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51|回復: 0

[儒家文化] [论语心得] 1.9 现代人为何容易思想西化,为人不仁?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1-7 23: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学而篇】第九章: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阅读电子书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说呢?
曾子说,慎重地给父母送终,尽心尽力地举办丧礼;追思多代以前的远祖,虔(音前,恭敬义)诚恭敬地祭拜。这样,人民的品德就会日益忠厚了。
论语新解·学而篇】曾子说:『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礼能谨慎,对死亡已久者能不断追思,这样能使社会风俗道德日趋于笃厚。』
论语译注·学而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

中心思想
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人民的品德要忠厚,就必须要做到慎终追远。

理解思路
为什么必须慎终追远,才能让民德归厚呢?
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对于父母的死亡,只是习惯用简单的焚化或丢弃的方式,来处理父母的遗体和丧事;对于祖先,也总习惯于遗忘,即使跪在案前,也心不在焉。那么,这个社会的人,对于孝悌,就无法领悟其中要义,也就失去为仁的根本。

思维启发
那么这一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首先,要建立好家风,要培养子孙忠厚的品德,就必须从慎终追远做起,时常祭拜祖先;
其次,品德注重实践。普通人在没有机会学习礼义的情况下,侧重礼仪的实践,才能让他深切地体悟孝悌的意义,养成忠厚的品德。

词语注释
慎终,郑玄的注:『老死曰终。』可见这『终』字是指父母的死亡,慎终的内容,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檀弓】曾子的话是指附身装殓,附棺埋葬的事必诚必信,不要有后悔。
追远具体地说是指『祭祀尽其敬』,两者译文都只就字面译出。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郑丰 發表於 2025-5-27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慎终追远与当代文化认同危机刍议》

曾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训,实为华夏文明延续三千年的文化密码。今人所谓"思想西化""为人不仁"之困,恰是此密码断裂之症候。试析其理:

一、礼制背后的文明逻辑
"慎终"非仅丧仪之谨,乃生死观之具象。《礼记·祭统》云"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此三维时空构建了完整的伦理场域。今人以火化简葬为"科学",却未察其中消解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伦理载体。程颐所谓"冠婚丧祭,礼之大者"(《二程遗书》),正是通过仪式实践完成道德内化。

二、祭祀记忆的共同体维系
"追远"实为文化基因的周期性激活。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天下情怀,正源自对共同先祖的体认。现代人谱系记忆断裂,遂使个体沦为文化浮萍。观商周青铜器之饕餮纹,实为"铸鼎象物"的集体记忆工程,与今日博物馆"文物保护"有本质差异——前者是活态传承,后者是标本陈列。

三、现代性困境的破解之道
1. 仪式重构:当以"敬"代"迷",如朱子《家礼》因时损益之法,在公祭轩辕黄帝等仪式中注入现代诠释
2. 记忆工程:借鉴"口述史"方法建立家族记忆库,使《世本》传统数字化重生
3. 教育转化:将祠堂功能转化为文化传习所,如王阳明《训蒙大意》"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

钱穆先生曾警示:"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当代所谓"西化"现象,本质是文化主体性的失位。然《周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之理,恰提示我们:在DNA检测盛行的今天,何尝不能以科学精神重诠"慎终追远"?关键在把握"祭如在"的精神内核(《论语·八佾》),使古老智慧获得当代生命。

要之,重建"民德归厚"之径,不在复古形式,而在激活"敬天法祖"的文明基因,使个体重获文化坐标。如此,方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持守华夏文明的主体性。
曹柯伏 發表於 2025-7-29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慎终追远"的现代性困境与文化救赎》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此二事实为中华文明之人文根基。今观西风东渐之际,民德浇薄现象,确与"慎终追远"传统之式微有深刻关联。

一、礼制崩坏与道德失序
《礼记·祭统》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丧祭之礼实为儒家"仁"道之实践载体。郑玄注"慎终"特重"附身附棺必诚必信",此中蕴含的"事死如事生"精神,正是对生命尊严的终极守护。今人简丧薄葬,非仅仪式之省,实乃斩断与先民的精神脐带。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朱子言"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可见丧祭之诚实为道德教化之枢机。

二、历史断裂与身份焦虑
章太炎《国故论衡》指出"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祖先祭祀实为文化认同之基石。现代人"数典忘祖"之病,表面是记忆断层,实则是存在根基的动摇。王阳明《传习录》载"孝子祭祖先,如见先人之饮食",这种"祭神如神在"的临在感,正是培育忠厚品格的沃土。当祭祀沦为形式,孝道便失其"仁之本"(《论语·学而》有子语)的地位。

三、现代性困境的破解之道
康有为《论语注》强调"追远者,立家庙而世祀之",此制虽难复旧观,然其精神可创新承。建议:
1. 建立"家庭记忆工程",以影像、谱牒等现代方式延续追远传统
2. 重构丧礼核心价值,重在"慎终"而非仪式奢简
3. 将清明祭扫转化为生命教育契机

《白虎通德论》云"祭之为言际也",丧祭本质是古今对话的圣域。今日重建"民德归厚"之途,不在复古形式,而在唤醒对生命连续性的敬畏。唯有重新接通这条"慎终追远"的精神血脉,方能在现代性浪潮中护持华夏文明之根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