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8|回覆: 2

[醫藥臨床] 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證用藥經驗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圖爲楊思進在爲患者診病。

 

辨證責之心、肺、脾

心之氣陰兩傷爲發病之本。病毒性心肌炎屬於中醫『心悸』『胸痹』『溫病』等範疇,多爲外感溫熱邪毒,由表入里,損傷心臟;且外感溫熱邪又極易耗氣傷陰;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壯火食氣。』清陳平伯【外感溫病篇】所謂:『風溫燥熱之病,燥則傷陰,熱則傷津』即此意也。【張伯臾醫案】亦說:『溫邪時毒,傷人陰血津液爲其常,陽氣耗損爲其變。』心氣虛則心臟鼓動無力,血運不暢;心陰虛則心失所養,氣陰兩傷則出現胸悶、胸痛、心悸、脈結代等一系列臨床表現。若病情遷延,失治誤治,陰損及陽而致陰陽兩虛,則病情日趨複雜、重篤而危及患者生命。正如【丹溪手鏡·悸】曰:『有氣虛者,由陽氣內,心下空虛,正氣內動,心悸脈代,氣血內虛也。』【脈經】也有相關闡述:『熱病七八日,脈代。』【諸病源候論】亦指出:『凡驚悸者,由體虛心氣不足,心之府爲風邪所乘,或恐懼憂迫,令心氣虛,亦受風邪。風邪搏於心,則驚不自安。驚不自已,則悸動不安。』故楊思進認爲:心氣陰兩虛爲病毒性心肌炎病本所在,是其發生的主要病理基礎,是疾病整個演變過程中的主要病理變化。

肺脾功能失常爲發病的重要因素。楊思進認爲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位雖在心,但其發病與肺、脾有很大的關係。心之氣陰兩傷,肺失濡潤,脾失健運,共同形成了本病的病理機制。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初起多出現發熱、頭痛、咳嗽、咽部腫痛等肺系症狀,從大量臨床統計資料來看,本病出現上呼吸道或腸道感染症狀者高達75%~90%,國外亦報導約59%~80%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有過流感或腹瀉等先驅病毒感染史。肺主一身之氣,百脈朝會於肺,肺氣可貫心脈,心肺同居上焦,正如【素問·經脈別論】云:『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肺爲嬌髒,不耐寒熱,易感外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溫熱邪毒侵襲肺衛,可致肺氣耗傷,肺經鬱熱,浸淫及心,消灼心陰,耗傷心氣,故臨床每見呼吸道感染之時或稍後,漸感心慌、 胸悶、胸痛、氣急、氣短,動則加劇之心氣陰兩傷的徵象,正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

金元李東垣以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四季脾旺不受邪』等理論受到眾多醫家的推崇。脾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升而統血,不斷化生血液而上注於心。若脾不生血,血虛無以濡養,心神失養而發動悸。正如【證治準繩·驚悸恐】所說:『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失守,失守則舍空,舍空而痰客之,此驚悸之所由發也。』另一方面,脾爲水濕運化之樞紐,脾失健運,則痰濕內生,擾動心神而發爲心悸。此外,由於本病多因感受溫熱邪毒而發病,部分醫家常堆砌大隊清熱解毒的藥物,殊不知該類藥物多苦寒傷陽,寒凝血澀不行,敗胃則脾胃運化失調,濕從內生,濕郁化熱,聚濕生痰,尤其是素體虧虛、氣血虛弱、胃腸素虛之人更易形成痰濁、濕熱膠著不解之勢,『子病及母』發展爲『胸痹』『心悸』等。因此,脾胃虛弱常造成『血虛』『痰阻』『濕滯』的病理機制,從而形成『虛實夾雜』的病理改變,導致本病纏綿難愈,反覆發作。

總的來說,心藏神,主血脈,司血液之運行;肺主氣,主治節,朝百脈,爲相傅之官,佐心氣以行血;脾主運化,爲氣血生化之源。溫熱邪毒侵襲,肺衛失固,病邪內侵於心,耗散心氣、損傷心陰;脾氣受損、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濕郁阻,血脈被遏而致心血不暢、心神不寧或脾虛血虧、心失所養,導致虛中挾濕及虛中挾痰之病變;再者,心氣不足或心陰被耗,血滯不行,或肺氣虛弱,不能助心行血而血行無力,又會出現虛中挾瘀之病變。可見肺、脾功能失調會產生痰、濕、氣滯、血瘀等病理產物,這些病理產物既阻礙了機體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同時又直接作用於心、肺、脾,使其氣血陰陽進一步失調,從而加重心氣心陰的損傷,使病情更加複雜化。因此肺、脾功能失常在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中亦起著重要作用。

治療分層次

早期注重祛邪,益氣養陰貫穿始終。溫熱邪毒,侵襲肺衛,不得宣散,由表入里,導致心、肺、脾的功能失調,邪毒既自外來,理應從外而解,因此疾病初起以驅邪爲主。楊思進擬定『清熱利濕化痰,活血化瘀解毒』爲本病早期的基本治療思路,緊緊圍繞『毒、濕、瘀、痰』等病理關鍵,辨證施治,消除病邪,保護心肌。臨證常用的清熱解毒之品爲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牛蒡子、貫眾、虎杖等;常用化痰除濕之品爲茯苓、澤瀉、滑石、車前子、薏苡仁、半夏等;常用活血化瘀之品爲紅花、丹參、川芎、赤芍等。根據熱、痰、濕邪的偏重,隨時調整。針對病毒性心肌炎發病之本,益氣養陰貫穿本病治療的始終。楊思進指出:即使在本病早期,邪氣較盛,用藥亦不忘顧護心臟,臨證常用的益氣養陰藥有麥冬、沙參、天冬、石斛、五味子、太子參、黃芪等。病毒性心肌炎早期,重在祛邪,以清熱解毒、化瘀除痰爲主,輔以益氣養陰,且養陰之品應選用不滋膩之品,以免礙邪;病毒性心肌炎中、後期或症期,以正虛爲主,治療應重在補益心氣,滋養心陰,安神定悸,若此期又因起居不慎,復感外邪,內舍於心,乃致病情急性發作,此時治療上仍應以清解邪毒爲主,『邪去則正安』,但是用藥不宜過度苦寒,以免更耗氣傷陰,且清解邪毒之品服用時間不宜過長。

重視調理肺脾

肺爲嬌髒,易傷難調,在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常出現肺臟功能失調,肺心同病。『肺以降爲順,喜潤惡燥』,故邪實爲主時,以宣肺、降氣、清熱、化痰爲『調理肺臟』之法;若肺氣不足,衛外不固,則常反覆感受外邪而發病,以益氣固表爲『補肺』之法,同時囑咐患者在本次疾病痊癒後,再堅持服用1周的中藥以固表護肺,常以『玉屏風散』加減治療。調理脾胃,開啟脾胃化源之樞機是楊思進治療本病的另一特點。脾爲心之子,子病及母,影響心的功能,調理脾胃是提高本病療效的一個途徑。臨證中調理脾胃亦要分清陰陽而施治,脾陽主運化吸收,脾陰主營血;胃陽主腐熟納谷,胃陰主津液。如脾陽虛弱,治宜補中燥濕,胃陽不足則宜溫胃振陽;脾陰虛則著重養營和血,胃陰不足則偏重養陰清熱,才能使脾胃生機蓬勃,化源充足,心有所養。

臨證不忘疏肝

在臨證中發現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伴有肝氣不舒、情志不暢等心肝同病之證,同時由於部分醫生誇大病情和對本病的不正確解釋,給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精神負擔。針對這種情況,楊思進指出,一方面要對病情有正確的認識,給患者做必要的心理疏導,解除患者的緊張,同時可酌情配合運用疏肝解郁之品,正如【薛氏醫案】指出:『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臨床常用柴胡、枳殼、香附、玄胡、川楝子等。其中柴胡入肝經,是治療肝氣鬱結的要藥,可配合白芍、當歸等以養血柔肝。(作者單位爲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Y)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6-4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病毒性心肌炎辨證用藥芻議

楊思進教授論治病毒性心肌炎,以『心之氣陰兩虛爲本,肺脾功能失調爲標』爲綱,深契經典,驗於臨床,今就其辨證用藥經驗略陳管見。

一、病機探微:氣陰兩虛爲根,肺脾失調爲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壯火食氣』,【外感溫病篇】謂『熱則傷津』,本病初起多因外感溫熱邪毒,由肺衛內陷心脈,耗氣傷陰。心主血脈,氣虛無以鼓動,陰虛失於濡養,故見心悸、胸悶、脈結代;若遷延失治,陰損及陽,則病勢轉危,如【丹溪手鏡】所云『氣虛心悸,脈代空虛』。楊教授尤重心肺相關之理,【素問·經脈別論】曰『肺朝百脈』,溫邪犯肺,逆傳心包,臨床常見外感後心悸加重,此即『邪湊氣虛』之變。而脾爲後天之本,李東垣『脾旺不受邪』之說,提示脾胃健運可御邪內傳,若脾虛濕蘊,反成痰瘀阻絡之弊。

二、辨證分型與用藥精要
1. 氣陰兩虛證
主症:心悸怔忡,乏力氣短,舌紅少苔,脈細數或結代。
治則:益氣養陰,復脈安神。
方藥:生脈散合炙甘草湯加減。人參(或太子參)補心氣,麥冬、五味子斂陰生津,炙甘草、桂枝通陽復脈。若兼虛熱,加丹參、黃連清心除煩;若脈遲結代,可佐甘松、苦參調節心律。

2. 肺熱侵心證
主症:外感後胸痛心悸,咳嗽咽痛,舌紅苔黃,脈浮數。
治則:清肺解毒,透邪寧心。
方藥:銀翹散合清營湯化裁。金銀花、連翹透表解毒,玄參、板藍根清咽利肺,丹參、赤芍涼血和營。此證當防邪毒深陷,早期截斷病勢尤爲關鍵。

3. 脾虛濕阻證
主症:胸悶脘痞,倦怠納呆,舌淡胖有齒痕,脈濡緩。
治則:健脾化濕,通陽寬胸。
方藥:六君子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黨參、白朮健運中焦,瓜蔞、薤白宣痹通陽,茯苓、薏苡仁滲濕寧心。若痰瘀互結,可加三七、鬱金活血化痰。

三、調護要點
1. 防重於治:外感時邪需及早疏解,避免過勞傷正。
2. 藥食相濟:恢復期可用蓮子、百合、山藥等食療調養氣陰。
3. 中西互參:重症當結合現代醫學監測,防傳變之險。

楊教授之論,融匯【內經】【傷寒】之旨,兼采溫病學說,其辨證層次分明,用藥輕靈醇正,堪爲後學範式。然臨證須權衡標本緩急,勿執一法,方契『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奧義。
花兒 發表於 2025-6-25 05:05 | 顯示全部樓層
病毒性心肌炎辨證用藥芻議

楊思進教授論治病毒性心肌炎,以『心之氣陰兩虛爲本,肺脾功能失調爲標』爲綱,深契經典,驗之臨床,療效卓著。今就其辨證用藥經驗略陳管見,以饗同道。

一、病機探賾:氣陰兩虛爲根,肺脾失調爲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壯火食氣』,溫熱邪毒最易耗氣傷陰。病毒性心肌炎初起多因外感溫邪,由肺及心,灼傷心營,致心氣鼓動無力、心陰濡養失職,故見心悸、胸悶、脈結代等症。楊教授援引【丹溪手鏡】『氣虛心悸』之說,強調『心氣陰兩虛』貫穿病程始終,若遷延失治,陰損及陽,則病勢轉危,此與【諸病源候論】『體虛心氣不足,風邪乘之』之論一脈相承。

肺脾爲發病之關鍵環節。肺主氣,朝百脈,邪毒犯肺,逆傳心包,乃成『溫邪上受』之變;脾爲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營衛失和,邪毒內陷。楊教授據臨床觀察指出,75%以上患者首發症狀爲肺系外感或脾系腹瀉,印證了【外感溫病篇】『風溫燥熱傷津』及李東垣『脾胃內傷』理論。

二、辨證用藥:扶正祛邪,三髒同調
1. 補益氣陰,固本培元
心氣陰兩虛者,主以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合炙甘草湯加減。人參易爲西洋參或太子參,取其清補氣陰之效;陰虛甚加玉竹、黃精;兼血瘀加丹參、赤芍,寓『通補相濟』之意。此法治本,尤宜恢復期調攝。

2. 清肺透邪,截斷病勢
急性期兼肺衛症狀,遵葉天士『在衛汗之可也』之則,選用銀翹散合竹葉石膏湯。咽痛加板藍根、玄參;咳嗽痰黏加杏仁、瓜蔞皮。楊教授尤重『透邪外出』,忌早用斂陰滋膩,以防閉門留寇。

3. 健脾化濕,杜邪內傳
脾虛濕困者,以六君子湯合藿香正氣散化裁。苔膩加佩蘭、薏苡仁;腹瀉加葛根、黃連,取『逆流挽舟』之義。此即【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活用。

三、臨證要點
1. 分期論治:急性期重祛邪(清熱解毒、宣肺透表),緩解期調氣陰,慢性期兼顧陰陽。
2. 防傳變:肺系症狀初現時,即佐入護心之品,如蓮子心、茯神,以『先安未受邪之地』。
3. 慎用苦寒:清熱解毒勿過劑,免傷脾胃,宜佐甘緩之品如甘草、大棗。

結語
楊思進教授之經驗,融貫【內經】【傷寒】溫病學說,以『心-肺-脾』軸爲核心,構建了理法方藥一體的診療體系。然病機複雜,臨證尚需權衡標本緩急,方能效如桴鼓。學者當參經典而化裁,勿執一而論。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經解論,以案證理,力求簡明扼要。若欲深研,可參【張伯臾醫案】及楊教授相關論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