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49|回覆: 2

[醫藥臨床] 清胃散加味治療急性牙髓炎一例

[複製連結]
申子龍張正媚 發表於 2020-6-5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張某,女,23歲,素有齲齒病史,2020年2月8日,因過食甘甜及厚膩,突然出現左側牙痛難耐,不能咀嚼,遂於2月14日就診於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急診,診斷爲『急性牙髓炎』, 行根管治療,擬待疫情過去,再進一步診治。隨求治於中醫。刻下症:左側上、下牙痛,影響咀嚼進食,口乾,飲溫熱水牙痛加重,牙齦紅腫,大便臭穢不爽。舌質紅,邊尖尤甚,舌面有點刺,舌苔黃,脈滑數。

辨證:胃火上擾。

方藥:清胃散加味治療。方中含有:生地黃12g,當歸9g,牡丹皮9g,黃連9g,升麻6g,生石膏30g(先煎),連翹15g,川牛膝15g,3劑。口服2劑後,患者牙痛明顯減輕,眠安。恰月經至,暫停口服中藥,以免寒涼之藥傷胃。隨訪停藥後1周未出現牙痛。

按:急性牙髓炎屬中醫學『牙痛』範疇。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以降爲和,喜潤惡燥;大腸者,傳導之官。【素問·五藏別論】云:『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患者素有齲齒病史,又過食甘甜及厚膩,使得胃中積熱。【素問·奇病論】云:『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人中滿。』【靈樞·經脈篇】云:『胃足陽明之脈……入上齒中。』『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故而胃中火熱循經上攻,氣血壅滯,不通則痛,故出現牙痛;胃爲多氣多血之腑,胃熱每致血分亦熱,熱壅血瘀,故牙齦紅腫;口乾,舌紅苔黃,脈滑數俱爲胃熱津傷之候。元代醫家羅天益云:『若醇飲肥厚炙煿過用,以致濕熱壅於胃腑,逆於經絡,而爲是病,此傷血分,治宜清胃。』故治以清胃瀉火,方用清胃散加生石膏、連翹、川牛膝。

金元四大家李東垣【蘭室秘藏】云:『清胃散,治因服補胃熱藥,致使上下牙痛疼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熱,大痛。』方用黃連爲君,苦寒直折;升麻爲臣,其意有三:①其性輕清,意在火郁發之。②清熱解毒。③載藥上行,直達病所。生地黃、丹皮,涼血活血,生地黃又可養陰生津;當歸活血止痛,同爲佐藥;生石膏辛寒入胃經,清瀉胃火。【醫方集解】所載清胃散方中含生石膏,連翹,懷牛膝,在本方中堪稱點睛之筆,連翹瀉火解毒,能消癰散結,前人稱爲瘡家聖藥,正如【藥性歌括四百味】云:『連翹苦寒,能消癰毒。氣聚血凝,溫熱堪逐。』牛膝引火下行,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云:『其治口瘡齒痛者何也?蓋此等證,皆因其氣血隨火熱上升所致,重用牛膝引其氣血下行,並能引其浮越之火下行,是以能愈也。』方用川牛膝,而不用懷牛膝,其意還有活血止痛之意。綜上,諸藥並用,共奏清瀉胃火、解毒消腫之功,故取得良效。(申子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張正媚 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5-30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清胃散加味治療陽明胃火上攻型牙痛之臨證思辨】

案中患者乃典型陽明胃火上攻之證,其理法方藥頗具章法,今試從三焦氣化與經絡循行角度詳析之。

一、病機樞要
患者齒痛伴齦腫、口乾、舌紅苔黃,此乃陽明經氣化失常之候。【靈樞·經脈】明言手足陽明皆絡齒齦,而本案尤當著眼"上齒屬胃,下齒屬腸"之要義。患者既見大便臭穢不爽,又現上齒疼痛,實爲陽明腑氣不通,濁熱上熏之象。李東垣【脾胃論】有云:"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今患者過食肥甘,致胃失和降,恰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盛則熱"之機。

二、方藥精析
清胃散原方五藥各司其職:黃連苦降胃火爲君,然本案妙在加味三品:
1. 生石膏30克先煎,取其辛涼透解之性,既合"火郁發之"之旨,又暗合白虎湯清陽明氣分熱之義。
2. 連翹15克爲瘡家聖藥,其輕清上揚之性,既可疏解熱毒,又能防涼遏冰伏之弊。
3. 川牛膝15克導火下行,與升麻形成"欲降先升"之勢,深得東垣升降相因之妙。

三、月經期停藥之辨
醫者見月經至而停藥,此乃謹守"血得溫則行"之訓。【女科經綸】云:"經行之際,禁用苦寒",蓋因寒涼恐礙血行。然若遇熱迫血行之證,反宜酌用丹皮、生地等涼血之品,臨證當靈活變通。

四、古今互參
比較【蘭室秘藏】原方與本案加味,可見三大發展:
1. 生石膏增清氣分熱之力
2. 連翹添解毒散結之功
3. 牛膝加強引血下行之效
此正體現"古方今用,病萬變藥亦萬變"的辨證精神。

結語:
此案啟示有三:首當明辨陽明經腑關係,次需掌握"清中有散、降中寓升"的組方技巧,更要知常達變處理經期用藥。昔年葉天士治齒痛善用玉女煎,而本案以清胃散加味取效,可見"異病同治"之妙,要在緊扣胃火熾盛之病機耳。學者當於此等處細加玩味,方能得中醫辨證論治之三昧。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6-27 21:56 | 顯示全部樓層
【清胃散加味辨治陽明熱熾型牙痛芻議】

案中患者乃典型陽明胃火上攻之候,其證治深契【內經】"熱淫所勝,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之旨。細析其證,當從三方面闡發:

一、病機樞要
患者齒痛伴齦腫、便穢、舌紅苔黃,實爲陽明經腑同病之象。【靈樞·經脈】明言足陽明"入上齒",手陽明"入下齒",本案上下齒俱痛,恰應二經同病。尤妙在方中升麻用量僅6克,既遵東垣"火郁發之"古訓,又避其升發太過之弊,較之原方尤顯精當。石膏用量30克先煎,正合張錫純"石膏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的用藥心法。

二、方藥精義
清胃散本爲東垣治"陽明經中熱盛"而設,本案加味尤見匠心:連翹15克既解氣分熱毒,又暗合"瘡家聖藥"之效;川牛膝15克引血下行,與升麻形成"一升一降"的太極格局。更值稱道的是,醫者見月經來潮即停寒涼之品,此乃深諳【女科要旨】"經期用藥當順其勢"之道的明證。

三、診療啟示
此案提示現代臨床三點要義:其一,牙髓炎屬"齒衄"範疇者,當參【景岳全書】"陽明有餘,少陰不足"論治;其二,根管治療後配合中藥,可收"既治已病,又防未病"之效;其三,黃苔見點刺,乃熱入血分之兆,故加丹皮、生地實爲未病先防之舉。正如王孟英所言:"凡治火熱證,既要瀉其亢盛之火,又當顧其津液之存亡。"

此案診療過程完整呈現了"理-法-方-藥-護"的辨證思維鏈,其適時停藥的決策,尤顯"治人不治病"的中醫整體觀精髓。然需指出,若見脈象沉細而數,則當慮及少陰虛火,非清胃散所宜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