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94|回复: 2

[其他]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26臣节3履信蹈道舍正即邪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24 21: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26臣节3履信蹈道舍正即邪
题文诗:
臣勋不弘,则耻俸禄,之虚厚也;绩不茂,
则羞爵命,之妄高也.履信思顺,天人攸赞;
畏盈居谦,乃终有庆.举足则,蹈道;
抗手则,绳墨,褒崇淹留,悔辱必远.
若夫臣有,损上附下,废公营私,阿媚曲从,
以水济水,君举虽谬,谄笑赞善.数进玩好,
陷主于恶.巧言毁政,令色取悦,上蔽主明,
下杜贤路;结出境交,背公党.才足饰非,
言足文过,专威赵高,擅朝董卓,未有不,
身膏剡锋,家糜汤火.愚瞽舍正,违真侣伪,
亲览倾偾,不改,殃祸之集,匪降自天.
职分则治,统广多滞.非贲获壮,不可以举,
兼人之重;非万夫特,不可以总,异官之局.
韩侯以罪,侵冒之典,子元以惧,不胜之祸.
若乃其人,才力绝伦,文武兼允,,
腹心高算,折冲远略,事殷益举,两循俱济,
舍斁彝伦,委无其人,兼之可也;非此器也,
宜自忖引,辕若载重,鲜不及矣.常人贪荣,
不虑后,身既倾溺,祸逮君亲,不亦哀哉.
《原文》抱朴子曰:人臣勋不弘,则耻俸禄之虚厚也;绩不茂,则羞爵命之妄高也。履信思顺,天人攸赞;畏盈居谦,乃终有庆。举足则蹈道度,抗手则奉绳墨,褒崇虽淹留,而悔辱亦必远矣。若夫损上以附下,废公以营私,阿媚曲从,以水济水,君举虽谬,而谄笑赞善。数进玩好,陷主于恶。巧言毁政,令色取悦,上蔽人主之明,下杜进贤之路;外结出境之交,内树背公之党。虽才足饰非,言足文过,专威若赵高,擅朝如董卓,未有不身膏剡锋,家糜汤火者也。然而愚瞽舍正即邪,违真侣伪,亲览倾偾,不改其轨,殃祸之集,匪降自天也。
【译文】抱朴子说:臣子如果功劳不大,就耻于不应有的优厚奉禄;政绩不佳,就羞于徒有其名的高官显爵。履行诺言心念忠顺,上天和人世都会帮助;害怕自满自居谦虚,最终总会是吉祥的。抬脚就要合乎道义法度,举手就要遵循规矩准则,那么受到褒奖,长时间停留,而灾祸和屈辱也一定会远远离开。至于损害君国而施惠下民,败坏公事而经营私利;阿谀谄媚曲意顺从,就像用水给水来调味,君王行为虽然荒谬却谄笑称好;频繁进献玩物珍宝,使君主陷于罪恶;以巧妙的言词破坏了政事,以伪善的脸色博取欢心;对上遮蔽了君主的光明,对下堵塞了进贤的道路;在外结交国外的君主,在内拉起背离朝廷的私党。即使才能足以掩盖错误,言谈足以遮住过失,独擅威势像赵高,专掌朝政如董卓,也没有不身遭利刃,家中被毁坏的。但愚蠢瞎眼的人舍弃正义走向邪道,背离真实,与虚伪为伍,亲眼见到别人倒台,而不改弦更张,灾祸就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了。
《原文》抱朴子曰:臣喻股肱,则手足也。履冰执热,不得辞焉。是以古人方之于地,掘之则出水泉,树之则秀百谷;生者立焉,死者入焉。功多而不望赏,劳瘁而不敢怨。审识斯术,保己之要也。
【译文】抱朴子说:臣子被比喻为大腿和胳膊,那么就有手和脚了,即使踏在冰上拿烫东西,也不能拒绝。因此,古人把它比作土地,挖掘就能出泉水,在它上面种植就能生长各种谷物;人活着在它上边站立,死了埋到它里边去。功劳多了不盼望奖赏,辛劳过度不敢埋怨。深刻地理解这种办法,就是保护自己的要诀。
《原文》抱朴子曰:臣职分则治,统广则多滞。非贲获之壮,不可以举兼人之重;非万夫之特,不可以总异官之局。韩侯所以罪侵冒之典,子元所以惧不胜之祸也。若乃才力绝伦,文武兼允,入有腹心之高算,出有折冲之远略,虽事殷而益举,两循而俱济,舍之则彝伦斁,委之而无其人者,兼之可也;非此器也,宜自忖引,辕若载重,鲜不及矣。常人贪荣,不虑后患,身既倾溺,而祸逮君亲,不亦哀哉!人皆辞斧斤所未开,而莫让摄官所不堪。嗟乎!陈李所以作戒于力少,而子房所以高蹈于挹盈也。
【译文】抱朴子说:臣子的职掌本分就是治理国家。涉事过宽多数行不通。如果不是像孟贲、乌获那样强壮,就不能够举起两个人的重量;不是从万人中选的杰出人物,就不能充任众官之长。这就是韩昭侯所以治罪侵官越权的典冠,朱博所以惧怕不胜其封的祸患的原因。假如说才力出类拔萃,文才武略都令人信服,在内有腹心谋臣的高明见解,在外有克敌制胜的深谋大略,政事繁多而越要成功,文武两面都能顾及,没有他们常规就要败坏,除了他们就没有这样的人了,那么兼为数职是可以的;如果不是这种人才,应自己估量,车辕细弱而超载,很少有不出事的。一般人贪图荣显,不考虑后患,不但自身覆亡,而且祸及国君和亲人,不是太可悲哀了吗?人们都是在人多职少入仕不易时躲开,但没人因不胜任辞去所担当的官职。唉!这就是陈蕃、李膺所以成为力所不及的鉴戒,张良所以功成名就后超脱退避的原因。
大好四四 发表于 2025-6-13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朴子·外篇》卷二十六〈臣节〉第三"履信蹈道舍正即邪"章,乃东晋葛洪阐述士人立身事君之要义的精辟论述。此篇以"耻俸禄之虚厚""羞爵命之妄高"为发端,实为传统儒家"德位相称"思想的深化发展,值得当代从政者深思。

葛洪所言之"勋不弘则耻俸禄",直指为臣者当以功业为立身之本。此说源自《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职分观,更与《孟子·公孙丑下》"无官守,无言责"的权责对应论一脉相承。汉代贾谊《新书·大政》亦云:"位非其位,禄非其禄,谓之盗位",可见葛洪此论实熔铸先秦两汉政治伦理之精华。其特殊价值在于将外在功业与内在廉耻相绾合,使道德自律具象化为政治实践。

所谓"政绩不茂则羞爵命",尤见葛洪对名实关系的深刻把握。《荀子·正名》云:"名无固宜,约之以命",葛洪则进一步强调名器需以实绩为支撑。东晋门阀制度下"上品无寒门"的积弊,使葛洪特别警惕"妄高"之害。此观点与同时代干宝《晋纪总论》批评"职官以虚望为高"形成呼应,共同构成对当时政治风气的针砭。

细绎全文,葛洪实构建起"信—道—正"的三重伦理框架:"履信"承《周易·系辞》"人之所助者信也"的处世准则;"蹈道"本于《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的政治理想;"舍正即邪"则化用《孟子·离娄》"舍正路而不由"的修身警示。这种将个人操守、治国理念与价值选择熔于一炉的论述方式,充分展现魏晋玄学影响下儒道思想的交融。

当代社会虽去葛洪千年,然"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古训仍具现实意义。观今日某些官员但求禄位不思建树,或重虚名而轻实绩,正需以"耻俸禄之虚厚"的警语惕厉之。葛洪此篇不仅为古代臣道之箴言,更为现代公务员伦理建设提供文化资源——唯有建立功业与职位相匹配的考核机制,培育名器与实绩相统一的行政文化,方能使"妄高"者知耻、"虚厚"者自省。
邱冬 发表于 2025-6-19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朴子外篇·臣节》"履信蹈道,舍正即邪"章义疏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二十六《臣节》篇所论"履信蹈道,舍正即邪"章,实为魏晋时期士大夫政治伦理之重要表述。此章以"臣勋不弘,则耻俸禄之虚厚也;政绩不茂,则羞爵命之妄高也"开篇,直指臣道根本,今试为疏解其义。

一、勋绩与禄位之辩证
葛洪提出"勋不弘则耻俸禄"的命题,实承《论语》"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之教。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下,门阀世族多尸位素餐,葛洪此论具有强烈现实批判意义。其所谓"弘勋",非指事功之显赫,而是强调臣子当以实际政绩匹配所受禄位,此与《荀子·臣道》"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的批判一脉相承。

二、政绩与爵命之伦理
"政绩不茂则羞爵命"之说,深得儒家"正名"思想精髓。葛洪将外在爵位与内在德能构成张力关系,要求士大夫以"茂绩"为受爵前提。这种思想在门第观念盛行的东晋尤为可贵,与同时期裴𬱟《崇有论》反对"立言藉其虚无"的思潮相呼应,体现了务实的事功取向。

三、"履信蹈道"的实践哲学
章题"履信蹈道"四字,实为全篇纲领。"履"字取《易经·履卦》"履道坦坦"之意,强调实践性;"信"字承《论语》"人无信不立"之训;"蹈道"则见《孟子》"蹈仁而死"的精神。葛洪将儒家诚信伦理与道家自然之道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外儒内道"思想品格。

四、"舍正即邪"的警戒意义
此语化用《尚书》"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之义,指出士人若偏离正道则必然陷于邪途。葛洪身处乱世,亲见诸多名士周旋于各政治势力之间,故特别强调守正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与其《内篇》修仙理论中"欲求仙者,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的主张互为表里。

要之,此章虽仅数语,却浓缩了葛洪对士大夫政治伦理的深刻思考。其以"耻""羞"为道德驱动力,将外在功业与内在修养统一,既继承了汉代"经明行修"的取士标准,又为后世"修齐治平"的士人理想提供了具体实践路径。今日读之,于现代公务员伦理建设犹有启示意义。学者若能结合《外篇》中《行品》《弭讼》等章并观,更可窥见葛洪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