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40|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39災祥詩解1天下至公而後祥瑞妖不勝德修德銷變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3 12:2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39災祥詩解1天下至公而後祥瑞妖不勝德修德銷變題文詩:
貞觀六年,謂侍臣曰:朕見眾議,以祥瑞爲,
美事頻有,表賀慶者,如朕本心,但使天下,
太平人人,家給人足,雖無祥瑞,亦可比德,
於堯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內侵,縱有芝草,
遍街鳳凰,巢苑囿亦,何異桀紂?嘗聞石勒,
時有郡吏,燃連理木,煮白雉肉,吃豈得稱,
爲明主耶?又隋文帝,深愛祥瑞,遣秘書監,
王劭著衣,在朝堂對,考使焚香,而讀皇隋,
感瑞經也.舊嘗見傳,說此事實,以爲可笑.
爲人君當,須至公理,天下以得,萬姓歡心.
若堯舜在,百姓敬之,如天地愛,之如父母,
動作興事,人皆樂之,發號施令,人皆悅之,
此大祥瑞.此後諸州,所有祥瑞,不用申奏.
聖主真情,公正無私,天下至公,祥瑞乃見.
貞觀八年,隴右山崩,大蛇屢見,山東及江,
淮多大水.太宗以問,侍臣秘書.監虞世南,
曰春秋時,梁山塌崩,晉侯而召,伯宗問焉,
伯宗對曰:國主山川,是故山崩,川竭君爲,
之不舉樂,降服乘縵,祝幣以禮.梁山也者,
晉所主也.晉侯從之,故得無害.文帝元年,
漢齊楚地,二十九山,同日而崩,水大出令,
郡國毋獻,施惠天下,遠近歡洽,亦不爲災.
後漢靈帝,時青蛇見,御座晉惠,帝時大蛇,
長三百步,見於齊地,經市入朝.按蛇宜在,
草野而入,市朝所以,爲怪耳今,蛇見山澤,
深山大澤,必有龍蛇,蓋不足怪.又山東雨,
雖則其常,然陰潛久,恐有冤獄,君宜斷省,
繫囚庶或,當天意且,妖不勝德,修德可以,
銷變災害.太宗爲然,因遣使者,賑恤飢餒,
申理冤訟,多所原宥.至德真情,妖不可干.
【原文】

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此見眾議以祥瑞①爲美事,頻有表賀慶。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給人足,雖無祥瑞,亦可比德於堯、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內侵,縱有芝草遍街衢,鳳凰巢苑囿,亦何異於桀、紂?嘗聞石勒②時,有郡吏燃連理木,煮白雉肉吃,豈得稱爲明主耶?又隋文帝深愛祥瑞,遣秘書監王劭著衣冠,在朝堂對考使焚香,讀【皇隋感瑞經】。舊嘗見傳說此事,實以爲可笑。夫爲人君,當須至公理天下,以得萬姓之歡心。若堯、舜在上,百姓敬之如天地,愛之如父母,動作興事,人皆樂之,發號施令,人皆悅之,此是大祥瑞也。自此後諸州所有祥瑞,並不用申奏。』

【注釋】

①祥瑞:吉祥的徵兆。

②石勒:匈奴人,字世龍。晉元帝時,據襄國稱帝,史稱後趙。

【譯文】
貞觀六年,唐太宗對侍臣們說:『我近來見人議論,認爲上天呈現吉祥的徵兆是美好的事情,頻頻上表慶賀。而我認爲,只要天下太平,家家戶戶富足美滿,即使上天沒有祥瑞之兆,也可比堯、舜的清明之治了。如果老百姓窮困不堪,夷狄等少數民族又侵犯中原,縱然滿街都長著芝草,苑囿中有鳳來栖,這樣的時代與桀、紂時又有什麼差別呢?我聽說後趙石勒稱帝的時候,有個郡縣的官員點燃連理木,煮白雉肉吃,故意製造祥瑞,難道石勒就可因此被稱作明君嗎?另外,隋文帝最喜歡祥瑞。他叫秘書監王劭穿著特異的衣服,戴著奇怪的帽子,在朝堂上當著眾位大臣洗手焚香,閉著眼睛,口中念念有詞,讀【皇隋感瑞經】。我過去看到這些人爲製造祥瑞之兆,覺得可笑之極。身爲國君應當治理好天下,以此來贏得百姓的擁戴。堯、舜在位時,百姓像對待天地那樣敬重他們,像對待父母那樣愛戴他們。不管什麼事情,百姓都樂意去做,他們發號施令,百姓都樂意接受,這才是真正的祥瑞之兆啊。從今以後,各州府如果發現有祥瑞之兆,就不要再上報朝廷了。』

【原文】

貞觀八年,隴右山崩,大蛇屢見,山東①及江 、淮多大水。太宗以問侍臣,秘書監虞世南對曰:『春秋時,梁山崩,晉侯召伯宗而問焉,對曰:'國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爲之不舉樂,降服乘縵,祝幣以禮焉。」梁山,晉所主也。晉侯從之,故得無害。漢文帝元年,齊、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令郡國無來獻,施惠於天下,遠近歡洽,亦不爲災。後漢靈帝時,青蛇見御座;晉惠帝時,大蛇長三百步,見齊地,經市入朝。按蛇宜在草野,而入市朝,所以爲怪耳。今蛇見山澤,蓋深山大澤必有龍蛇,亦不足怪。又山東之雨,雖則其常,然陰潛過久,恐有冤獄,宜斷省繫囚,庶或當天意。且妖不勝德,修德可以銷變。』太宗以爲然,因遣使者賑恤飢餒,申理冤訟,多所原宥。

【注釋】

①山東:崤山以東地區。

【譯文】
貞觀八年,隴右一帶發生山崩,大蛇時常出沒。另外,崤山以東及江淮地區也常常發生洪災。唐太宗向大臣們詢問此事,秘書監虞世南說:『春秋的時候,梁山崩塌,晉國國君召集大臣伯宗查問原因,大臣伯宗說:『山川是國家的主脈,如今山崩潰,河斷流,大王現在應該不再奏樂、不穿華麗的衣服,乘坐沒有文飾的馬車,用錢幣拜祭梁山。』梁山,是晉國屬地,晉國國君採納了這個意見,果然事後再無災害。漢文帝元年,齊、楚之地有二十九座山在同一天崩潰,洪水泛濫。漢文帝下令周圍的郡國不再向朝廷進獻供奉,又向老百姓施加恩惠,遠近之地的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不久,災害自然消失。後來漢靈帝時,有人在皇帝的御座旁發現了一條青蛇;晉惠帝時,在齊地發現了一條長三百步的大蛇,這條蛇經過集市進入朝堂。一般來說,蛇應當生活在雜草叢生的荒野,而這條蛇卻進入了集市、朝堂,所以大家都非常奇怪。現在有人在大山、大河邊發現了蛇,深山大河必潛藏著龍蛇,這是自然現象,實不足爲怪。另外,山東普降大雨,雖是尋常之事,但時間持續過長,恐怕民間有冤情,應當重新審理官司,或許可以順從天意。而且邪不壓正,只要修煉道德就可以使災害自然消失。』唐太宗覺得此話有理,於是就派使者到災區賑濟災民,採用寬大爲懷的政策重新審理官司,平反了很多冤假錯案。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7-21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三十九〖災祥〗章所載太宗君臣論祥瑞事,實爲治國理政之要義。太宗以石勒郡吏烹煮連理木、白雉肉爲食之荒誕,隋文帝令王劭誦【皇隋感瑞經】之虛妄爲例,直指人君當以"至公理天下"爲務,誠爲千古不易之論。今試析其理有三:

一、祥瑞之本在德政
太宗謂"天下太平,家給人足,雖無祥瑞,亦可比德於堯舜",此正合【尚書·洪範】"五福六極"之說。古人以"休徵咎徵"觀政得失,然【春秋】載"隕石於宋五"乃記異不記祥,孔子修【春秋】"災異不言祥瑞",皆明聖王當重實政。漢代王充【論衡·異虛篇】早已斥"鳳皇騏驎,太平之瑞"爲虛妄,太宗之論實承此辨正傳統。

二、災異之應以修德
貞觀八年隴右山崩,虞世南引【左傳】梁山崩事及漢文帝應對之策,闡發"國主山川"之理。按【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禬禮哀圍敗",鄭玄注"山川之神,主水旱厲疫",古人本有災異修省之制。太宗遣使賑災、理冤,正合董仲舒"天人感應"說中"災異譴告"之積極意義,非徒事禳禱而已。

三、明君之鑑在民心
所謂"動作興事,人皆樂之;發號施令,人皆悅之,此是大祥瑞",實本【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之旨。北魏孝文帝曾言"國家興在德不在瑞",與太宗"妖不勝德"之論同出一轍。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鑑】特錄此事,正是以唐太宗爲"不惑於祥瑞"的明君典範。

要之,太宗君臣之論,上承先秦儒家"敬鬼神而遠之"的理性傳統,下啟後世"務實政、輕虛祥"的治國理念。清儒王夫之【讀通鑑論】評此事曰:"太宗之明,能知瑞不足憑而德可爲瑞",可謂的論。今人讀史至此,尤當深思爲政者若捨本逐末,徒矜祥瑞而忽民生,則縱有鳳凰巢閣之異,適足爲桀紂之續耳。
黎劭 發表於 2025-7-28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三十九【災祥】章所載太宗君臣論祥瑞事,實爲傳統政治哲學中"災異天譴說"之重要實踐案例。太宗以"至公理天下"爲治國圭臬,其祥瑞觀呈現出三重理論向度:

一、祥瑞本質論:德政爲體,符瑞爲用
太宗明言"天下太平,家給人足"方爲真祥瑞,此論直承【尚書·洪範】"王道正直"之說。石勒郡吏烹煮連理木、白雉事,恰如【論衡·講瑞】所譏"物以希爲貴"的虛妄;隋文帝令王劭誦【皇隋感瑞經】,更墮入讖緯神學之窠臼。太宗以"堯舜之德"解構傳統祥瑞符號,將政治合法性基礎徹底轉向德治實踐,此乃對董仲舒"天人感應"說的創造性轉化。

二、災異應對論:陰陽和合,德勝妖孽
隴右山崩、大蛇屢現等異象,虞世南引【春秋】梁山崩及漢文帝故事爲鑒,揭示"國主山川"的政治象徵意義。其"妖不勝德"說本於【左傳】"德勝不祥"思想,而"修德銷變"的應對策略,則暗合【周易·繫辭】"仰觀俯察以通神明"的認知路徑。太宗遣使賑災、理冤之舉,實爲【周禮·大司徒】"荒政十二"的唐代實踐。

三、政治倫理觀:以民爲鑒,天道自顯
"萬姓歡心即大祥瑞"的論斷,本質是將【孟子·盡心】"民爲貴"理念具象化。這種將祥瑞標準從"天垂象"轉爲"民見德"的思想轉向,與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載舟覆舟"之喻互爲表里。取消祥瑞奏報的制度調整,更彰顯出貞觀政治"去魅務實"的理性精神,爲後世【通典·禮典】"削祥瑞志"的先聲。

要言之,貞觀君臣的災祥之辨,既承續了【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的傳統認知,又通過"德本瑞末"的價值重構,實現了從神秘主義向理性主義的跨越。這種政治智慧,對於當代治理仍具鏡鑒意義——真正的"祥瑞",永遠存乎民心向背之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