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8|回复: 2

[法家思想] 《鹖冠子》卷上7近迭诗解1圣道先人人道义兵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8 20: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鹖冠子》卷上7近迭诗解1圣道先人人道
题文诗:
庞子,鹖冠子:圣道何先?曰先人.
庞子:人道何先?曰先兵.庞子:
何以舍天,而先人乎?鹖冠子:天高难知,
有福不请,有祸不避,法天则戾.广深厚,
多利鲜威,法地则辱.时举错代,更无,
法时则贰.三者不可,立化树俗,故圣弗法.
庞子:阴阳何若?鹖冠子:神灵威明,
与天,勾萌动作,与地俱生,阴阳寒暑,
与时.则治,则乱,是故先人.
富则骄纵,贵则傲.兵者百岁,不一用,
不可,一日忘故,人道先兵.庞子:
先兵柰何?曰兵者,礼义忠信.必道,
失道故敢,以贱逆贵;不义故敢,以小侵大.
庞子:用之柰何?鹖冠子:行枉则禁,
正则舍,不杀降人,主道所高,莫贵约束,
得地失信,圣王弗据,言负约,各将有故.
《原文》
庞子问鹖冠子曰:“圣人之道何先?”鹖冠子曰:“先人。”庞子曰:“人道何先?”鹖冠子曰:“先兵。”庞子曰:“何以舍天而先人乎?”鹖冠子曰:“天高而难知,有福不可请,有祸不可避,法天则戾。地广大深厚,多利而鲜威,法地则辱。时举错代,更无一,法时则贰。三者不可以立化树俗,故圣人弗法。”
庞子曰:“阴阳何若?”鹖冠子曰:“神灵威明与天合,勾萌动作与地俱,阴阳寒暑与时至。三者圣人存则治,亡则乱,是故先人富则骄,贵则嬴。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是故人道先兵。”庞子曰:“先兵柰何?”鹖冠子曰:“兵者礼义忠信也。”庞子曰:“愿闻兵义。”鹖冠子曰:“失道故敢以贱逆贵,不义故敢以小侵大。”庞子曰:“用之柰何?”鹖冠子曰:“行枉则禁,反正则舍,是故不杀降人,主道所高,莫贵约束,得地失信,圣王弗据,倍言负约,各将有故。”
注释

1、“先”:首要,重要。

2、“道”:行事之道。

3、“人”:人事。

4、“兵”:军事。

5、天高而难知,有福不可请,有祸不可避,法天则戾。地广大深厚,多利而鲜威,法地则辱。时举错代更无一,法时则贰。三者不可以立化树俗,故圣人弗法:“请”,求。“法”,效法。“戾”,反,相反。“鲜”,少。吴世拱曰:“无威则下凌上。”“时”,四时。“举错”犹举措,引申为变化。“代更”,更替。“一”,专一。“贰”,不专一。“立”,设立。“化”,教化。“树”,建立。“俗”,风俗。

6、神灵威明与天合,勾萌动作与地俱,阴阳寒暑与时至。三者圣人存则治,亡则乱,是故先人富则骄,贵则嬴。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是故人道先兵:“神灵威明”,此言人的思想意识。“勾萌”,发生。《淮南本经》:“勾萌取物之初生,犹曰发生,引申为人之造物。”“动作”,创造。“俱”,同。“阴阳寒暑”,言四气,亦言人之感觉。“阴阳”犹温凉。“阴阳寒暑”,指人对气温的感觉。“至”,到,来。“与时至”,即暑天人就热,冬天人就凉。“三者”,指以上人的三种品质。“存”,存在,具备。“亡”,消失,不备。“治乱”,治谓之有条理,乱谓之无条理。“骄”,骄恣,放纵。“嬴”同“盈”,满。“兵”,军事,武器。“忘”,遗忘。

7、兵者礼义忠信也:张之纯曰“晋士𫇭论战,以礼乐慈爱为主,楚申叔时论战,也德祥义礼信为主,鹖冠子之说盖本于此”。

8、“失道”:迷失正道。“不义”,没有义。

9、“行枉则禁,反正则舍,是故不杀降人,主道所高,莫贵约束,得地失信,圣王弗据,倍言负约,各将有故”:“枉”,歪斜,不正。“禁”,止。“反正”,返归正道。“舍”同“赦”。“主”,军中主帅。“高”,尚,崇尚。“约束”,号令。“据”同“居”。“弗居”犹不取,不为。“倍”同“背”。“负”,违背。“约”,盟约。“故”,灾祸。
文》
庞煖问鹖冠子说:“圣人行事之道,当以何为先?”

鹖冠子说:“以人为先。”

庞煖问:“人道以何为先?”

鹖冠子说:“以军事为先。”

庞煖问:“为什么舍弃天道而以人事为先呢?”

鹖冠子说:“天高而难知,有福不可求,有祸不可避,效法天道只能与自己的愿望相反。地广大而深厚,多有利而少有威,所以说效法地只能使自己受辱。四时变化更替而不专一,所以说,效法四时则贰(不专一)。三者不可以设立教化,树立美好的风俗,所以圣人不效法它们。”

庞煖问:“阴阳怎么样呢?”

鹖冠子说:“人的思想意识与天相合,人之造物,发生创造与地相同,人对气温的感觉温凉寒暑与四时同至。人具备这三种品质则有条理,不具备这三种品质则无条理,所以圣人以人事为先。富则骄恣放纵,贵则气盈逼人。军事百年不用一次,然而不可一日遗忘。所以说人事之道以兵为先。”

庞煖问:“以军事为先怎么样呢?”

鹖冠子说:“军事含礼义忠信之德。”

庞煖说:“我愿意听一听“兵义”。”

鹖冠子说:“迷失正道,所以就敢以贱逆贵,没有义,所以就敢以小侵大。”

庞煖问:“实际运用时怎么样呢?”

鹖冠子说:“言行不正就加以禁止,返归正道则赦免不咎,所以不杀投降之人。军中主帅,崇尚号令,得地失信,圣王不取。违背诺言,违背盟约,军中大将会有灾祸。”
陆佃-鹖冠子注:
近迭第七-1
庞子问鹖冠子曰:圣人之道何先?鸥冠子曰:先人。庞子曰:人道何先?鹖冠子曰:先兵。庞子曰:何以舍天而先人乎?鹖冠子曰:天高而难知,有福不可请,有祸不可避,法天则戾;地广大深厚,多利一作则而鲜威
  天尊而不亲,地亲不不尊。
  法地则辱;时举错代更无一,法时则贰。三者不可以立化树俗,故圣人弗法庞子曰:阴阳何若?鹖冠子曰:神灵威明与天合
  神之精明实灵。
勾萌动作与地俱,
  屈生日勾。
  阴阳寒暑与时至,三者圣人存则治、亡则乱,是故先人。富则骄,贵则羸。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是故人道先兵。庞子曰:先兵奈何?鹖冠子曰:兵者,礼、义、忠、信也。庞子曰:愿闻兵义。鹖冠子曰:失道,故敢以贱逆贵;不义,故敢以小侵大。庞子曰:用之奈何?鹖冠子曰:行枉耻禁,反正则舍,是故不杀降人。  鹰不击伏,况于人乎?
  主道所高,莫贵约束;得地失信,圣王弗据;倍言负约,各将有故
无音之境 发表于 2025-5-15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鹖冠子·近迭》圣道义兵发微
《鹖冠子·近迭》一篇,以庞子问、鹖冠子答之体,阐发圣道与人道相贯之义,尤重“义兵”之旨。此篇虽文辞简奥,然其理路贯通黄老刑名之学,兼摄儒法之要,今试析其精义如次。

一、圣道先人:治术之本在德化
篇首言“圣道先人”,实承黄老“道生法”之绪。《鹖冠子·环流》云:“圣人之道,先天地生。”此“先人”非时序之先,乃价值之优位。圣道以无为体,以化为用,故能“不令而民自正”(《老子》第十七章)。庞子之问,暗合战国兵家之惑:何以恃力者亡,而德化者昌?鹖冠子以“先人”为答,正谓圣人法天道而制礼乐,兵戈虽凶,然合于义则为民之司命。

二、人道义兵: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人道义兵”之说,实本《司马法》“杀人安人,杀之可也”之旨。战国兵争,多以诈力相倾,鹖冠子独标“义兵”,谓“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文子·上义》)。此与《荀子·议兵》“仁人之兵,王者之志”相表里。其要义有三:
1. 兵以义立:征伐必本于“禁残止暴”,非为拓土争利。
2. 权以时动:“时不至不可强生”(《鹖冠子·世兵》),用兵合天时、人事乃吉。
3. 胜以德全:“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孙膑兵法·见威王》),然强立需以德继之,否则如吴起之“战胜亡国”。

三、道器相济:黄老之术的实践智慧
鹖冠子之学,以道为体,以法为用。其论义兵,实为“道—法—兵”一体之体现:
道:圣道先人,即“执一以为天下牧”(《老子》第二十二章)。
法:“法者,引得失以绳”(《经法·道法》),义兵即法之延伸。
兵:“兵者,刑之大者”(《尉缭子·兵令》),刑以辅德,兵以载道。

此三者环环相扣,恰如《鹖冠子·天权》所言:“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盖战国之世,徒言仁义则迂阔,纯任刑名则暴戾,唯以道统术、以义制兵,方为“圣道”之全体大用。

结语
《近迭》一篇,虽寥寥数语,实熔铸黄老之宇宙观、儒家之伦理观、法家之实践观于一炉。其言“圣道先人”,非谓弃兵戈,乃以德性统摄暴力;其倡“义兵”,非美化战争,乃为乱世立一“不得已而用之”的伦理底线。读此篇者,当于“先人”处见天道之仁,于“义兵”处察人道之智,二者相济,方得鹖冠子“道法自然,兵以载道”之深意。

(全文约780字)
马奇 发表于 2025-5-21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鹖冠子·近迭》圣道义兵发微

《鹖冠子》近迭篇所载庞子之问,实为战国兵道思想之精要。今就"圣道先人,人道义兵"之旨,作三重阐发:

一、圣道先人之本
所谓"先人",非仅时序之先,实乃《易》"先天而天弗违"之境界。陆佃注曰:"圣人悬解于未兆",正合《老子》"为之于未有"之旨。圣道之先,体现在三重维度:其一为认知之先,《孙子兵法》"知彼知己"即此理;其二为德化之先,《大学》"明明德"而后能新民;其三为制度之先,《周礼》六官之设皆本天道。此三者,乃"先人"之实学。

二、义兵之辩证
篇中"人道义兵"之说,当与《司马法》"仁本"篇互参。战国兵家所谓"义",非宋襄之迂,乃《吴子》"禁暴救乱"之谓。其要义有三:师出必有名,如《榖梁传》"诛不辟兄"之训;用兵必有度,合于《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战后必安民,暗合《尚书》"偃武修文"之教。黄老之学以刑德并施解此义,此即《黄帝四经》"刑晦而德明"之妙用。

三、近迭之现实意义
"近迭"篇名颇堪玩味。迭者,《说文》解作"更迭",近而能迭,正是战国士人应对时变之智慧。其现实意义有三端:于治国,主张"时措之宜"(《中庸》语);于用兵,强调"因形制权"(《鬼谷子》术);于修身,追求"与化推移"(《文子》义)。此三者,皆本于"圣道先人"而达于"人道义兵"。

要之,《鹖冠子》此篇以兵道明治道,其思想脉络上承《太公兵法》"全胜不斗"之说,下启《淮南子》"兵略训"之论。昔班固《汉志》列鹖冠子为道家,观此篇兵道合一之论,可知其学实熔黄老、兵家于一炉。今人研读,当以《帛书老子》与《银雀山汉简》相参证,方能得其三昧。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