以公心貫乎人倫,以道義濟乎遠近,如天覆地載,無偏無私;『比』者,非絕交遊,乃以私利相結,以阿黨相傾,如藤蔓纏附,損義求合。錢穆先生釋『忠信而不阿私』,深得聖意——君子之合,以德性爲經緯;小人之合,以利害爲鉤繩。二者形似而神殊,恰如朱子所言:『公則爲周,私則爲比。』

二、辨古今語境之異同
今人惑於『君子絕跡』,蓋因現代社會的協作網絡複雜多元,利益與道義常交織難分。然孔子非否定『比』之形式,乃批判其出發點。【里仁】云『君子義之與比』,明示君子亦須親附他人,然必以『義』爲準則。今日商業合作、政治同盟,若以公益爲基、制度爲約,則『比』中亦可見『周』;若唯私利是圖,雖口稱『團結』,實爲勾結。故現代非無君子,惟需撥開表象,觀其心術。

三、論君子小人之分野在『義利之辨』
君子『周而不比』,非拒斥人際聯結,乃因守義而能超越私黨;小人『比而不周』,非無能廣交,乃逐利而必損公濟私。王陽明曰:『仁者以萬物爲體,不能一體,只是己私未忘。』君子之『周』,正是破私立公、推己及人之仁體展現;小人之『比』,則爲私慾所錮,雖黨眾亦孤。此義利之辨,古今無異。

四、啟當代修身之要義
1. 自省其心:非必人人求爲君子,然須明己之位。若爲『器才之民』,當以專業立身,守義利之界;若志於君子之道,則需砥礪德行,承社會之責,不以『合群』之名墮入朋比。
2. 重釋『團結』:今人倡團隊精神,然真團結必以公義爲魂。若組織內唯利益捆綁,雖暫盛必衰;若以使命相召,雖疏亦周。
3. 教育之本:孔子重教化,因德行非天生。今日家庭學校,當養子女『周』之公心,而非教其『比』之術。父母擇偶聯姻,雖不必復古制,然須知家風傳承在德不在勢,子孫之稟受實繫於長輩之格局。

結語
君子小人之判,終在內心一念之微。現代社會非無君子,惟需以孔子之鏡照見:若人能『周而不比』,雖處商政文教之瑣務,亦爲當代君子;若唯『比而不周』,雖居廟堂之高,終是小人。經典之價值,正在於穿透時代迷霧,直指人性永恆之命題。

以上淺見,不過申發先賢遺意。至若躬行實踐,則存乎各人志業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