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5|回覆: 1

[醫藥臨床] 中醫治療小兒抽動症驗案

[複製連結]
王蕊劉新生 發表於 2019-9-11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2019年9月,寶雞市中醫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劉新生接受了這樣一名 患兒小星(化名),男,9歲,陝西眉縣人。據其母親講,小星從7歲開始出現不由自主地頻繁眨眼,隨着病程的發展,小星常常會不由自主的喉中發出尖叫聲,不能自制。很多時候小星都是在課堂上發生這樣的行為的,這嚴重影響到了老師和其他同學。大家對小星的行為紛紛無法理解,很多同學因此和小星也慢慢疏遠了。母親無奈之下含淚多次向老師以及同學解釋小星不是故意的,只是生病了,但隨着小星病情的日益嚴重,身邊的人越來越難以接受他。孩子心理越發的委屈,情緒也日漸消沉。在當地醫院,以及市上乃至省上就診多家醫院,服用多種中西藥(不詳)效果均不明顯,且對孩子造成的副作用也非常的明顯。

患兒發病以來食納較少,大便乾燥,注意力不易較長時間集中,話語少,性格內向,易發怒。形體較為消瘦,面色萎黃,精神不振。咽紅,扁桃體二度大。舌質紅苔薄白,脈滑數。

診斷:小兒多動症(脾虛肝鬱型)。

治法:健脾平肝,息風鎮驚。

方藥:龍齒湯加減:茯神9g,龍齒5g,遠志5g,菖蒲5g,五味子5g,丹參3g,生地5g,當歸5g,炒白朮9g,天麻5g,半夏5g,蟬蛻6g,鈎藤6g,柴胡6g,酸棗仁6g,沙參6g,梔子3g,黃芩3g,大黃2g,甘草3g(6服)。

6天後二診:患兒母親訴其尖叫症狀減少,經在診室觀察略有減少,效果不是特別明顯。舌紅苔薄黃。其餘狀況同初診。

辨證:脾虛痰聚,郁而化火。

治療:健脾化痰,平肝息風。

方藥:比金丹加減:黨參5g,茯苓9g,炒白朮6g,橘紅6g,半夏5g,天麻5g,酸棗仁6g,遠志5g,白芍5g,炒山藥6g,當歸5g,川芎3g,琥珀2g,天竺黃3g,膽南星3g,柴胡5g,菖蒲3g,鈎藤6g,炙甘草3g,梔子3g(6服)。

6天後三診:患兒母親訴尖叫聲明顯減少,經診室觀察確實減少且音量明顯降低。咽紅扁桃體略大,便干偶咳,舌紅苔薄白。繼以二診比金丹加味:黃芩3g,黃連1g,梔子3g,大黃2g(6服)。

6天後四診:患兒母親訴叫聲基本消失。經診室觀察偶而有1、2聲低音量叫聲,仍以比金丹加減6服鞏固。至今未有複診。

小兒抽動症多由五志過極,風痰內蘊引發,病位主要在肝,與心、脾、腎相關。肝體陰而用陽,為風木之髒,主藏血喜條達而主疏泄,其聲為呼。而脾主運化水濕、主肌肉,脾虛則肝旺,肝風挾痰上擾,故喉發怪聲,眨眼抽搐。此患兒稟賦不足、後天失養,脾虛痰聚,肝火上擾。在清瀉肝火、息風鎮驚的同時,加強健脾化痰之功,痰祛火降,故怪聲抽動自除。(通訊員 王蕊)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發表於 2025-4-4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肝脾論治小兒抽動症芻議】

觀此案,患兒病機顯系"脾虛肝旺,風痰上擾"之候。脾土虛弱則肝木亢逆,風痰挾火上擾清竅,發為眨眼、喉中異聲諸症。劉氏辨證精準,用藥層次分明,深得"治風先治痰,治痰先健脾"之旨。

首診以龍齒湯加減,取茯神、酸棗仁寧心安神,龍齒、琥珀鎮驚息風,佐以柴胡、鈎藤疏肝平肝,暗合"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素問·髒氣法時論】)之訓。然患兒痰熱膠結較甚,故初診效微。二診轉用比金丹法,重在健脾化痰,取六君子湯意(黨參、白朮、茯苓、甘草)培土抑木,佐天竺黃、膽南星滌痰開竅,終獲顯效。此正合【小兒藥證直訣】"急驚合涼瀉,慢驚合溫補"之要義。

尤值稱道者,乃用藥次第之妙:先鎮驚安神以治標,繼健脾化痰以治本,終佐黃連、大黃清瀉餘熱。三診加苦寒之品,既遵"實則瀉其子"(【難經·六十九難】)之法,又防溫燥藥助火生痰。其組方恪守"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則,單味藥量皆在6g以下,深得兒科用藥輕靈之三昧。

此案啟示有三:一則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育嬰家秘】),治抽動當着眼肝脾;二則怪病多痰,滌痰需兼運脾;三則情志調攝尤為關鍵,案中未詳述心理疏導之法,實為遺憾。若配合【幼科發揮】"養子十法"調攝,輔以五音療法調理氣機,或可事半功倍。

今人治此疾,多囿於神經抑制劑,殊不知中醫整體調攝之妙。此案堪為"異病同治"典範,抽動雖表現在肢體官竅,治本卻在調和肝脾。學者當於此等處細玩經方變化之妙,勿執成方以治萬病。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