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49|回覆: 3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8尊賢詩解12君侮其臣士不爲謀君子不爲功名利祿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6-17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晉文侯也,行地登隧,大夫皆扶,隨會不扶,
文侯曰會!爲人臣而,忍其君者,其罪奚如?
隨會對曰:其罪重死.文侯問曰:何謂重死?
對曰身死,妻子爲戮.隨會曰奚,獨問爲人,
臣忍其君,而不問爲,人君而侮,其臣者耶?
文侯問曰:爲人君而,侮其臣者,其罪何如?
隨會對曰:爲人君而,侮其臣者,智士者也,
不爲之謀,辨士不言,仁士不行,勇士不死.
晉文侯乃,援綏下車,辭大夫曰:寡人也有,
腰髀之病,願諸大夫,勿自爲罪.齊國將軍,
田瞶出將,張生送曰:昔者堯讓,許由天下,
洗耳不受,將軍知乎?伯夷叔齊,辭諸侯位,
而不爲之,將軍知乎?於陵仲子,辭三公位,
傭爲灌園,將軍知乎?智過者也,去君第而,
變更姓名,免爲庶人,將軍知乎?孫叔敖三,
去相不悔,將軍知乎?田瞶對曰:唯然知之.
張生謂曰:此五大夫,名爲辭之,而實羞之;
今將軍方,吞一國權,提鼓擁旗,被堅執銳,
旋迴十萬,之師而擅,斧鉞之誅,慎毋以士,
之所羞者,而驕士也.田瞶喟曰:今日諸君,
皆爲瞶祖,道具酒脯,先生獨教,之以聖人,
之大道也,謹聞命矣.君子真情,非名非祿.
晉文侯行地登隧,大夫皆扶之,隨會不扶,文侯曰:『會!夫爲人臣而忍其君者,其罪奚如?』對曰:『其罪重死。』文侯曰:『何謂重死?』對曰:『身死,妻子爲戮焉。』隨會曰:『君奚獨問爲人臣忍其君者,而不問爲人君而忍其臣者耶?』文侯曰:『爲人君而忍其臣者,其罪何如?』隨會對曰:『爲人君而忍其臣者,智士不爲謀,辨士不爲言,仁士不爲行,勇士不爲死。』文侯援綏下車,辭大夫曰:『寡人有腰髀之病,願諸大夫勿罪也。』
注釋【名句】爲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爲謀,辯者不爲使,勇者不爲斗
語出漢代劉向【新序·雜事】。當君主的不敬重臣子,有智慧的人不爲他出謀劃策,有辯才的人不爲他充當出國使節,勇敢的人不爲他去戰鬥。指出國君應當尊重臣子,否則會給國家帶來危害。
齊將軍田瞶出將,張生郊送曰:『昔者堯讓許由以天下,洗耳而不受,將軍知之乎?』曰:『唯然,知之。』『伯夷叔齊辭諸侯之位而不爲,將軍知之乎?』曰:『唯然,知之。』『於陵仲子辭三公之位而傭爲人灌園,將軍知之乎?』曰:『唯然,知之。』『智過去君第,變姓名,免爲庶人,將軍知之乎?』曰:『唯然,知之。』『孫叔敖三去相而不悔,將軍知之乎?』曰:『唯然,知之。』『此五大夫者,名辭之而實羞之。今將軍方吞一國之權,提鼓擁旗,被堅執銳,旋迴十萬之師,擅斧鉞之誅,慎毋以士之所羞者驕士。』田瞶曰:『今日諸君皆爲瞶祖道具酒脯,而先生獨教之以聖人之大道,謹聞命矣。』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4-4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尊賢之道與君臣互敬之義詮解】

【說苑】所載晉文侯與隨會之對答,實爲君臣倫理之精微體現。文侯登隧而責隨會不扶,恰如【禮記·曲禮】"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之反照。隨會以"重死"對答,非僅言刑戮之嚴,更暗含【孟子·離婁】"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的交互倫理。其反問"君侮其臣"之罪,直指爲政核心——此即【荀子·君道】"君者儀也,民者景也"的鏡像關係。

隨會所陳四"不爲"之誡,實乃先秦士人精神之總綱:智士輟謀如【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辯士緘口類【周易·繫辭】"君子之道,或出或處";仁士止行似【孟子·盡心】"窮則獨善其身";勇士拒死若【史記·刺客列傳】"士爲知己者死"的反向詮釋。文侯"腰髀之病"之辭,恰是【韓非子·難一】"君臣之際,非父子之親也"的柔性化解,展現明君納諫之智。

田瞶將行而張生五問,構成完整的士人價值譜系:許由洗耳乃【莊子·逍遙遊】"無所用天下爲"的極致體現;伯夷叔齊之事見【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於陵仲子選擇如【孟子·滕文公】"蚓而後充其操"的實踐;智過更名暗合【周易·遁卦】"君子好遁"的處世智慧;孫叔敖三去相則彰顯【老子】"功成身退"的天道。張生所謂"實羞之",正是【論語·里仁】"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的精神升華。

此二事相參,可見先秦士人"道尊於勢"的集體意識。隨會之直諫與張生之諷喻,皆本於【孟子·萬章】"天子不召師"的尊嚴。當今爲政者當悟:真正的領導力非源於權柄,而是【大學】"明明德"的感召。士人之用舍,實爲政治清濁的晴雨表,此即【漢書·藝文志】"觀風俗,知得失"的深意所在。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8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張機及 發表於 2025-9-5 17:46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尊賢】所載晉文侯與隨會之對、田瞶與張生之語,深明君臣相待之道,非獨責臣之忠,亦須明君之敬。其義精微,足爲後世法。

昔晉文侯登隧而行,大夫皆扶,獨隨會不扶。文侯詰之,問『人臣忍其君』之罪。隨會對曰:『罪重死。』然其言未盡,更反詰曰:『君奚獨問爲人臣忍其君者,而不問爲人君而侮其臣者耶?』此一問,實如雷霆破暗,直指君臣倫理之樞機。文侯悟而問侮臣之罪,隨會乃曰:『智士不爲謀,辯士不爲言,仁士不爲行,勇士不爲死。』文侯聞之,遂援綏下車,自承『腰髀之病』,以謝群臣。此非僅一時之謙抑,實乃明君畏天敬人之深心。蓋君失其敬,則士失其忠;國無賢士,雖欲治,不可得也。

又載齊將田瞶出師,張生送之以五事:許由洗耳、夷齊辭位、於陵灌園、智過更名、叔敖去相。其看似高蹈避世,實皆以道義爲衡,羞與不敬之君共事。張生謂此五子『名爲辭之,而實羞之』,乃警示田瞶勿以權柄驕人,當以敬士爲務。田瞶喟然受教,曰:『今日諸君爲瞶祖道,先生獨教以聖人之大道。』此見真將軍能受直言,慕道勝於慕勢。

【易】曰:『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能敬臣,非自損也,乃所以固本強邦。若侮其臣,則智不爲謀、辯不爲使、勇不爲斗,是自絕股肱,自塞耳目。故王者之治,必以尊賢爲重;霸者之業,必以得士爲先。劉向錄此二事於【尊賢】之篇,其意深遠:君臣非徒位分之別,更以道義相合。君以禮待下,臣以忠事上,如此則上下交而德業成。

今讀其文,猶見古人之風範:隨會之直諒,文侯之改過,張生之善誨,田瞶之虛受,皆可爲萬世法。君子之道,非爲祿位,乃爲行道;士之進退,非徇利名,乃守其志。此亦【尊賢】之篇欲明之大義也。

以上解讀依【說苑】文本而闡發,力求契合先秦兩漢君臣倫理之思想語境。文中強調『敬』爲君臣關係之核心,與【孟子】『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之旨相通,亦呼應【禮記】『君臣相正』之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