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U q$ k: g- V3 [4 g
% n/ R1 v/ t5 h3 _4 O4 c. \ o
在非正常死亡的中國文人中,屈原、蔡邕都排在前列。提到蔡邕的死,必然要涉及到的兩個人,就是【三國演義】開篇時的董卓和王允。這兩位,一為武將,一為文臣,一為丘八,一為書生。按道理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蔡邕有一百個理由應當死在董卓手裏,董卓也有過要殺他的意思。然而,殺人如麻的軍爺,卻對這位大師,表現出一個大老粗幹部,對於知識的莫大尊敬和言聽計從;相反,同為知識階層、而且也不大精於殺人的王允,卻下令將蔡邕殺了。
& H" S- Q, s6 E6 U% T
0 O1 C2 u1 L5 O1 C' J H) ^# U 王允和蔡邕有着較多的共同經歷,都為反宦官干政而戰鬥過,都為斗不倒閹豎而飽受陷害過,都被迫逃亡在江湖間流浪過,都有一顆效忠漢朝的拳拳之心,應該能找到一些共同語言。可是,性格上的差異:王允,較偏執,認死理,心胸狹隘;蔡邕,較豁達,不拘泥,思路開闊。王允,只有小圈子的來往,頗冷清;蔡邕則有過往密切的文人朋友,如橋玄、馬日、王朗、盧植、曹操,很熱鬧。王允,『剛棱疾惡』,大概活得比較累;蔡邕,會『大叫歡喜,若對數十人』,這種多血質的性格,估計活得要比較輕鬆些……王允,氣度較小;蔡邕,風頭太足,於是兩位知識分子便形同水火,王允對比他強上許多的同行毫不手軟,本人央求也不行,大家說情也不行,連眼皮也不眨一下,就把蔡邕推下去殺掉,也就不足為奇了。 7 J) ?) U+ M( x* W; ]4 K9 l( n7 a
9 Y& f. x& C# A 董卓,沒有一點文藝細胞,既不寫幾句歪詩,也不題幾筆孬字,更不讓人編他的文集出版。『中平六年,靈帝崩,董卓為司空,聞邕名高,辟之。』來了,就放手使用,這倒顯出粗人的可愛了。『到,署祭酒,甚見敬重。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曆三台。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老實講,外行領導內行,固然弊端多多,但那些似懂非懂而裝懂,略知皮毛硬充行家裏手,門竅不通卻非常敢想敢幹,甚到敢於蠻幹的半瓶醋上司,好像麻煩更多。
1 ?3 \5 m1 t2 D# o5 g1 t# M2 ?9 a M1 m% ]8 D
董卓,大老粗,知道自己知識不起來,但不裝知識分子,沒想買張假文憑,也沒到外國什麼野雞大學混個假博士,而是找一個現成的大知識分子,裝點他的門面。開始,蔡邕拒絕了,董卓威脅他:你要不來給我做事,『我力能族人』。什麼叫『族』,就是滿門抄斬。他一下腿軟了,雇了一輛牛車,慌不迭地從杞縣趕往洛陽報到。牛屁股被鞭子打得皮開肉綻,總算沒誤期限,戰戰兢兢地上班以後,想不到頗受重用。有時,還真把蔡邕的話當話。『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每集,輒令邕鼓琴贊事』。
H+ N* P7 j, X0 U7 I
2 f3 k; w5 Q7 s$ u9 E; N l 董卓,作為屠夫,罪該萬死。但是,作為對蔡邕破格相待的上司,蔡邕為知遇之人說幾句純系個人感念之語,也不至於要殺頭棄市。他要是聰明人的話,他要是了解王允那種心態的話,他本可以不說。可真性情、不設防的蔡邕,『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還是把不說也可的話,說了出來。 % f4 T1 g- p0 i' e
. R: v% h! l/ T' f v
『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日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對蔡邕積怨多年,這下子抓住了話把兒,終於等到了得以報復的機會。
4 W9 ~- W; J0 R0 [
( N5 c$ Z6 R) g 其實,王允也很賣力地給董卓當差,『董卓遷都關中,允悉收斂蘭台、石室圖書秘緯要者以從。既至長安,皆分別條上。又集漢朝舊事所當施用者,一皆奏之。經籍具存,允有力焉。時董卓留洛陽,朝政大小,悉委之於允』。正因為他同樣為這個幾傾漢室的大賊,鞍前馬後地服務過,所以,他在治蔡邕罪時,不提這一段,只是摳他不該因私恩而忘大節。
+ g/ m# I/ h1 T; p5 E$ N. p8 L7 d7 {3 ]0 c
蔡邕不過是要求給自己留條命,『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王允聽都不聽,拂袖而去。『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馬日,實在看不過去,跑去對王允講:『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奈失人望乎?』王允說:『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受其訕議。』
3 L# V! x3 X! C* e3 l; S8 V' a& t2 [+ _
馬日走出門來,仰天大嘆:『王公其不長世乎!』果然,蔡邕被殺以後不久,王允也被董卓餘部砍下了腦袋。這是發生在公元192年的事,一個妒人的小人和一個被妒的大師,就這樣匆匆謝幕,走下歷史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