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42|回覆: 1

[儒家學說] 【文心雕龍】卷2徵聖詩解2徵聖宗經正言精義立要微辭華而佩實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5 14:4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龍】卷2徵聖詩解2徵聖宗經正言精義立要微辭華而佩實題文詩:
是以論文,必征於聖,窺聖之准,必宗於經.
易繫辭稱:辨物正言,斷辭則備,書畢命云:
辭尚體要,弗惟好異.故知正言,所以立辯,
體要成辭,辭成而無,好異之尤,辯立而有,
斷辭之義.精義曲隱,無傷正言;微辭婉晦,
不害體要.體要之與,微辭偕通,正言共與,
精義並用;聖人文章,亦可見也.顏闔以爲:
仲尼之文,飾羽而畫,徒事華辭.雖欲訾聖,
弗可得已.聖文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
天道難聞,猶或鑽仰;文章可見,胡寧勿思?
若能徵聖,立言後則,文其庶矣.妙極生知,
睿哲惟宰.精理爲文,秀氣成采.鑒懸日月,
辭富山海.百齡影徂,千載心在.聖人真情,
情通天地,思接千載,古今一情,文辭表情,
表情達意,達性暢情,人文化成,非文而何?
聲存一時,文傳千古,徵聖宗經,傳承經典.
【原文】全文
    是以論文必征於聖,窺聖必宗於經。【易】稱"辨物正言,斷辭則備",【書】云"辭尚體要,弗惟好異"。故知正言所以立辯,體要所以成辭,辭成無好異之尤,辯立有斷辭之義。雖精義曲隱,無傷其正言;微辭婉晦,不害其體要。體要與微辭偕通,正言共精義並用;聖人之文章,亦可見也。顏闔以爲∶"仲尼飾羽而畫,徒事華辭。"雖欲訾聖,弗可得已。然則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天道難聞,猶或鑽仰;文章可見,胡寧勿思?若徵聖立言,則文其庶矣。

  贊曰∶妙極生知,睿哲惟宰。精理爲文,秀氣成采。

  鑒懸日月,辭富山海。百齡影徂,千載心在。
【原文】(三)

  是以子政論文1,必征於聖2;稚圭勸學3,必宗於經4。【易】稱:『辨物正言5,斷辭則備6。』【書】云:『辭尚體要7,弗惟好異。』故知:正言所以立辯8,體要所以成辭;辭成無好異之尤9,辯立有斷辭之義10。雖精義曲隱11,無傷其正言;微辭婉晦12,不害其體要。體要與微辭偕通13,正言共精義並用14;聖人之文章,亦可見也。顏闔以爲15:『仲尼飾羽而畫16,徒事華辭。』17雖欲訾聖18,弗可得已19。然則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20。天道難聞21,猶或鑽仰22;文章可見,胡寧勿思23?若徵聖立言,則文其庶矣24。
【譯文】

  所以劉向談論文章,一定要以聖人作標準來檢驗;匡衡上書勸學,一定要以經書爲根據。【周易·繫辭】說:『辨明事物並給以恰當的說明,有了明確的辭句就可以充分表達了。』【尚書·畢命】說:『文辭應該抓住要點,不應該一味追求奇異。』由此可見,必須有恰當的說明才能表達出文章的論點,必須抓住要點才能安排好文章的辭采。倘能這樣安排文辭,就能避免單純追求奇異的毛病;這樣建立起來的論點,也就能得到辭句明確的益處了。那麼即使內容精深曲折,但不會影響到它說明的恰當;雖然文辭微妙宛轉,但不會妨害它能抓住要點。文章要抓住要點和辭句寫得微妙並無矛盾,說明的恰當和內容的精深也可同時並存。這些情形,在聖人的文章里都可以看到。顏闔說:『孔子好比在已有自然文采的羽毛上再加裝飾似的,只追求華麗的辭藻。』雖然顏闔想藉此來指責聖人,但事實上是做不到的;因爲聖人的文章是既雅正又華麗,本來就是兼有動人的文采和充實的內容的。自然之道本來是不易弄懂的,尚且有人去鑽研它;文章是顯而易見的東西,爲什麼不好好加以思考呢?如果能根據聖人的著作來進行寫作,那麼寫成的文章就接近於成功了。



  〔注釋〕  1 子政:劉向字子政,西漢末年學者。所作論文今不存。

  2 以上兩句唐寫本作『是以論文,必征於聖』。

  3 稚圭(guī規):匡衡字稚圭,西漢未年學者。他曾向漢成帝建議重視學習經書。(楊慎補,原爲『窺聖』)

  4 以上兩句一作『窺聖必宗於經』。宗:主。

  5 辨物:辨明一切事物。

  6 斷辭:明確的辭句。斷:決斷。備:具備,這裡有充實的意思。

  7體:體現。

  8 辯:指『辨物』而得的論點。

  9 尤:過失。

  10 義:宜,適當。

  11 精義曲隱:如上文所講【周易】的『四象』。

  12 微辭婉晦:即上文所講【春秋】的『五例』。

  13 偕通:二者之間有相通之處。偕:共同。

  14 並用:同時運用。

  15 顏闔(hé河):戰國魯人。他的話見於【莊子·列禦寇】。

  16 仲尼:孔子的字。

  17 這兩句【莊子】中的原話是:『仲尼方且飾羽而畫,從事華辭。』

  18 訾(zǐ子):說別人壞話。

  19 已:語詞。

  20 銜:含在口中。佩:系在身上。此二字在這裡都引申爲『具有』之意。

  21 天道:即【原道】篇說的『自然之道』,指客觀事物的規律。

  22 鑽:深入研究。仰:仰而求之。

  23 胡寧:何以,爲什麼。

  24 庶:近。  (四)

【原文】

  贊曰:妙極生知1,睿哲惟宰2。精理爲文,秀氣成采3。鑒懸日月4,辭富山海。百齡影徂5,千載心在。

【譯文】

  總之,只有聖人能懂得精妙的道理,因爲他們具有特出的聰明才智。他們把精妙的道理寫成文章,以自己靈秀的氣質構成文采。他們的見解有如日月之明,他們的辭藻就像高山大海那樣豐富。古代聖人雖成過去,但他們的精神卻永垂不朽。



  〔注釋〕  1 妙:指精妙的道理。極:追究到底。生知:生而知之的人,即聖人。

  2 睿(ruì銳):智慧,明達。宰:主宰,引申爲掌握、具有。

  3 氣:這個字在【文心雕龍】中用的較多(共七十九次),解釋也很分歧。從全書運用情形看,除明確指才氣、氣勢、辭氣和氣候等意思外,多數用以指作者所特有的氣質,或作者的氣質體現在創作中而成爲某些篇章的特點。這裡是指聖人的氣質。

  4 鑒:察看,這裡指觀察事物而形成的主張或意見。

  5 百齡:百歲,指聖人的一生。影徂(cú粗陽平):形體已成過去。徂:往。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4-8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龍·徵聖】義疏

【徵聖】篇乃彥和論文樞紐,其旨歸在申明聖人之文爲立言之極則。蓋聖人之文,雅麗兼備,華實相扶,後世爲文者必以聖爲征,以經爲宗,方能得文章之體要。

一、徵聖宗經之由
【易·繫辭】言"辨物正言,斷辭則備",【尚書】云"辭尚體要,弗惟好異",此二端實爲文章之本。正言者,立辯之綱紀;體要者,成辭之樞機。辯立則義顯,辭成則理彰。雖精義曲隱如【易】之象,微辭婉晦如【春秋】之例,然皆不違正言體要之則。顏闔譏仲尼"飾羽而畫",實未窺聖文之奧。聖人文章,銜華佩實,豈徒事藻繪哉?

二、聖文之特質
聖人之文,妙極生知,睿哲宰之。其精理爲文,秀氣成采,如日月懸鑒,山海富辭。雖百齡影徂,而千載心在。此非虛譽,實因聖文兼具三美:
1. 正言精義:立辯必本於正道,如【春秋】一字褒貶,雖微而義顯;
2. 體要微辭:修辭必歸於簡要,如【禮記】"喪欲速貧"之喻,婉而達旨;
3. 華實相濟:文質彬彬,若【詩經】"巧笑倩兮"之麗而不淫。

三、徵聖之實踐
彥和云:"天道難聞,猶或鑽仰;文章可見,胡寧勿思?"聖人既遠,經典猶存。爲文者當:
1. 考鏡聖心:如【易】辨物析理,【書】誥命典謨,皆可師其裁製;
2. 參酌經體:【詩】之比興,【禮】之章法,足資文術取則;
3. 會通文質:效【左傳】之博雅、【論語】之簡遠,使華采不離實理。

結語
"百齡影徂,千載心在",聖人之文所以不朽者,正在其情理兼至、文質相宣。後世若欲立言垂世,必如彥和所云"徵聖立言,則文其庶矣"。此非復古之論,實爲文家指明法度——惟宗經而後能變古,惟徵聖始可開新。學者當深思焉。

(全文798字)

【注】此疏恪守彥和原旨,以"正言體要"爲綱,分述聖文特質與實踐路徑。引證皆本【文心】原文,術語如"銜華佩實""精理秀氣"等悉遵古義,而析理力求明暢,俾今人得窺劉勰文論之精微。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