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守贞教育”与“生命教育”哪一个更重要?究竟什么是适合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全面的性健康教育该遵从怎样的新道德导向?11月11日,在杭州举行的“全面的性健康教育”圆桌会议上,来自台湾与大陆的三十余名性健康教育专家共同寻找目前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问题和方向。& J7 \( D ~( A4 ~
中国教育界对性教育始终羞涩7 T; ~8 }9 @' e, d# s
中国教育界对性教育始终羞涩,不敢直接提及“性教育”,将它包裹在“青春教育”、“健康教育”、“卫生教育”等名词中。
2 ^( W* F3 `4 s1 @% q$ k+ { 青少年阶段作为一个人一生中发生重大身体和心理变化的敏感时期,是社会互动和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塑造期,但是中国青少年却没有在这个阶段得到应有的开放、全面的性健康教育。
) S1 _" Y$ {# h 从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副教授胡晓红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其实都是一种隐性的性价值观导向:媒体经常会报道少女为躲避强暴跳楼致残或者致死的新闻事件,并且字里行间宣扬一种“贞操重于生命”的价值观,表明“贞操”观念依然成为桎梏女性和社会的性价值观;宿舍楼禁止男女共宿或者共浴的规定其实在假定着同性恋的不存在;铺天盖地的无痛人流广告在极力告诉观众“三分钟解决烦恼”……, x& [ d+ u/ Q1 E, W$ a/ c& r
怎样的性教育最适合青少年?" m6 D/ `* z( K
10月16日,北京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国际论坛公布了首部小学生性教育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并从新学期开始在北京部分小学试点使用。试点教材一公布引来了家长和教育者的一片讨论,赞誉者有之,有学者评价其突破传统教育底线;批评者亦有之,有一位父亲看到写有“性交”、“阴茎”、“阴道”等等生殖器字眼及插图后义愤填膺地说:“对于孩子来说,这不就是黄色漫画吗?太不健康了。”1 ~ a# H3 h- t8 R+ w; x) [
为什么一本性教育的书籍会引来如此的尴尬?7 d+ U! \& _/ K3 d
从事性别研究和性政治研究的台湾中央大学外文系教授何春蕤认为,中国现有的性教育多半是所谓的“防卫式教学”,对于性的存在和发生持戒慎恐惧的态度,并内缩成一种只埋首于道德纯净沙堆中而不顾及学生性教育实现的“鸵鸟教育”。这种教学方式总是简化、教条化关于性的一切,把可以经由交流和讨论形成新的认知和共识的议题变成单一标准答案的死知识。* J% N3 q0 E. J4 h9 y% N/ t
到底什么样的性健康教育是最适合青少年的?
9 s1 }( C' A% B$ f1 m- E 世界卫生组织将性健康的概念界定为:性的身体层面、情感层面、治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完整结合,从而积极地丰富人格、促进沟通和增进爱。从这个角度看,青少年性教育不应该停留于性器官教育和性行为影响,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平衡丰富性教育的内容。杭州师范大学女性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彭伟斌认为,性教育最终要超越性知识,着眼于人格教育,帮助青少年健全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体系,成长为健康的男性与女性。) j k5 ^# Y% F. J& @. M8 G
胡晓红认为,在性健康教育过程中,一种新的道德导向应该被倡导:能够充分表达的多元与协商,能够充分享受性自由又承担对自己和性对象的责任以及性关系中的自主与尊重。
$ g4 a, z! b% J9 j3 P& P3 b 学者呼吁全面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9 G1 B6 y2 h" _8 k" A6 ?' v
我国的性教育被正式纳入中国大陆中学教育最早开始于1988年,这一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中国的青少年性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然而,大多数学校的青春期教育依旧仅限为生理卫生常识,全面的性健康教育亟待普及。
( l) E$ a8 |9 N; D5 K 所谓全面的性教育,应该全面介绍性的知识,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审美以及安全性行为的知识,鼓励青少年的自主选择权、帮助青少年在性认同、性关系和亲密行为等方面建立正确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和活动方式。它要遵循三个理念:包括对生命尊严的关注、对性别平等的追求和对个人权利的尊重。
+ H# U6 s' Q! O3 l. I) N! ~ 何春蕤教授认为,与现有的性教育相比,全面的性教育不仅要涉及生理挂帅的学科如生物学、健康科学等等,也要从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所提供的视角来思考。
4 @0 ~$ ]/ c) H$ S# I B4 S 从事性别研究和女性社会工作研究的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林晓珊从人类学的角度把性教育看作是青少年的一个青春期成长仪式。我们更应该注重青少年在性教育仪式中主体地位的构建,把性教育当作是一种青少年的主体权利。
" |$ u1 L& q" p1 q9 S 让青少年在性教育中获得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毕竟,最了解青少年的还是他们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