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98|回复: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8封建诗解6子弟功臣赋土畴邑必有材行随器方授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0-13 12: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8封建诗解6子弟功臣赋土畴邑必有材行随器方授
题文诗:
中书舍人,马周疏曰:见诏书令,宗室勋贤,
作镇藩部,贻厥子孙,嗣守其政,非有大故,
无或黜免.臣惟陛下,封植之者,爱之重之,
欲其绪裔,承守与国,无疆何则?以尧舜父,
犹有,均之子.况下,还而欲以,
父取儿恐,失之远矣.倘有孩童,嗣职万一,
骄逸兆庶,则被其殃,国家受败.政欲绝之,
则子文之,治犹在也;政欲留之,而栾黡之,
恶已.与其毒害,于见存之,百姓则宁,
使割恩于,已亡之臣,明矣然则,向之所谓,
爱之者乃,所以伤之.谓宜,赋以茅土,
畴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方授,则翰翮,
非强亦可,获免尤累.昔汉光武,不任功臣,
以吏事故,终全其世,由得其术.深思,
其宜使夫,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也.
太宗并,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功臣,
世袭刺史.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贤者为公,
公而忘私,利民而已,世袭利己,自私自利.

《原文》

中书舍人马周又上疏曰:伏见诏书令宗室勋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嗣守其政,非有大故,无或黜免。臣窃惟陛下封植之者,诚爱之重之,欲其绪裔承守,与国无疆。何则?以尧、舜之父,犹有朱、均①之子。况下此以还,而欲以父取儿,恐失之远矣。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逸,则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政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犹在;政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已彰。与其毒害于见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则向之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畴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方授,则翰翮②非强,亦可以获免尤累。昔汉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终全其世者,良由得其术也。愿陛下深思其宜,使夫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也。太宗并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
【注释】

①朱、均:指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都是不肖之子。

②翰翮(hé):原指羽毛,这里指德行、能力。

【译文】
    中书舍人马周又上疏说:
我见陛下下诏让王公贵族和有功的大臣都做镇藩统帅,并且可以传位给子孙,使他们世袭刺史的职位,没有大的变故,不被罢免。我认为陛下分封皇族,是爱护重视他们,让他们的王位得到世袭,与大唐的政权一样万寿无疆。(但这样很不妥,)为什么呢?像尧、舜这样圣明的君王,尚且有丹朱、商均这样无能的儿子,更何况普通的君王呢?还要像对待他们的父辈那样对待他们,恐怕会造成很大的失误。如果后辈继承父业,万一骄奢放纵,那么不仅百姓遭殃,也会连累国家。如果取消他的封国,而其先祖的功业还在;如果保留他的封国,而他本人已经罪恶昭彰。与其像这样危害百姓,还不如割爱一个已故的功臣,这才是明智的做法。如此一来,过去的所谓爱重,恰恰成了伤害。所以,我认为应该对宗亲和功臣只分封土地、犒赏封邑就足够了;确实有才能的,就根据其特长授予官职,那么就算其能力不强也可以免除过失。过去汉光武帝不让功臣担任官职,所以忠臣得以保全名节性命,实在是因为方法得当。望陛下深思,使宗亲和功臣能够蒙受大恩,同时使其后代也能终生享受福禄。
太宗皇帝非常赞许并接纳了这些意见,于是下令废除了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的制度。
道德经 发表于 2025-6-11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八封建诗解六:论封建之制与材器相授之道

中书舍人马周上疏所言“宗室勋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嗣守其政”一事,实为唐代封建制度之核心议题。马周之谏,既承古制,又切时弊,其要义在于“赋土畴邑,必有材行,随器方授”,此乃封建之道的精微所在。

一、封建之本:以德配位,以能授职
封建之制,非徒以血缘、功勋为据,更当以“材行”为衡。《尚书》云:“德懋懋官,功懋懋赏。”马周所谓“非有大故,无或黜免”,并非主张世袭之权不可动摇,而是强调封建当以“材行”为基。若子孙无德无能,虽为宗室勋贤之后,亦不可滥竽充位。此与孔子“举贤才”之教、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旨一脉相承。

二、随器方授:量才而用,因能任职
“随器方授”四字,尤为封建之要义。器者,才具也;方者,职分也。《周易》曰:“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封建之制,当如良工琢玉,因材施艺。宗室子弟或功臣之后,若才堪治郡,则授以藩镇;若德不足服众,则当另择贤能。马周之疏,实为警醒太宗:封建非私恩之赐,乃社稷之公器。

三、历史镜鉴:汉晋之弊与贞观之治
汉初大封同姓,然七国之乱,皆因诸侯骄恣;晋武帝广封宗室,终致八王之祸。马周之谏,正是以史为鉴,防微杜渐。贞观年间,太宗虽行封建,然严考绩、重监察,使“材行”与“爵位”相称,故能避免前代之失。此即《贞观政要》所载“封建诗解”之深意——封建非固权之术,乃安邦之道。

四、结语:封建之道,公心为本
马周之言,归根结底在于“公心”二字。封建若沦为私恩之滥施,必致国政衰颓;唯有以“材行”为准绳,以“随器方授”为方法,方能实现“贻厥子孙,嗣守其政”之初衷。此理不仅适用于唐代,于今之用人行政,亦有深刻启示。

《贞观政要》此卷所载,非仅史事,实为治道。读之者当思:封建之制虽远,而“德位相配”“量才授职”之理,历久弥新。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25-7-11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答《贞观政要·封建》马周疏论

《贞观政要》卷八所载马周疏文,乃贞观君臣论封建之要义,其核心在于“因材授任,以德守土”。马周谏言宗室勋贤世袭藩镇之制,非徒论封建利弊,实深契三代封建之本——“必有材行,随器方授”,此语足为后世封建论之圭臬。

一、封建之本:德位相配
马周谓“贻厥子孙,嗣守其政”,表面承袭周代“胙土命氏”之制,然其深意在于强调“材行”为授土之前提。昔周公封伯禽于鲁,诫以“君子不施其亲”,然亦须“选建明德”(《左传·定公四年》)。唐太宗诏令宗室勋贤世镇,马周则警示:若无德才而世袭,必致“恃宠而骄,骄则生乱”。此与《礼记·王制》“诸侯有德则锡之土”一脉相承,封建非私亲之赏,乃“以德序位”之公器。

二、随器方授:量才而任
“随器方授”四字,尤见马周之智。管子云:“授事以能,则人上功。”(《管子·牧民》)封建非徒裂土,更需因才定职。马周举两汉为例:高祖封韩信、彭越,以其能定乱;光武退功臣而进文吏,以其宜治国。唐初若一味世袭,恐蹈汉初诸吕、晋室八王之覆辙。故“器”者,才德之具;“方”者,职分之宜,二者缺一不可。

三、黜免之权:以公制私
马周特言“非有大故,无或黜免”,看似维护世禄,实则暗藏警醒。封建之弊,常因“亲亲”而废“贤贤”。贞观十一年,太宗尝问侍臣:“封建子弟,孰为得失?”魏徵对曰:“若封建无功,后世难以承业。”(《贞观政要·封建》)马周之疏,正与魏徵呼应——世袭须以考绩为绳,否则“恩泽之封”终成“祸乱之阶”。

结语:封建与郡县之衡
马周此疏,非议封建之存废,而申明其施行之道。柳宗元《封建论》谓“封建非圣人之意,势也”,然马周早窥其机:封建若行,必以“材行”为基。贞观之治所以垂范,正在于“恩威并施,动态平衡”——既以封建安宗亲,又以考课防壅蔽。后世读此,当思“随器方授”之智,不可徒执“世袭”之表而失其精义。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马周疏文为引,结合经史阐发封建制度之核心在“德才相济”,并揭示贞观君臣以动态考绩调和封建与郡县之矛盾,既守学术之严谨,亦彰古典政治智慧之现实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