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42|回覆: 3

[兵家] 【吳子】卷1圖國篇詩解1內修文德外治武備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19 16:5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吳子】卷1圖國篇詩解1內修文德外治武備
題文詩:
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文侯:
寡人不好,軍旅之事.起曰臣也,以見占隱,
以往察來,主君何以,言與心違?君四時使,
斬離皮革,掩以朱漆,畫以丹青,爍以犀象.
冬日衣之,則不溫,夏日衣之,則不涼爲,
長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車奄戶,
縵輪籠轂,觀之於目,則不麗,乘之以田,
則不輕便,不識主君,安用此也?若以,
進戰退守,而不,能用者,譬猶伏雞,
之搏狸,乳犬犯虎,雖有斗心,隨之死矣.
昔承桑氏,,修德廢武,以滅其國.
有扈氏君,恃眾好勇,以喪社稷.明主鑒必,
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文武兼備,禮義雙修,
修己治人,仁以愛民,義以利民,當敵不進,
無逮於義;殭屍而哀,無逮於仁.於是文侯,
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於廟,立爲大將,
守西河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勝六四,
余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

【原文】
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軍旅之事。"起曰:"臣以見占隱,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掩以朱漆,畫以丹青,爍以犀象。冬日衣之則不溫,夏日衣之則不涼。爲長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車奄戶,縵輪籠轂,觀之於目則不麗,乘之以田則不輕,不識主君安用此也?若以備進戰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猶伏雞之搏狸,乳犬之犯虎,雖有斗心,隨之死矣。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家。有扈氏之君,恃眾好勇,以喪其社稷。明主鑒茲,必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故當敵而不進,無逮於義矣;殭屍而哀之,無逮於仁矣。"於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於廟,立爲大將,守西河。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余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譯文】
吳起穿著儒生的服裝,以兵法進見魏文侯。文侯說:"我不愛好軍事。"吳起說:"我從表面現象推測您的意圖,從您過去的言行觀察您將來的抱負,您爲什麼要言不由衷呢?現在您一年到頭殺獸剝皮,在皮革上塗以紅漆,給以色彩,燙上犀牛和大象的圖案。[若用來做衣服,]冬天穿著不暖和,夏天穿著不涼快。製造的長戟達二丈四尺,短戟達一丈二尺。用皮革把重車護起來,車輪車轂也加以覆蓋,這看在眼裡並不華麗,坐去打獵也不輕便,不知您要這些東西做什麼?如果說您準備用來作戰,卻又不去尋求會使用它們的人。這就好象孵雛的母雞去和野貓搏鬥,吃奶的小狗去進犯老虎,雖有戰鬥的決心,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死亡。從前承桑氏的國君,只許文德,廢馳武備,因而亡國。有扈氏的國君仗著兵多,恃勇好戰,[不修文德,]也喪失了國家。賢明的君主有鑑於此,必須對內修明文德,對外做好戰備。所以,面對敵人而不敢進戰,這說不上是義;看著陣亡將士的屍體而悲傷,這說不上是仁。"
    於是文侯親自設席,夫人捧酒,宴請吳起於祖廟,任命他爲大將,主持西河防務。後來,吳起與各諸侯國大戰七十六次,全勝六十四次,其餘十二次也來分勝負。魏國向四面擴張領土達千里,都是吳起的功績!
馮臼 發表於 2025-4-18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子·圖國篇】文德武備論析

【吳子·圖國篇】開篇所載吳起與魏文侯之對答,實爲治國方略之要義所在。吳子以"儒服"見君,卻論"兵機",此中深意,恰合【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之旨。本文試析其要義有三:

一、言行相顧之鑑
吳起以"見占隱,往察來"直指文侯心口不一之弊。其列舉文侯"四時斬離皮革"諸事,揭示表面厭兵而實重武備的矛盾。此段對話深合【周易】"言行,君子之樞機"之訓,更暗合孔子"聽其言而觀其行"之教。吳子之辯,非爲逞口舌之利,實乃闡明爲政者當表里如一之理。

二、文武兼備之道
篇中舉承桑氏"修德廢武"而亡,有扈氏"恃眾好勇"而喪,二者各執一偏,終致敗亡。此論與【尚書】"張皇六師"與"惇信明義"並重之旨相通。吳子提出"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八字方針,實爲治國之綱目。其所謂文德,非徒禮儀虛文,乃含"仁以愛民,義以利民"之實;其言武備,亦非窮兵黷武,而是"當敵則進"的經權之道。

三、知行合一之效
文侯終納吳子之言,"身自布席,夫人捧觴"的隆重拜將儀式,正是知行合一的體現。後吳起"守西河"而"拓地千里",七十六戰而六十四勝的實績,驗證了文武並重策略的正確性。此段記載與【史記】所述吳子"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的治績相印證,展現理論付諸實踐的巨大成效。

要而論之,【圖國篇】首章通過吳起與文侯的對話,構建了"文德—武備"的二元治國框架。其思想內核既承【孫子兵法】"慎戰"之智,又啟【荀子】"仁義之兵"說,在先秦兵學思想中獨具特色。吳子之論,非唯戰國爭雄之策,實爲千古治國之鑑,今日讀來,猶見其深遠的政治智慧。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6-6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子·圖國篇】兵儒會通思想發微

【吳子】開篇"儒服論兵"之場景,實爲戰國初期兵儒思想交融之典型縮影。吳起"儒服而見魏文侯"之著裝選擇,已暗含"內儒外兵"之思想格局。太史公言"吳起好用兵,嘗學於曾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正揭示其兼具儒家師承與兵家實踐之雙重身份。

文侯"寡人不好軍旅之事"之辭,表面似爲謙遜之語,實則暗含戰國君主對軍事之矛盾心態。吳起"以見占隱,以往察來"的應對,彰顯兵家"見微知著"的認知方式。【孫子兵法】"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虛實篇】)與此思維一脈相承。其指出文侯"言與心違"的洞察,既體現法家"循名責實"的思維,又不失儒家"君子誠之爲貴"(【中庸】)的道德訴求。

所謂"四時使斬離皮革",徐鍇【說文解字系傳】釋:"離,剝也。"指文侯常年命人製作皮甲,此細節印證【荀子·議兵】"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強"的軍事物質觀。吳起更舉"以革車掩戶"(以戰車遮蔽門戶)、"櫓楯蔽櫓"(大盾小盾層層防護)等軍事準備,與【墨子·七患】"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的守備思想相呼應。

篇中"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八字,實爲吳子兵學思想之總綱。其"文德"概念承自【尚書·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的德治理念,而"武備"之說則發展【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的軍事倫理。這種"德力並重"的思想,既突破儒家"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的單一德化論,又修正兵家"兵以詐立"(【孫子·軍爭】)的純粹功利主義。

吳起以"伏雞搏狸"喻武備之要,此意象與【老子】"柔弱勝剛強"形成有趣對話。其"承桑氏修德廢武以滅,有扈氏恃眾好勇而亡"的史鑑,恰印證【司馬法·仁本】"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的辯證思維。這種"德武相濟"的主張,在戰國"爭於氣力"(【韓非子·五蠹】)的時代背景下,展現出獨特的政治智慧。

【圖國篇】開宗明義揭示的治國之道,實爲周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傳統的戰國轉型。吳子思想之價值,正在於將儒家道德理想注入兵家實踐框架,爲後世"仁義之師"的理念奠定理論基礎。明人劉寅【武經七書直解】評"吳子之術,出孫武之口而入儒者之門",誠爲的論。
隨緣隨喜 發表於 2025-9-7 15:47 | 顯示全部樓層
【吳子·圖國篇】精義探微:文德武備之道

【吳子】一書,向爲兵家要典,其首篇【圖國】開宗明義,揭示治國安邦之根本。觀吳起儒服見魏文侯一節,實爲兵法與儒道交融之典範,其間深意,值得深究。

文侯自稱『不好軍旅之事』,非真厭兵也,乃明主慎戰之態。吳起以『以見占隱,以往察來』相應對,直指君心深處——此正是兵法『察情』之妙用。昔孫子云『知己知彼』,吳子則進一步強調由表及里、由外顯推內隱的洞察藝術。其言『言與心違』,非責文侯虛偽,實點明爲政者常需兼顧理想與現實之微妙平衡。

所謂『四時使斬離皮革』,文侯雖口稱不好兵事,然治國實踐中未廢武備,正是『外治武備』之體現。吳子窺破此中機微,遂引出『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的核心主張。此八字真言,實爲【圖國篇】之綱目,亦吳子兵學思想之總樞。

『內修文德』非獨指仁義教化,更包含固本培元之道。治國必先和輯人心,使民知義;強兵必先富國,使倉廩實。此與【孫子兵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一脈相承,而更重民生基礎。至若『外治武備』,非窮兵黷武之謂,乃『安不忘危,治不忘亂』之深謀遠慮。吳子強調『簡募良材,以備不虞』,正是文武相濟、剛柔並濟的治國智慧。

尤爲精妙者,吳子論兵不離儒本。儒服而說兵機,正昭示其以仁爲本的戰爭觀。後世謂『仁者之兵』的理念,在吳子與文侯的對話中已見端倪。兵者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必以仁心爲基,以智謀爲用,此方爲真正的『軍旅之事』的精義。

通觀【圖國篇】,吳子實將兵學提升至治國平天下的高度。其說不僅爲用兵之法,更是經國之大略。文德與武備,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偏廢則危,並舉則安。此中智慧,於今世治國理政、企業經營管理乃至個人修身,皆具深遠啟示意義。

吳子之學,融貫儒兵,會通文武,其思想深度與實用價值,堪與【孫子兵法】相輝映,共爲中華兵學之雙璧。【圖國篇】作爲開篇之作,實爲理解中國古代治國安邦智慧的重要鎖鑰。

(全文共798字,依囑採用專業文風,聚焦原文精義展開論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