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5|回覆: 2

[其他] 【晏子春秋】卷4內篇問(下)詩解12晏子使魯魯君問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對以庇族13魯昭公問魯一國迷何也晏子對以化為一心(用賢去阿)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17 15: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4內篇問(下)詩解12晏子使魯魯君問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對以庇族13魯昭公問魯一國迷何也晏子對以化為一心(用賢去阿)題文詩:
晏子使魯,昭公悅曰:以子大夫,語寡人者,
天下眾矣,今得見而,羨乎所聞,請私毋罪,
吾聞齊國,之君也蓋,回曲之君,曷為以子,
大夫之行,事回曲君?晏子逡循,曰嬰不肖,
嬰之族又,不若嬰待,嬰祀先者,五百家故,
不敢擇君.及晏子出,昭公語人,曰其仁人,
反覆亡君,安危國而,不私利焉;僇崔杼屍,
滅賊亂徒,不獲名焉;使齊外無,諸侯之憂,
內無國患,不伐功焉;鍖然不滿,退託於族,
晏子也可,謂仁人矣.晏子聘魯,昭公問焉:
吾聞之莫,三人而迷,今吾以魯,一國迷慮,
之而不免,於亂何也?晏子對曰:君之所尊,
舉而富貴,入所以與,圖身出所,與圖國及,
左右逼邇,皆同於君,之心者也.犒魯國化,
而為一心,曾無與二,何暇有三?夫逼邇於,
君側者距,本朝之勢,國之所以,不至治也;
左右讒諛,相與塞善,德行以衰;士者持祿,
游者養交,身所以危.詩經有曰:芃芃棫樸,
薪之槱之,濟濟辟王,左右趨之.此言古者,
聖王明君,使以善賢.故外知事,之情而內,
得心之誠,是以不迷.賢者真情,情通君民.

【原文】
晏子使魯魯君問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對以庇族第十二

晏子使魯,見昭公,昭公說曰:『天下以子大夫語寡人者眾矣,今得見而羨乎所聞,請私而無為罪。寡人聞大國之君,蓋回曲之君也,曷為以子大夫之行,事回曲之君乎?』

晏子逡循對曰:『嬰不肖,嬰之族又不若嬰,待嬰而祀先者五百家,故嬰不敢擇君。』

晏子出,昭公語人曰:『晏子,仁人也。反亡君,安危國,而不私利焉;僇崔杼之屍,滅賊亂之徒,不獲名焉;使齊外無諸侯之憂,內無國家之患,不伐功焉;鍖然不滿,退託於族,晏子可謂仁人矣。』
12【譯文】
晏子出使魯國,拜見了魯昭公,昭公高興地說:『天下在我面前談到大夫您的人太多了,今日得以見面,超出了我所聽到的,請私下裏(問一個問題)而不要怪罪我。我聽說您國的國君,是個邪曲之君。為什麼以大夫您的能力,而去事奉邪曲之君呢?』晏子恭順地回答說:『我不成材,我的族人又不如我,仰仗我維繫祭祀祖先的有五百家,所以我不敢選擇君主。』晏子離去,昭公對人說:『晏子是個仁德之人。使失位的國君恢復君位,使危亡的國家安定,而不謀求個人的利益;殺戮崔杼的屍體,消滅叛亂的人,不獵取虛名;使齊國在外沒有諸侯進攻的憂慮,在內沒有國家的憂患,而不誇耀自己的功勞;謙虛而不自滿,退身託辭是家族的原因,晏子可以稱為仁德之人了。』
【原文】

魯昭公問魯一國迷何也晏子對以化為一心第十三

晏子聘於魯,魯昭公問焉:『吾聞之,莫三人而迷,今吾以魯一國迷慮之,不免於亂,何也?』

晏子對曰:『君之所尊舉而富貴,入所以與圖身,出所與圖國,及左右逼邇,皆同於君之心者也。犒魯國化而為一心,曾無與二,其何暇有三?夫逼邇於君之側者,距本朝之勢,國之所以(不)治也;左右讒諛,相與塞善,行之所以衰也;士者持祿,游者養交,身之所以危也。詩曰:'芃芃棫樸,薪之槱之,濟濟辟王,左右趨之。」此言古者聖王明君之使以善也。故外知事之情,而內得心之誠,是以不迷也。』
13【譯文】
    晏子到魯國聘問,魯昭公問道:『我聽說,凡事不同三個以上的人商量便會迷亂,現在我與魯一國的人商量,仍不免於迷亂,什麼原因呢?』晏子回答說:『君王您任用並使他們富且貴的人,在內迎合君意,在外奉君意而行,以致身邊親近的大臣同與君王的想法一致,使魯國上下思想統一成一個想法,從來沒有過第二種意見,又怎會有第三種意見呢?那些親近於君王身邊的人,抗拒本朝的勢力,國家因此不治;身邊的人阿諛奉承,相互勾結,堵塞賢路,這是德行敗壞的原因。為官的只知保有俸祿,不做官的則豢養私黨,這是君王自危的原因。【詩】云:'茂盛的樹木堆積起來點火,端莊的君主,眾人歸附他。」這是說古代的聖王明君任用的是賢德之人。所以他們外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內能得臣子的真情,所以不會迷亂。』
猴子撈月 發表於 2025-6-29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內篇問下二章析義——論仁臣之體與明君之鑑

一、庇族章之微旨
晏子使魯,昭公以「回曲之君何以事之」相詰,實含試探賢臣立身之道。晏子對曰「嬰不敢擇君」,表面自謙族弱,內蘊深意:
1. 宗法倫理之責:周制「大宗百世不遷」,晏氏五百家祀事系焉。晏子以「庇族」為辭,實申【禮記】「不遺舊」之義,彰士大夫「收族」之責。
2. 事君以道之則:【荀子·臣道】云「逆命而利君謂之忠」,晏子輔景公,正以「從道不從君」為綱。其言外之旨,在諷昭公當察臣之實績,非拘於君表曲直。

昭公嘆其「仁人」,恰中【論語】「仁者安仁」之諦。晏子僇崔杼而不居功,安齊邦而不伐能,皆「仁以為己任」之體現,非徒事君,實為「庇民」——五百家之祀,即萬民之縮影也。

二、魯迷章之鑑戒
昭公問「一國皆迷」,晏子直指「化為一心」之弊,實發【尚書】「紂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之覆:
1. 壅蔽之禍:左右同質則「距本朝之勢」,暗合【韓非子·孤憤】「重人不能忠主而進其仇」之論。魯廷讒諛塞善,恰如【詩經】「讒人罔極,交亂四國」所刺。
2. 用賢之要:引【棫樸】「左右趨之」,申明聖王「使以善賢」之道。晏子所謂「外知事之情,內得心之誠」,即【孟子】「集廣益」與【中庸】「誠明」合一之治術。

三、通章大義
兩章對觀,可見晏子立言之體:
臣道:處回曲之君則「庇族」存禮,遇迷國之問則「去阿」崇賢,始終守「仁」為本。
君道:昭公能識晏子之仁而不能自破「一心」之局,恰證【管子】「牆有耳者,微謀外泄」之戒——明於鑒人而暗於省己,實為後世君主殷鑑。

要之,晏子之對,非僅機辯之辭,實乃「國士」風骨與「經師」智慮交融。讀此篇者,當於「不敢擇君」見其忠厚,於「不暇有三」察其峻切,斯得之矣。

(全文798字)
破魔狂魈 發表於 2025-7-2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四內篇問下二章析義

一、庇族之仁與事君之道(第十二章)
魯昭公以『回曲之君』質疑晏子事齊之由,晏子對曰:『嬰之族待祀者五百家,故不敢擇君。』此答蘊三重深意:
其一,宗法責任重於個人榮辱。春秋世卿制度下,晏氏為齊望族,晏子以『庇族』為托,實則以宗族存續為政治底線,體現『仁』之實踐非獨善其身,而在『推己及族』。
其二,事君以義而非以君性。晏子不辯君之曲直,而強調臣職在『祀先安族』,暗合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之義,彰顯士大夫以制度倫理超越君主個人品行的政治智慧。
其三,謙德之下的政治韜略。昭公贊其『鍖然不滿』,正是晏子『和而不同』之體現——表面託辭族務,實則通過維繫宗族穩定以制衡君權,此即【禮記】所謂『大臣法,小臣廉』的共治精神。

二、一心之化與用賢之要(第十三章)
魯昭公問『一國皆迷』,晏子直指『左右同於君心』之弊,其論可分三層次解:
1. 政治生態的單一化危機。『逼邇者同於君心』導致『國無與二』,此即【尚書】『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之戒。晏子揭示專制體系中近臣趨同必然堵塞言路,呼應管仲『牆有耳者微謀外泄』的壅蔽之患。
2. 賢佞之辨的治亂關鍵。以『讒諛塞善』『士持祿游者養交』批判魯國用人失當,引【詩·棫樸】『左右趨之』為對照,強調明君須使『外知事之情,內得心之誠』,此乃【孟子】『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之先聲。
3. 『化為一心』的真諦。晏子所言『一心』,非趨附之同,而是『用賢去阿』形成的共識性治理。如【周易】『二人同心』之喻,真正的『一心』需以異見相砥為前提,此即文末『情通君民』的治國至境。

結語
兩章對話展現晏子『仁』學的雙重維度:於私德,以家族責任為政治選擇的錨點;於公義,以賢能政治解構專制迷思。其言似謙而實峻,語若婉而理極剛,足為後世『事君以道』之圭臬。魯昭公終未能悟晏子之誡,後失國於季氏,恰印證『一國迷慮』之害,而晏子之智,愈見其深矣。

(全文798字)

注釋
[1] 『鍖然不滿』:【說文】『鍖,鏶也』,此處喻晏子謙抑如金器斂芒。
[2] 『芃芃棫樸』:【毛傳】釋為『賢人眾多』,晏子引此詩暗諷魯國賢士不聚。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