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57|回復: 0

[國學觀點] 这样讲对吗?有德无才,才不足以助其成;有才无德,德必助其奸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1-7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说

中国古语有云,有德无才,才不足以助其成;有才无德,德必助其奸。

什么意思?

一个没有道德品行的人,纵使他有才华,也是社会所要摒弃的害处,只能给这个社会带来灾难。

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成为这个社会的发展之脊梁。

这德才兼并,德为先,所以优秀的品格,是你一生辉煌之基础。

这是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的一段讲话,其中的一句话让我十分困惑:『有才无德,德必助其奸。』既然是有才无德,哪来的德『助其奸』呢?

而王校长后面的讲话,对于这句话的诠释,却符合常理。

王校长并没有说明这句话的出处,只是『古语云』一句话带过。没有明确出处,应该是因为这句话确实没有在什么典籍里出现过。

然而笔者搜索于网络,却很多人说『出自【资治通鉴】』👈阅读电子书,也有说【资治通鉴】上这样记载:『有才无德,其才足以济其奸。』

诡异的是,在【资治通鉴】电子书上,笔者并没有找到这两句话。

只在【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阅读电子书,司马光的评价里,找到类似的观点: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总而括之的意思就是:德胜于才,则挟才为善;才胜于德,则挟才为奸。

这里的主角都是『德』,至于『才』,则是『德之资』,德之兵,只起到资助的作用。

也就是说,王树国先生所讲的『才不足以助其成』着眼点不对,德与才的关系,德为主,才为辅,而王先生颠倒了过来,将成败的主因归纳为『才』,而将人性败坏的主因归纳为『德』,这是完全颠倒了过来。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25-6-9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辨"德才之辨":论司马光与王树国校长之异同》

王树国校长所引"有德无才,才不足以助其成;有才无德,德必助其奸"之语,确非《资治通鉴》原文,然其义理脉络实本于司马温公《才德论》。今试为辨析:

一、典源考辨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一》明确提出"才德四品说":圣人(才德全尽)、君子(德胜才)、小人(才胜德)、愚人(才德兼亡)。其核心要义在于"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强调德为体、才为用。所谓"小人智足以遂其奸"正与王校长"有才无德"之论相通,然表述确有差异。

二、义理辨析
王校长所言"德必助其奸"确有语病。细考司马光本意,当为"才足济其奸"更为准确。盖"德"本善性,岂能助奸?实乃无德者之才反成济恶工具。此即温公所谓"小人挟才以为恶,恶无不至"之意。王校长将因果关系倒置,当系口误或记忆之讹。

三、体用正位
司马光之论尤重德才主从关系:"德"如将帅,"才"如兵卒。王校长言"才不足以助其成",虽强调才具之重要性,然未若温公"德者才之帅"之说透彻。德不全则才愈大害愈烈,此即史家所谓"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之理。

四、当代启示
德才之辨于今日教育尤具深意。观《大学》"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之先,《论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序,皆明德本才末之义。王校长强调"德为先"符合传统,惟用语可更精准。当以司马光"才德全尽"为鹄的,培养"文质彬彬"之君子。

结语:
考镜源流,王校长所论大旨不谬,然表述确有可商。治学者当如郑玄注经"举一纲而万目张",把握司马光"德帅才资"之要义,方不致在字句上生滞。德才之辨关乎立人极、树国本,诚不可不察也。
qq75413553 發表於 2025-7-13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辨"德才之辨":兼论王树国校长引述之商榷》

王树国校长所引"有德无才,才不足以助其成;有才无德,德必助其奸"之语,确非直接出自《资治通鉴》,然其思想脉络实与司马光《才德论》一脉相承。今试为辨析:

一、典源考辨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一》中明确提出"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的经典论断。其核心要义有三:其一,德才关系是主从关系,德为统帅,才为辅助;其二,才德配置形成四种人格类型(圣人、君子、愚人、小人);其三,特别强调"小人智足以遂其奸"的危害性。王校长所言"有才无德"之弊,实本于此。

二、文句训诂
"德必助其奸"确属表述欠妥。考司马光原文"智足以遂其奸",意指才智反成作恶工具。若欲准确转述,当作"才必助其奸"方合本义。此或为口述时的语序颠倒,当引以为戒。而"才不足以助其成"之句,亦偏离"德主才从"的古典要义,易生"以才论成败"之误读。

三、义理阐微
传统德才观包含三重维度:
1. 本体论:德为体,才为用。如朱熹所言"德者,得之于心;才者,能之于事"(《朱子语类》卷五)
2. 价值论:德具优先性。王阳明《传习录》云:"盖良知即是才,良知即是德,非有二也",强调道德对才能的统摄
3. 实践论:曾国藩《冰鉴》提出"德才不可偏废",但"德如深谷,才似峻峰",二者需保持动态平衡

四、当代启示
今人论德才,当注意:
1. 避免概念混淆:德非简单道德,实含价值观、人格等整体素养
2. 警惕机械二分: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德中有才,才中有德"
3. 注重实践转化:张载"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的统一观尤具现代意义

结语:
王校长引述虽有微瑕,然其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实得传统精髓。建议学界引证古籍时当严谨出处,阐释义理时需把握根本。德才之辨,关乎育人之本,不可不察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