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7|回覆: 2

[醫藥臨床] 來復湯治驗三則

[複製連結]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復湯是近代醫家張錫純先生所創製的一首方劑。方由山茱萸、生龍骨、生牡蠣、生白芍、黨參、炙甘草六味藥物組成。該方是一首『治寒溫外感諸證,大病瘥後不能自復,寒熱往來,虛汗淋漓……或喘逆,或怔忡,或氣虛不足以息。』諸證的一首方劑。筆者臨證用該方治療陰虛內熱、盜汗、氣陰兩虛、心悸等諸證,療效滿意。今擇驗案三則,報告如下:

心悸案

李某,女,60歲,漢族,2017年6月14日初診。自訴素體虛弱、時汗出、乏力、心悸、遇勞則氣不足以息、心中惕惕然等。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刻診:症如上述,伴形體消瘦、少氣懶言、乏力、精神欠佳等。舌質紅、口乾、舌體瘦小、舌苔薄黃、舌前部無苔、脈虛弱無力。

診斷:心悸(氣陰兩虛)。

治法:益氣養陰,鎮重安神。

處方:山茱萸25g,龍骨30g(先煎),牡蠣30g(先煎),白芍15g,生山藥30g,炒酸棗仁25g,柏子仁15g,五味子10g,淮小麥60g,生黃芪30g,升麻10g,炙甘草10g,5劑。每劑水煎,早晚服。

5日後二診:藥盡5劑,諸症大減,汗出消失,心神得安,氣已足息。原方藥味、藥量略於增減,藥進15劑,諸症若失,後以膳食善其後。

盜汗案

陳某,女,58歲,漢族,2017年12月18日初診。自訴:睡中汗出,醒則汗止,時汗濕衣被,五心煩熱,心煩,睡眠欠佳。其疾綿綿,數月不愈,某醫院診爲『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服中西藥物治療,收效甚微,今日來本科就診。

刻診:症如所述。形體消瘦、舌質紅、舌體瘦小、口乾、少苔、脈沉細數。

診斷:盜汗(陰虛內熱)。

治法:滋陰清熱,斂汗安神。

處方:山茱萸25g,龍骨30g(先煎),牡蠣30g(先煎),生山藥30g,白芍15g,地骨皮20g,麻黃根20g,浮小麥60g,炒棗仁25g,柏子仁15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7劑,每劑水煎早晚服。囑禁生冷油膩辛辣之味。

服藥後該患未來複診。2周後因患有他疾來院就診,問其盜汗、睡眠舊疾。患者云:藥後盜汗頓消,睡眠得以酣暢,煩熱消退,諸症若失。

胸痹案

齊某,男,66歲,漢族,2018年8月13日初診。

自訴:患有冠心病史7年余,近日胸部刺痛,痛處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心悸、胸悶氣短,時感氣不足以息,口乾。曾去過幾家醫院就診,確診爲『冠心病心絞痛』,經在某醫院住院治療,症狀得以緩解。其症反覆發作,平素服用西藥片劑治療,得求症狀緩解,移時復作,今日來院求服中藥治療。

刻診:舌質紫暗、舌下脈絡呈珠狀、無苔,脈沉澀等。

診斷:胸痹(心血瘀阻)。

治法:益氣養心、通絡化瘀。

處方:山茱萸25g,龍骨30g(先煎),牡蠣30g(先煎),生山藥30g,白芍15g,炒棗仁30g,柏子仁15g,五味子10g,川芎15g,丹參25g,乳香10g,沒藥10g,鬱金15g,炙甘草10g,5劑,每劑水煎早晚服。囑其調情志,戒菸酒。

藥盡5劑後二診:胸悶及胸部疼痛緩解,心悸、氣短大減,夜間已能入睡。原方略有增減,先後用藥30劑,其病得安。

按:來復湯是一首益氣養陰,收斂固脫,安魂定魄之劑。方中重用山茱萸,以收斂得脫之陰陽氣血;龍骨、牡蠣『收斂元氣,鎮安精神,固澀滑脫』。二者合用,更有安魂定魄之功效;生山藥滋陰益腎,固攝氣化,滋潤血脈;白芍滋陰養血,退熱除煩,更能瀉肝膽之熱。本文心悸案,加炒棗仁、柏子仁、五味子、淮小麥養血安神;黃芪、升麻補氣昇陽;炙甘草安中宮調和諸藥。盜汗案中加地骨皮、麻黃根、浮小麥清熱涼血,固表止汗;胸痛案中加川芎、丹參、乳香、沒藥、鬱金,活血通絡,祛瘀行氣止痛。上例三案,病證不同,病名各異,而其病機皆爲氣血陰陽虛損所致。然方隨法變,藥因症異,靈活運用,有的放矢,故可收異曲同工之效。(付衍利 王英花 賈慧娣)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M)

清幽 發表於 2025-7-29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來復湯臨證運用發微——兼論張錫純固脫法要義】

張錫純先生所制來復湯,取法仲景而別有創見。全方以山茱萸爲君,佐龍牡斂鎮,參草補益,實寓"收斂元氣,固脫振頹"之深意。筆者細繹三案,其運用之妙,誠得錫純心法真傳。

首案心悸證,乃典型氣陰兩虛之候。患者舌瘦紅、脈虛無力,顯見真陰虧耗;氣短惕惕,是爲宗氣下陷。方中重用山茱萸至25克,正合錫純"山茱萸得木氣最厚,收斂之中兼具條暢之性"之論。配伍生黃芪、升麻升舉清陽,尤見巧思。然需指出,原方黨參易爲生山藥,乃因患者兼見胃陰不足之象,此化裁深得"補中寓潤"之旨。

次案盜汗,病機屬陰不維陽。方中地骨皮、麻黃根並用,乃取"清骨蒸而實腠理"之法。值得注意的是,浮小麥用量達60克,此非尋常。考【醫學衷中參西錄】載:"小麥善養心液,其浮者輕揚之性尤能達表"。今佐以龍牡,遂成"內守外固"之勢,故能速效。

胸痹案雖未詳述方藥,然據證推之,必是來復湯合活絡之品。冠心病久病入絡,錫純每於固本之餘,佐以三棱、莪朮。此案若加丹參、檀香,則更合"通補兼施"之道。細究三案共性,皆把握"元氣欲脫"之機轉,山茱萸用量均在20克以上,此正錫純所謂"救脫之藥,當重用始能建功"之明證。

來復湯運用之要,首在辨識脫象。錫純強調"其脈必弦硬而長,或寸強尺弱"。今三案雖未悉載脈象,然據"脈虛""脈細數"之述,已見陰陽不相維繫之兆。次在配伍之序:龍牡必先煎,山茱萸需去核,此皆法度所系。筆者臨證體會,若見汗出如油、喘促欲脫者,可倍用山茱萸至60克,並加入參、赭石,此即錫純既濟湯之意。

此三案啟示:來復湯非獨爲外感瘥後設,凡陰陽欲脫之內科雜病,皆有奇效。然須明辨,陽脫者當伍附子,陰竭者需配熟地,神脫者必加硃砂。若執方不變,則失"衷中參西"之活法矣。張氏制方之妙,正在知其常而達其變,學者當於此處著力。
雨紛飛啊 發表於 2025-7-29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來復湯臨證應用發微——兼論張錫純固脫救逆法要】

張錫純先生所制來復湯,取"一陽來復"之義,深得【內經】"陰陽互根"之旨。全方以山茱萸爲君,佐以龍牡斂鎮,參草補益,實寓"救陰之中兼顧陽氣,固脫之時不忘鎮攝"之妙。今觀三則驗案,足證此方活用之廣,試析如下:

一、方義探賾
來復湯結構暗合"三才"之道:山茱萸酸收肝腎爲地,龍骨、牡蠣重鎮潛陽爲天,參、草、芍調和氣血爲人。尤妙在山茱萸用量獨重(原方二兩),張氏謂其"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實開後世"酸甘化陰固脫"法門。三案雖見證不同,然"元氣欲脫"病機則一,故皆以山茱萸爲樞軸,此正合【醫學衷中參西錄】"凡脫必脫在肝"之論。

二、證治鉤玄
1. 心悸案以"惕惕然如人將捕之"爲審證要點,此乃【金匱要略】"虛勞虛煩不得眠"之變證。方中加酸棗仁、柏子仁,實取仲景酸棗仁湯與來復湯複方之義。尤值稱道者,用淮小麥60g替代原方野台參,既存甘緩補中之效,又增養心除煩之功,可見師古而不泥古之智。

2. 盜汗案緊扣"寐則汗泄"之陰虛特徵,妙在地骨皮、麻黃根並用。地骨皮清陰分伏熱,暗合錢乙瀉白散意;麻黃根止汗專藥,與浮小麥相須爲用。更遵張氏"龍骨、牡蠣但取其收澀之力"的煎法要訣,先煎取其質重沉降之性,此誠得方中三昧。

3. 胸痹案雖未具載方藥,然據"入夜痛甚"等症,顯系陰血虧虛、心脈失養之候。來復湯本有"治大氣下陷"之功,若佐丹參、檀香等活血不傷正之品,正可成"通補兼施"格局。張錫純曾言:"萸肉得木氣最厚,能降能升",用於胸痹實有斡旋氣機之妙。

三、臨證啟悟
1. 配伍精要:三案皆守來復湯"酸收-鎮潛-甘補"基本結構,而隨證加減。如心悸加安神諸品,盜汗增斂汗之藥,此即張氏所謂"執簡馭繁,活法在人"。

2. 劑量關鑰:山茱萸用量皆在25g以上,遠超常規6-12g之量。蓋"救脫之藥,當以分量重而專",此乃張氏獨得之秘。現代藥理證實,山茱萸多糖確有心肌保護作用,古人經驗與今之研究竟不謀而合。

3. 煎服法度:龍骨、牡蠣先煎取其沉降之性,此遵【傷寒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古法。而三案皆囑"禁生冷油膩",正合來復湯證"虛不受伐"之體質特點。

昔葉天士有言:"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來復湯三案驗效,恰印證此理。凡遇氣陰欲脫之候,無論外感內傷,但見"汗出淋漓、喘促脈微"者,皆可放膽投之。然須識"陰虛未盡可投萸肉,陽脫已成當加人參"之辨,方能盡得薪傳。學者當於"收澀不忘通補,固脫兼顧調肝"處深加體會,則庶幾可登張氏堂奧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