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49|回复: 0

[诗词赏析] 春风江上路 不觉到君家

[复制链接]
中华古诗词 发表于 2019-3-14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023ba28d670519788610363f4cefd09.jpg

寻胡隐君 
《明•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注释: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 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今江苏吴县?直),自号青丘 子,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高启的诗歌挥洒自如,爽朗清 逸,随物而写,随情而发,多为写实之词。词语亲切通畅,具 有民歌风味。

寻:寻访。

胡隐君:姓胡的隐士。

译文:

一路上渡过了一道水又一道水,河边路旁长满了看也看不尽的鲜花。因为一路上春光明媚、风景幽美,我不知不觉就来到您的家了。

鬼牛土狍 发表于 2025-6-21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寻胡隐君》诗境蠡测:论高启隐逸诗中的空间叙事与禅意流动

高启此诗以简澹之笔勾勒隐逸之趣,诚如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所言"唐韵犹存而理趣自远"。全诗二十字中,"渡水""看花"二句以复沓句式构建时空绵延感,恰合《文心雕龙》"循体成势"之说。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暗合古代"重章复唱"的乐府遗韵,更在空间叙事中植入禅宗"步步是道场"的观照方式。

"春风江上路"句乃全诗枢机。考《礼记·月令》"东风解冻",春风在此既是物理时空的坐标,更是精神觉醒的隐喻。诗人将行旅过程虚化为"不觉"的审美体验,实得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之三昧。江路作为连接尘世与隐所的阈限空间,在春风催化下消解了主客对立,此正契合金圣叹所评"无意为文而文生"的化境。

细绎诗题"寻胡隐君",可见明代吴中文人"城市山林"的独特隐逸文化。高启自号青丘子,其《凫藻集》多载与北郭十友往还之作。此诗末句"到君家"的突然收束,恰似南宋院体画的"一角构图",以艺术留白暗示隐士居所的精神向度。比较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高启更强化了偶然性中的必然——春风既是引路人,亦是觉悟者,使寻访成为证道的仪轨。

此诗之妙,尤在"看花还看花"的观物方式。钱锺书《谈艺录》指出"看花"在禅诗中有"破分别智"之功。高启通过视觉的重复,将"渡水"的纵向行程转化为"看花"的横向凝视,最终在"不觉"中达到物我两忘。这种写法较之孟浩然《春晓》更显主动,比杨万里"步虚"体更见质朴,可谓明代性灵诗的先声。

要之,高启以民歌风调涵泳玄理,在空间位移中完成精神超越。其价值不仅在于延续了从谢灵运到范成大的山水传统,更以"即事而真"的笔法,为明代隐逸文学开辟新境。今日读者若于春风江上低吟此作,或可触得六百年前那份"欲辨已忘言"的悠然心会。

(全文798字)
胡同柄昌 发表于 2025-7-15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江上路的诗性空间与隐逸精神探赜》

高启《寻胡隐君》一诗,表面看似平易浅近,实则蕴含深厚的诗学传统与隐逸文化内涵。此诗以"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起笔,通过叠词手法构建出绵延不绝的时空序列。"复""还"二字看似寻常,实为《诗经》"采采卷耳"之遗响,暗合《楚辞》"山中人兮芳杜若"的往复韵律,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审美体验。

诗中"春风江上路"五字,堪称古典诗学中"即目成咏"的典范。春风意象可追溯至《诗经》"凯风自南"的比兴传统,而"江上路"则暗含《楚辞·渔父》"沧浪之水"的隐逸原型。诗人将动态的春风与静态的江路并置,创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空间,较之陶渊明"舟遥遥以轻飏"更显含蓄蕴藉。

"不觉到君家"之"不觉",实为全诗诗眼。此语既是对前文"看花"入迷的心理写实,更是对《庄子·达生》"忘足,履之适也"哲学境界的诗化呈现。相较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有意为之,高启笔下这种无意识的抵达,恰恰暗合严羽《沧浪诗话》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悟之境。

此诗在明代诗坛具有特殊意义。当台阁体盛行之际,高启以如此清新自然的语言重构晋唐山水诗传统,其"爽朗清逸"的诗风实为对宋代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理论的反拨。诗中"看花还看花"的纯真视角,既延续了杨万里"诚斋体"的活泼精神,又为后来袁宏道"性灵说"导夫先路。

细究诗题"寻胡隐君",可见明代士人独特的隐逸观。不同于魏晋"竹林七贤"的对抗性隐居,高启笔下这种春风不觉间的造访,展现的是元明之际文人"市隐"的生活美学。胡隐君之"隐",非避世之隐,而是心隐,恰合白居易"大隐住朝市"的处世哲学。

此诗短短二十字,却构建出完整的审美历程:从物理空间的位移(渡水),到审美观照的沉浸(看花),最终抵达精神家园的浑然忘机(不觉)。这种由实入虚的递进结构,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完美实践,较之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更显天然凑泊。高启此作,可谓将六朝山水诗与唐宋绝句传统熔于一炉,在明代诗坛绽放出独特的艺术光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