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1|回覆: 2

[儒家學說] 【文心雕龍】卷8詮賦詩解1鋪采攡文體物寫志大賦文雅小賦奇巧

[複製連結]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7 16:0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龍】卷8詮賦詩解1鋪采攡文體物寫志大賦文雅小賦奇巧
題文詩:
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者述也,
鋪采攡文,體物寫志.公稱:公卿獻詩,
師箴瞍賦.毛詩傳雲:登高能賦,可為大夫.
詩序同義,傳說異體.總其歸途,實相枝幹.
故劉向明:不歌而頌;班固:古詩之流.
至如鄭莊,之賦大隧,士蒍狐裘,結言,
詞自己作,雖合賦體,明而未融.屈原唱騷,
始廣聲貌.然賦也者,受命詩經,而拓宇於,
楚辭於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
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遂述客主,
以首引篇,聲貌,以窮文采.別詩原始,
命賦厥初.秦世不文,頗有雜賦.漢初詞人,
順流而作.陸賈扣端,賈誼振緒,枚馬播風,
王揚騁勢,皋朔已下,品物畢圖.繁積宣時,
校閱成世,進御之賦,千有餘首,討其源流,
信興,而盛漢矣.京殿苑獵,述行序志,
體國經野,義尚光大.履端倡序,歸餘總亂.
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亂以理篇,寫送文勢.
那之卒章,閔馬稱亂,按此故知,殷人輯頌,
楚人理賦,斯並鴻裁,大賦寰域,雅文樞轄.
至於賦有,草區禽族,庶品雜類,觸興致情,
因變取會,擬諸形容,言務纖密;象其物宜,
理貴側附;斯又小制,小賦區畛,機要奇巧.
【原文】全文  【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攡文,體物寫志也。昔邵公稱∶"公卿獻詩,師箴瞍賦"。傳雲∶"登高能賦,可為大夫。"詩序則同義,傳說則異體。總其歸途,實相枝幹。故劉向明"不歌而頌",班固稱"古詩之流也"。  至如鄭莊之賦【大隧】,士蒍之賦【狐裘】,結言扌豆韻,詞自己作,雖合賦體,明而未融。及靈均唱【騷】,始廣聲貌。然則賦也者,受命於詩人,而拓宇於【楚辭】也。於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遂述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斯蓋別詩之原始,命賦之厥初也。  秦世不文,頗有雜賦。漢初詞人,順流而作。陸賈扣其端,賈誼振其緒,枚馬播其風,王揚騁其勢,皋朔已下,品物畢圖。繁積於宣時,校閱於成世,進御之賦,千有餘首,討其源流,信興楚而盛漢矣。  夫京殿苑獵,述行序志,並體國經野,義尚光大。既履端於倡序,亦歸餘於總亂。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亂以理篇,寫送文勢。按【那】之卒章,閔馬稱亂,故知殷人輯頌,楚人理賦,斯並鴻裁之寰域,雅文之樞轄也。至於草區禽族,庶品雜類,則觸興致情,因變取會,擬諸形容,則言務纖密;象其物宜,則理貴側附;斯又小制之區畛,奇巧之機要也。【原文】1

  【詩】有六義1,其二曰『賦』2。『賦』者,鋪也,鋪采摛文3,體物寫志也。昔邵公稱4:『公卿獻詩5,師箴賦6。』【傳】云7:『登高能賦,可為大夫。』8【詩序】則同義9,『傳』說則異體10;總其歸塗11,實相枝幹12。劉向雲13:『明不歌而頌。』14班固稱15:『古詩之流也。』16至如鄭莊之賦『大隧』17,士蒍之賦『狐裘』18;結言扌豆 韻19,詞自己作20,雖合賦體21,明而未融22。及靈均唱【騷】23,始廣聲貌24。然『賦』也者,受命於詩人,25,拓宇於【楚辭】也26。於是荀況【禮】、【智】27,宋玉【風】、【釣】28、爰錫名號29,與『詩』畫境;六義附庸30,蔚成大國31。遂客主以首引32,極聲貌以窮文33。斯蓋別『詩』之原始,命『賦』之厥初也34。
   【譯文】
 在【詩經】的『六義』中,第二項就是『賦』。所謂『賦』,是鋪陳的意思;鋪陳文采,為的是描繪事物,抒寫情志。從前周代召公說過:『各級官吏們獻詩,主管教化的人進箴,眼睛有毛病的人誦詩。』【毛傳】說:『登到高處能賦詩的人可以做大夫。』由此可見,【詩序】把賦和比、興同列為【詩經】的表現手法,而其他書籍則把它和詩分開成為不同的類型。不過總起來看,相互間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劉向說:『賦不能歌唱,只能朗誦。』班固說:『賦是【詩經】的一個支派。』
  像鄭莊公賦『大隧之中』,晉國士蒍賦『狐裘尨茸』,篇幅很短,卻都是自己作的;這種作品雖然接近後代所說的『賦』,可是還沒有成熟。後來屈原創作【離騷】,才開始發展了賦的形式。所以,賦是起源於【詩經】,而發展於【楚辭】。接着就有荀況的【禮】、【智】等篇,以及宋玉的【風】、【釣】等賦,才正式給這種作品以『賦』的名稱,它就和詩分家了。『賦』本來是『六義』的一部分,現在卻居然壯大而獨立起來。於是,作者常常從兩人對話引起,(引出全篇),極力描寫事物的聲音狀貌而追求文采。這是賦和詩分家而獨自命名的開始。
【注釋】

   1 六義:風、雅、頌和賦、比、興。(見【毛詩序】)其二:【毛詩序】中六義的排列次序是風、賦、比、興、雅、頌,賦是第二。

  3 摛(chí吃):發佈。

  4 邵公:即召公,姓姬名奭(shì試),周初封於召(今陝西岐山縣西南),故稱召公。他的話見於【國語·周語上】。

  5 公卿獻詩:【周語】原文是『公卿至於列士獻詩』。公卿:指王朝高級官吏。列士:指一般官吏。

  6 師箴(zhēn真)賦:一作『師箴瞍(sǒu叟)賦』。據【國語·周語上】原文,是『師箴瞍賦』。譯文據『瞍賦』。師:少師,是主管教化的官。箴:對人進行教訓的話或作品。瞍:眼睛沒有眼珠的人,不能做別的事,專管朗誦。

  7 【傳】:指【毛詩故訓傳】,簡稱【毛傳】。『傳』是對經義的闡明。

  8 『登高能賦』二句:這話見於【詩經·鄘(yōng庸)風·定之方中】的【毛傳】。原文除講到『升高能賦』外,還講到要能作銘、誓、誄(lěi壘)等作品,才『可以為大夫』。

  9 同義:同為六義之一的意思。

  10 傳:這裏指【國語】和【毛傳】。異體:指不同於【詩經】而為另一文體。

  11 歸塗:指總的道路。

  12 枝幹:這裏是以樹枝和樹幹的關係來比喻賦和別的文體的關係。

  13 劉向:字子政,西漢末年的學者。

  14 頌:即誦。這話出於劉向【七略】(今佚),【漢書·藝文志】中曾引用這話。

  15 班固:字孟堅,漢代史學家、文學家。

  16 古詩之流也:這話見於班固【兩都賦序】。古詩:即【詩經】。流:支流。

  17 鄭莊:春秋時鄭國莊公。大隧(suì歲):【左傳·隱公元年】載,莊公與其母不和時,曾說不到黃泉,再不見面,後來後悔此話,便掘地道和他母親見面。莊公見到他母親時,曾賦這樣兩句:『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隧:地道。

  18 士蒍(wěi委):春秋時晉國大夫。狐裘:【左傳·僖公五年】載,晉國政令不統一,士蒍感嘆而作:『狐裘尨茸(mángróng忙容),一國三公,吾誰適(dí敵)從!』尨茸:雜亂的樣子。

  19 扌豆(duǎn短):即短。

  20 詞自己作:當時賦詩,常常是朗誦別人的作品,借別人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這裏要強調自己作。

  21 合:符合。實際上只是接近,主要指這些作品都是自己作的可朗誦的作品,和後來的賦還有一定距離。

  22 明而未融:是說日初有光,尚未普照,藉以比喻賦的發展尚未成熟。融:朗,大明。

  23 靈均:屈原的字。

  24 聲貌:聲音形貌。引申指事物的外表,這裏指賦的樣式。

  25 詩人:指【詩經】的作者。

  26 拓:擴充。

  27 荀況:戰國時趙國思想家,又稱荀卿,著有【荀子】,其中【賦篇】分【禮】、【智】、【雲】、【蠶】、【箴】五個部分。

  28 【風】、【釣】:【文選】卷十三、十九載宋玉的【風賦】等四篇,【古文苑】卷二載宋玉的【釣賦】等六篇。近代學者認為其中大部分是後人偽托的。

  29 爰(yuán元):於是。錫:賜予。

  30 六藝:這裏用以代指【詩經】。附庸:封建諸侯的附屬國,這裏比喻『賦』原來的地位。

  31 蔚(wèi衛):繁盛,這裏指賦體的興盛。

  32 客主:指漢賦中常用主客兩人對話的格式。

  33 極:極力描寫。聲貌:指一切事物的聲色狀貌。窮:追究到底。

  34 命:命名。厥(jué決)初:其初,這裏是起源的意思。

【原文】2

  秦世不文,頗有【雜賦】1。漢初詞人,順流而作2。陸賈扣其端3,賈誼振其緒4,枚、馬同其風5,王、揚騁其勢6。皋、朔已下7,品物畢圖8。繁積於宣時9,校閱於成世10,進御之賦千有餘首11。討其源流,信興楚而盛漢矣12。
夫京殿苑獵13,述行序志14,並體國經野15,義尚光大。既履端於倡序16,亦歸餘於總亂17。序以建言,首引情本18;亂以理篇,迭致文契19。按【那】之卒章20,閔馬稱『亂』21;故知殷人輯【頌】,楚人理賦。斯並鴻裁之寰域22,雅文之樞轄也23。至於草區禽族24,庶品雜類25,則觸興致情26,因變取會27。擬諸形容,則言務纖密28;象其物宜29,則理貴側附30。斯又小制之區畛31,奇巧之機要也32。

 【譯文】
 秦代文學不發達,但也有一些【雜賦】。漢代初年,不少作家繼前代而起。陸賈開了端,賈誼予以發展,枚乘和司馬相如繼承這個風氣,王褒和揚雄擴大這個趨勢。枚皋、東方朔以後,作者便把一切事物都寫在賦裏。漢宣帝時作品便已很多,成帝時曾加以整理,獻到宮廷裏來的賦有一千多首。探討賦的起源和演變,可以看出它的確是興起於楚國而繁盛於漢代。
有些賦描繪京城和宮殿,敘述苑囿和狩獵,或者記載遠行,抒寫自己的抱負和家世。這些都是關係到國家的大事,意義是比較廣大的。這種賦,篇首常常有序言,末尾還有『亂辭』做結束。設置序言,用以首先說出全篇的主要意義;『亂辭』總結全篇,可以進一步發揮文章的氣勢。從前【詩經】中【那】詩的末章,閔馬父稱之為『亂』,可見殷人編集【商頌】和楚人寫作辭賦,都有這個名稱。這些都屬於大賦的領域,是寫得典雅的主要特點。此外,還有些賦描寫草木禽獸以及各種事物,它們觸動作者的興致而引起創作的情感,在事物的變化中情和物相結合。要形容各種事物,語言便應細緻周密;要刻劃它們,從旁說明較為合適。這些都屬於小賦的範圍,是寫得奇巧的主要特點。

   【注釋】
 1 【雜賦】:據【漢書·藝文志】,秦代有【雜賦】九篇。
  2 作:興起。
  3 陸賈:秦漢之間的作家。據【漢書·藝文志】,他有賦三篇,今不存。扣:打開。
  4 賈誼:西漢初年的作家。【漢書·藝文志】說他有賦七篇,今存【鵩(fú扶)鳥賦】等四篇,見【全漢文】卷十五、十六。振:發揚。緒:端緒。
  5 枚:枚乘。馬:司馬相如。都是西漢中年的作家,【漢書·藝文志】說枚乘有賦九篇,今存【梁王菟(tù兔)園賦】和【柳賦】(有人疑為偽作),見【全漢文】卷二十。司馬相如有賦二十九篇,今存【子虛賦】等六篇,見【全漢文】卷二十一、二十二。
  6 王:王褒。揚:揚雄。都是西漢未年的作家。【漢書·藝文志】說王褒有賦十六篇,今存【洞簫賦】,載【文選】卷十七。揚雄有賦十二篇,今存【甘泉賦】等八篇,見【全漢文】卷五十一、五十二。
  7 皋(gāo高):枚皋。朔:東方朔。都是西漢中年的作家。【漢書·藝文志】說枚皋有賦一百二十篇,今不存;東方朔的賦今不存。
  8 畢:完全。圖:描繪。
  9 宣:漢宣帝。
  10 成:漢成帝。
  11 進御:獻於皇帝。千有餘首:班固【兩都賦序】:『故孝成之世,論而錄之,蓋奏御者千有餘篇。』
  12 信:的確。
  13 京殿:描寫京城和宮殿的賦,如班固的【兩都賦】、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等。苑獵:描寫宛囿和狩獵的賦,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揚雄的【羽獵賦】等。
  14 述行:寫遠行的賦,如班彪的【北征賦】、班昭的【東征賦】等。序志:抒寫自己志向的賦,如班固的【幽通賦】、張衡的【思玄賦】等,這類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性質。
  15 體國經野:這是【周禮·天官冢宰】中的話,意思是說進行全國範圍的重要規劃。體:劃分。國:城中。經:丈量。野:郊外。
  16 履端:開始寫作。履:踐,實行。
  17 總亂:全篇的結語。亂:樂曲的最後一章。
  18 情本,指內容的主要部分。
  19 迭致文契:唐寫本作『寫送文勢』,譯文據這四字。寫送:使之充足的意思。
  20 【那】:【詩經·商頌】中的一篇。
  21 閔(mǐn敏)馬:即閔馬父,又稱閔子馬,春秋時魯國大夫。他的話見於【國語·魯語下】。
  22 鴻裁:指大賦。大賦是篇幅比較長,內容比較廣泛的賦。裁:體制。寰(huán環)域:領域,範圍。
  23 樞轄(xiá匣):關鍵,也就是要點。
  24 區、族:都是類的意思。
  25 庶品:指各種各樣的東西。庶:眾。
  26 興:興致。致:引起。
  27 會:合,指情與物的會合。
  28 纖(xiān先):細小。
  29 象:和上文『形容』的意義相近。物宜:物理的意思。
  30 側附:指不直接描寫,而從側面說明。
  31 小制:指小賦。小賦是篇幅比較短,內容比較狹窄的賦。區畛(zhěn枕):即上面所說『寰域』的意思。畛:分界。
  32 機要:和上文『樞轄』意義相近,也指主要之處。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7-16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龍·詮賦】義疏:鋪采摛文與體物寫志之辯證

【詮賦】篇開宗明義,以"詩有六義,其二曰賦"為立論根基,此實承【毛詩序】"六義"說而來。然劉勰之卓見,在於將"賦"之經學釋義轉化為文體論範疇,提出"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八字綱領。所謂"鋪采摛文",非徒逞辭藻之麗,實乃通過"敷陳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詩集傳】)的敘述方式,達成"體物寫志"之終極目的。此中暗含形式與內容之辯證:文辭鋪陳為用,心志抒發為本,二者相濟,方為賦體正鵠。

考"登高能賦"之典(【毛傳】),其深層意蘊在於士大夫的政教擔當。劉勰引召公"公卿獻詩"之說,揭示賦體本具"觀風俗,知得失"(【漢書·藝文志】)的政教功能。漢代大賦之"文雅",正在於其"潤色鴻業"(班固【兩都賦序】)的廟堂氣質;而魏晉小賦之"奇巧",則轉向個人情志的婉轉抒發。二者雖風貌各異,然皆未離"體物寫志"之根本。

就創作論而言,"鋪采摛文"須遵循"麗詞雅義"(【詮賦】)的原則。司馬相如【上林】"繁類以成艷",然其"曲終奏雅"的架構,恰體現文采與諷喻的統一;王粲【登樓】"發愀愴之詞",則展現小賦以精約之筆寫鬱結之情的特質。劉勰特別強調"寫物圖貌,蔚似雕畫"的表現力,然更警惕"繁華損枝,膏腴害骨"(【詮賦】)的形式主義流弊。

要之,【詮賦】篇構建的賦論體系,既承【詩經】"主文譎諫"傳統,又開後世"因物興感"先聲。大賦之宏闊與小賦之精微,實為"賦心"在不同歷史語境下的藝術呈現。今人研習賦體,當於鋪陳中見骨力,於體物中觀心志,方得劉勰"賦自詩出,分歧異派"(【詮賦】)之三昧。
姚待 發表於 2025-7-21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龍·詮賦】義疏

【詮賦】篇乃劉勰文體論之精要,其論賦體源流與審美特徵,實為六朝文論之圭臬。今就帖中所涉要義,分疏如次:

一、賦體本源與詩教傳統
"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者,本【毛詩序】之說。然需辨明者,此處"賦"為【詩經】表現手法,與後世文體之賦雖有淵源,實屬二事。劉勰以"賦者鋪也"為訓,正取【周禮·春官】鄭玄注"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之義。漢代經師如鄭眾釋"賦"為"鋪",實開文體賦法之先聲。至若召公所云"公卿獻詩,師箴瞍賦",乃先秦采詩制度之遺存,足見賦與諷諫傳統之關聯。"登高能賦"之典出【毛傳】,更凸顯賦體"明君臣之儀,彰治亂之跡"的政教功能。

二、文體賦之審美特質
"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八字,實為劉勰賦論之綱目。所謂"鋪采摛文",指其修辭特徵:班固【兩都賦序】謂"賦者,古詩之流",然其"極聲貌以窮文"的鋪陳手法,實已超越詩教傳統。司馬相如"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西京雜記】),正是此道典範。"體物寫志"則言其內容旨歸:陸機【文賦】"賦體物而瀏亮"之說,與此互為表裏。大賦如【子虛】【上林】,雖"侈麗閎衍"(揚雄語),然終歸"曲終奏雅";小賦如張衡【歸田】,則"言務纖密,象其物宜"(【詮賦】),此即"大賦文雅,小賦奇巧"之真義。

三、大小賦體式之辨
劉勰析賦為"鴻裁"與"小制"二體:大賦之"文雅",非謂其合於【雅】詩,乃指其"京殿苑獵"題材之正統性及"義尚光大"的體制特徵;小賦之"奇巧",則着眼於"草區禽族"題材的世俗化與"言貴纖密"的表現手法。二者之別,猶廟堂樂章與山林清響之異。然需注意,此非價值判斷,觀其贊語"賦自詩出,分歧異派"可知,劉勰實持文體演進之通變觀。

要之,【詮賦】篇建構的賦論體系,既溯源於詩教傳統,又充分承認文體自覺後的藝術創新。其"觸興致情,因變取會"的創作論,至今猶為辭賦寫作之樞要。學者研習此篇,當於"鋪采摛文"中見其文術,於"體物寫志"處觀其心術,方得駢儷文論之三昧。

(全文計789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