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68|回覆: 2

[醫藥臨床] 溫中止痛說二姜

[複製鏈接]
+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二姜,即乾薑、高良姜,二者同屬姜科植物,均有溫中散寒之功,臨床常相須為用,故名二姜。但細究起來,二者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乾薑,又名淡乾薑,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莖。乾薑性味辛、熱,入脾、胃、心、肺經,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溫肺化飲之功,本品辛熱,入脾肺而溫中散寒,溫肺化飲,故可治療脘腹冷痛,寒飲咳喘。【本草綱目】言其『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名醫別錄】言其『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珍珠囊】言『乾薑其用有四,通心助陽,一也;去臟腑沉寒痼冷,二也;發諸經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藥理研究表明,乾薑有興奮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對血管運動中樞和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並可直接興奮心臟。薑酮和姜烯酮有鎮吐作用,並有健胃和祛風作用。

高良姜,又名良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的根莖。高良姜性味辛、熱,入脾、胃經,有溫中止痛之功,本品辛熱,專祛脾胃寒邪,故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效,【本草綱目】言其『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含揮髮油、高良姜素、高良姜酚等,其浸出液能提高胃酸排出量,並能興奮消化機能,排除胃腸積氣,在排氣後出現較長時間的腸道鬆弛。

由此可知,二姜性味功用相同,均為辛熱之品,為溫中散寒要藥,治療胃寒脘腹冷痛。但乾薑溫中偏治脾,尤善溫脾寒,善治脘腹冷痛、腹瀉,並能回陽救逆,溫肺化飲。高良姜溫中偏治胃,尤善祛胃寒,善治胃寒冷痛、嘔吐,且可止牙痛。現介紹幾則粥療方,供選用。

乾薑粥:乾薑10g,大米50g,白糖適量。將乾薑擇淨,放入藥罐中,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沸時調入白糖,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劑,連續3~5天。可溫中健脾,散寒止痛。適用於脾肺虛寒、心腹冷痛、噁心嘔吐、泛吐清水、四肢不溫、納差乏力、腸鳴腹瀉、咳嗽痰稀、形寒背冷等。

高良姜粥:高良姜10g,大米50g,白糖適量。將高良姜擇淨,放入藥罐中,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沸時調入白糖,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劑,連續3~5天。可溫中止痛。適用於噁心嘔吐、脘腹冷痛等。

二姜粥:高良姜、乾薑各10g,大米50g,白糖適量。將二姜擇淨,放入藥罐中,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沸時調入白糖,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劑,連續3~5天。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腹瀉等。

乾薑苡米粥:乾薑10g,薏苡仁50g,砂糖適量。將乾薑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待熟時砂糖調味服食,每日1劑。可散寒止痛,適用於寒痹,關節疼痛遇冷尤甚者。(胡獻國 湖北省遠安縣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3-31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向亦 發表於 2025-6-30 00:07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姜藥性辨微與臨證應用考略】

姜科藥物乾薑與高良姜並稱"二姜",二者雖同稟辛熱之性,共主溫中散寒之職,然其歸經主治實有微妙差異。考【神農本草經】以降,歷代醫家對二姜之辨用皆有精闢論述,今就二者藥性異同及配伍應用略陳管見。

一、本源考辨
乾薑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乾燥根莖,經"水淹三日,去皮暴干"(【雷公炮炙論】)而成。其質堅體重,色黃白,斷面纖維性明顯,所謂"老薑多筋"(【本草乘雅半偈】)即指此特徵。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則屬山姜屬植物,主產嶺南,【本草圖經】載其"形氣與杜若相類",今觀其根莖較乾薑細瘦,表面棕紅,具縱皺紋及波狀環節。

二、性味歸經異同
二者雖同具辛熱之性,然乾薑歸脾、胃、心、肺四經,高良姜專入脾、胃二經。張元素【醫學啟源】謂:"乾薑其用有四,通心助陽為首",故能回陽救逆,如四逆湯之用;而高良姜"專主胃冷逆氣"(【本草備要】),尤擅降逆止嘔。此乃乾薑兼走氣分,良姜偏行血分之別。

三、功效應用差異
1. 溫中作用:乾薑善溫脾陽,治太陰虛寒之泄瀉,如理中丸;高良姜長於暖胃,療陽明寒盛之脘痛,如良附丸。王好古【湯液本草】云:"乾薑溫脾,良姜溫胃"實為的論。
2. 兼治功效:乾薑能溫肺化飲,治寒飲咳喘,如小青龍湯;又可止血,治虛寒出血,如柏葉湯。高良姜則具芳香醒脾之功,【本草匯言】稱其"治冷食不消,去宿食滯氣"。
3. 現代研究:乾薑含姜烯酚、薑酮等成分,具強心升壓作用;高良姜含高良姜素,其揮髮油對胃腸平滑肌呈雙向調節,此與古籍"除冷脹,消宿食"(【名醫別錄】)之說暗合。

四、臨證配伍要義
1. 相須配伍:二姜合用倍增溫中之力,治寒凝中焦甚效。然須注意:
脾胃俱寒者等量並用
脾寒甚者乾薑倍量
胃寒劇者良姜增量
2. 粥療方解:
乾薑粥宜加茯苓助健脾,治虛寒泄瀉
高良姜粥可配砂仁增止嘔,療胃寒氣逆
二姜粥中白糖易致中滿,寒濕重者宜改紅糖

五、使用禁忌
陰虛內熱者忌用,妊娠慎服。尤需注意:
1. 乾薑久服傷陰,【本草衍義】警示"久服令人目暗"
2. 高良姜辛烈,【本草經疏】謂"胃火作嘔者禁用"

結語:二姜之辨,要在明其歸經偏重。乾薑如穩重長者,溫煦全身;良姜似精專之士,主攻中焦。臨證當據病位深淺、兼證多寡靈活選用,方能盡顯姜科藥物之妙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