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20|回復: 2

[汉语教育] 一个文明的文字观,可以反映出该文明的历史沉淀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1-11-8 12: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日,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朋朋先生发表了西方语言学的文字观是错误的西方语言学的文字观是错误的】一文。文章主旨论述了文字与口语是不同的表义体系,张教授认为,文字的本质是字形,字形是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语言(即话语)从口发出,由耳接收,是以『音』示『意』的听觉符号。

张朋朋教授认为西方文字观是错误的.jpg

张朋朋教授认为西方文字观是错误的.jpg

张朋朋教授的文章在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及反思,其主旨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笔者曾在2019年时就与张教授在『口语书面语』的应用及原理缺憾上有过简单交流,并探讨了『文言文』作为书面语的必要性及不可替代性。张教授对于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及领导层,都将口语作为书面语进行普及、研究、发展,并标新立异地创造出『现代汉语』,这一行为深感担忧,其认为这种行为势必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阻塞中国软实力的发展,从而阻滞中华民族的崛起。虽然即将步入耄耋之年,张教授表现出来的辨证思维,及思想活力,令人敬佩。

汉字的历史沉淀-商代金文

汉字的历史沉淀-商代金文

汉字的历史沉淀-商代金文

回归正题。

笔者将在张教授所阐述的『文字与口语不同』这一基础上,进一步简单论述『一个文明的文字观,可以反映出该文明的历史沉淀』。

每一个发展充分,并且成熟,有着长期历史沉淀的文明,其文字及口语肯定是分离的。从现代汉语口语书面化的发展历程来看,某个时期借鉴其他语言体系语法,创造并发展出自己语法,所形成的口语及其书面化应用,会在未来被实际使用的口语,所发生的变异,拉开距离并产生冲击。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书面语,所书写的各种文献,其语法及词汇都会在未来,与实际使用的口语产生理解偏差,如果相隔的时间足够长,文献使用的书面语就必须与未来的口语分离,成为固定的书面用语。

比较直观的是,快速发展的现代网络小说,其书面用语就与写在教材上的现代汉语书面用语,已经产生极大的差异。很多人会将网络小说中不遵守现代汉语语法的现象,斥为语病,但这是妥妥的主观臆断,毕竟,客观上不同地区、时期的群体,所使用的口语有所区别,这个现象是必定存在的。

口语和书面语有哪些区别

口语和书面语有哪些区别

再者,古代的白话(口语)也与现代白话有很大的不同,不管是语法上,还是词汇上,阅读过四大名著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三言二拍金瓶梅四大名著三言二拍金瓶梅等著名的古典小说的读者,对此会有很深的感触。

这就是文言文的产生原理之一,『文以载道』要求文字的文法、字义固定下来,而口语表述却随着地区和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二者的不可调和,就要求书面语与口语区别开来。另外,中国历史上能快速发展出文言文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古代书写不便,及书写的媒介稀少。

西方将口语直接作为书面语来书写,并由此创造出表音『文字』,一说明他们的文明历史短暂,尚未受到口语的发展变化,与文献所用书面语所产生的差异,带来的不便的影响,二说明他们的文字发展史短暂,尚未达到需要创造以『形』表『义』的文字的阶段。

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

中国上古的书面语,也曾有与白话合流的时候,比如【尚书】,就保存了大量的上古白话语汇,即使春秋时期的学者,也未必能探其究竟。【易】里面所使用的书面语,即已与口语有了分歧,表现了极其简易的特点。春秋时期,由于儒家学派的崛起,儒学经典所使用的文言文,在后来的历朝历代得到广泛的学习及应用,才逐步形成固化的文言文法,这也是今人还能读得懂两千年前的典籍的原因,像其他学派的一些典籍,由于其文法大异,甚至受到口语的严重影响,致使今人极难读得懂,最极端的案例就是早期的佛教书籍。

由此可见,统一的固化文法的书面语,是一个文明深度发展之后的最显著的特征,也是这个文明得以继续发展的基础,将口语强行书面化,既是文盲行为,也是不懂文明发展规律的错误行为。一个文明的文字观,可以反映出该文明的历史沉淀。

勤勤恳恳 發表於 2021-11-8 14: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把口语当作书面语来书写文献,也是醉了
王立宁 發表於 2025-5-10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字观与文明积淀之关系——兼答张朋朋教授文字观之商榷》

张朋朋教授《西方语言学的文字观是错误的》一文,诚为近年来文字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之警策。其以"字形本义说"破"语音中心论",实乃直指索绪尔以降西方语言学理论之根本缺陷。笔者以为,此论不仅关乎文字学理之辨,更触及文明传承之根本。

汉字之特质,在于其形义系统的独立性。《说文解字》所载"六书"理论,早揭示出汉字"依类象形"的本质特征。商周金文中"族徽文字"的存在,恰证明汉字可脱离语音独立表意。张教授所言"文字是视觉符号系统"之论,实与北宋郑樵《通志·六书略》"书与画同出"之说遥相呼应。

文言文之价值,正在于其超越时空的稳定性。顾炎武《日知录》有云:"三代之语言,与今之语言殊;而读其文者,与其当时之口授无异。"自《尚书》典谟至《文选》名篇,文言文构建起跨越三千年的意义共同体。反观白话文运动以来,不过百年光景,鲁迅《狂人日记》的语法已令今人需加注释,此即口语易变性的明证。

文字观差异实为文明范式之别。希腊字母文字确以记录语音为本,故柏拉图《斐德罗篇》斥文字为"灵魂的影像";而中国"敬惜字纸"传统,则源于对文字神圣性的体认。许慎《说文解字序》所谓"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正是中华文明"立象尽意"传统的精要表述。

当代语言政策尤需历史智慧。张教授担忧"现代汉语"建构可能割裂传统,确具卓识。然笔者以为,文言白话之辨非绝对对立,当效法唐宋古文运动"文道合一"之精神。韩愈《师说》虽用古文,然"传道授业"之旨至今鲜活;《红楼梦》融文言白话于一炉,反成不朽经典。此中平衡之道,正是文明韧性的体现。

文明如参天古木,文字乃其年轮。汉字形义系统的稳定性,使中华文明虽经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张数码诸载体更迭,而文化基因未尝断绝。张教授之论,实为当代人重审文明本原的重要契机。若能在语文教育中恢复"文字蒙求"传统,在学术研究中重建"小学"体系,则文化复兴可期矣。
胡吞 發表於 2025-9-7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字观与文明沉淀:从张朋朋教授之论说起》

张朋朋教授《西方语言学的文字观是错误的》一文,实为近年来文字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反思。其核心论旨——文字与口语分属表意与表音两大符号系统,直指西方语言学将文字视为口语附庸的理论局限。此论不仅关乎学术正讹,更触及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深层逻辑。

文字的本质在于字形,乃以视觉符号直接表意;语言则以音声为媒,通过听觉传递意义。二者虽可交汇,然体系迥异。汉字尤能证此:自甲骨文、金文至楷隶,字形虽历演变,然其以形达意之本质未改。商周铭文虽千载之下犹可识读,正因汉字跨越时空的稳定性。反观拼音文字,因其依附口语语音,语音迁变则文字失据,古英文、中古法语之文献,今人非专家不能解,此即文字若完全依附口语之弊。

张教授对现代汉语书面语全盘口语化之忧思,实具远见。文言文作为高度稳定的书面语系统,不仅承载三千年文献,更使不同时空之智者得以直接对话。若《论语》《史记》皆以当时口语书就,恐早因语言流变而湮没难解。近代以降,以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虽于普及教育有功,然亦造成文化传承之断层。今人读先秦两汉之文,若无训诂之助,几如异域之言,此非文言之过,实乃今人舍弃文言训练之果。

所谓“文明文字观反映历史沉淀”,盖因成熟文明必发展出相对独立于口语的书面语体系。古埃及圣书体、苏美尔楔形文、中国文言文,皆非当时口语之实录,而是经提炼、规范之符号系统。此种分离非但不悖交流,反为文明延续之保障。试观网络小说之语言变异,恰证口语瞬息万流:今日之“热梗”,明岁或已成化石。若全以当下口语为文,文献寿命恐不逾一代。

至若“文言文不可替代”之论,尤见真知。文言非僵死之语,乃高度凝练之意符系统。其语法之灵活、词汇之精微、韵律之整饬,实为汉语表达之巅峰形态。“落霞与孤鹜齐飞”“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句,若译作白话,神韵尽失。故文言非仅传承之需,更是美学境界与思维深度之依托。

张教授以耄耋之年葆此锐见,诚可贵也。然吾人亦需避免矫枉过正:白话文运动于民众启蒙之功不可没,现代汉语亦当有其发展空间。理想之境,当是文言白话各得其所——文言存雅正、载古道,白话通今用、达世情。中小学生能诵《孟子》篇章,学者可研甲骨卜辞,而日常文书仍以白话行之,如此方显文明之厚重与活力。

要之,文字观实关文明观:重字形表意则历史可续,偏语音记录则传统易断。汉字之伟大,不在其似口语,而在其超口语。守此特质,即是守中华文明之根脉。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