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源: 光明网理论 注释: 
 
 [1]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李秋零、田薇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版,第64-65页。
 [2]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7页。
 [3]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12页。
 [4]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4页。
 [5]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233页。
 [6]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221页。
 [7]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217页。
 [8]《新约・马太福音》,第4章5、6节。
 [9]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170、203页。
 [10]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70页。
 [1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徐坚译,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版,第2-3页。
 [12]参见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前揭,第52-53页。
 [13]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25页。
 [14]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前揭,第428-431页。
 [15]《旧约・约拿书》,第1章第1-3节。
 [16]《旧约・以赛亚书》,第6章。
 [17]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前揭,第434-435页。
 
 作者:杨国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