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329|回复: 1

卷一黄帝内经论天之二黄帝内经对天的论述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1-12-9 15: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启功 于 2011-12-9 16:02 编辑 7 r! f) D# _0 g$ j4 d
& F4 \! |6 i6 y. h- k
第二节 黄帝内经对天的论述
; x1 v7 p+ {' N. h+ f$ s: `: H% l6 m8 T2 N' Z$ O/ a* x2 a6 S& d
  2.1黄帝内经论天
2 z! m7 {1 ~* C1 X+ d% d6 l7 }- c) h
  字在内经中共出现一百九十九次。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的涵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 z$ K4 O* I9 b' {* F/ P. P6 n/ s' \. `4 V' \
  2.1.1指宇宙自然
5 |8 C3 q. j+ M9 x/ W4 i7 t
) [- o& l4 t" B4 ]: X! c  指天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素问离合真邪论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素问玉版论曰。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矣。
- @$ s6 P- c5 k8 M0 Z% S
; ]7 b1 W) Y( Q/ p  天的此种含义每每与地相对。故天地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有一百零四次。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指天空和大地。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天气与地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这就是说万事万物都存在于天地之中。天地是宇宙万物的存在之处。由此天或天地就成了宇宙万物的代名词。
3 h) b/ f( r& |9 X9 b& z1 g2 M0 B5 {; r5 x) Y* w/ d" g0 Q
  指自然界。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天有八风。
" r- `! j6 S2 M# L% |1 [2 P
1 O- R  y  ]. ~9 x4 v  指天之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9 G( }9 Z' y3 r6 Z5 r! ^( D" ~1 p6 g: P" x8 q8 k; N8 e
  指时节气候。灵枢邪客曰。天有冬夏。人有寒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与此相关的有天气一词。共出现五十二次。分别指气候空气云气等。如天气以急。地气已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T# G4 i+ j6 K  o3 ]/ S
/ |4 H+ T% g; G$ q
  指天体的运行。素问气交变大论曰。承天而行之。张介宾注曰。承天而行。谓岁候乘乎天运。与此相关的词有天时。则自然运行之时序。如素问杂病论。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5 f4 z: j7 m0 v$ @
4 H3 c! o  \8 ~' ?# s( [  w2 t7 h
  指岁气中的司天之气。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天与之会。与此相关的词有天化天符天化指司天之气的变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五运同天化者。命曰天符。天符指岁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的五运属性相符。
- ~* I1 X* X$ G0 ~, V; {0 H8 \# ~5 O
  指天文天象。与此相关的词有天文天纲天度天信天周天数天期等。详见下节。5 p/ H% g% p1 h5 S, D) T
8 h" w( G8 I# T0 I& G
  而以上这些天的含义均是黄帝内经天道观中的内容。见下节论天道部分5 @# ]- v& [5 I3 D

4 {0 f& o9 J1 M  2.1.2指人体部位
* e+ `( D% [0 O- d* v. x8 h% A6 x/ C
  指上部。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6 }+ P/ Y0 E) f* d1 d3 S7 Y
. b. l# J$ T) `! t& J7 v
  指腰以上部位。灵枢经水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与此意思相关的还有一些穴位名称。如天牖天柱天容等。这些穴位大都在人体上部。
- V5 [5 r; O* ^, y! o: I% ^3 O0 Y5 _, p1 [& Z
  2.1.3指自然状态
5 O1 b4 Y4 @3 L4 C
/ i1 f2 h+ `: |' ^: p, A( `  素问上古天真论之天真即自然之本来状态之意。又如天年天寿天数天癸等。天年天寿指自然之寿命。天数天癸指自然的规律。
0 S+ j1 |5 u1 q5 @
4 \0 X, R7 X0 `0 v4 o8 v4 H  天在黄帝内经的上述三类含义中。体现天道意义的只有第一类含义。即自然之天。天空和宇宙自然存在。其余两类含义不属于天道范畴。故本文不做探讨。
" i  v4 ]5 J5 y  }" P) n: b& w
& l7 G' r, `$ |' p( \4 B: u  总之内经的天。主要是指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物质性的自然。, e' _  B+ O5 D% G  y* G

& x7 v( i. Q# V" t- A+ k1 ]$ r  黄帝内经论天与先秦及汉代论天所关注的要点有所不同。
3 R$ [& T, ^$ B3 B4 H- C8 S' s" O3 K
  首先它不同于殷周时期的意志之天主宰之天神灵之天。虽然内经中有一些天字从表面上看是指有意志有目的天。但实际上往往用在反诘问句中是为了否定有意志有目的的天的。例如黄帝问于少俞曰。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胜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灵枢五变。少俞认为。疾病的发生不是天的问题。天是公平正直的。无私于百姓。疾病是由于不善养生的结果。至于灵枢本神对精神疾患的病因所发出之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之追问。其中的天也不能简单地看成就是有意志的神万物的主宰。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者。这是用天的权威来规范医家的医学行为。只是一种强烈语气的表达。并无他意。  e1 p; F( g, [6 b: u% c+ E

) L6 H2 }  Z  _  其次。它既不同于老庄的有超验意味的无为的天。也不同于孔孟的道德之天。它虽然同易传或春秋繁露一样都有建立一个宇宙模式的企图和作为。但与它们不同的是黄帝内经始终站在生命系统的视角看待宇宙世界。作为医学著作。它基本上剔除了古代天学的神秘因素。而更强调其自然科学的特性及实证性。并由此形成了黄帝内经天道观的两大特性。一是具有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来观察天。以自然来解释天的哲学特征。二是具有综合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医学等理论为一体的自然科学的特性。 2 M5 B" Q; j5 h( P. F* d  g( g
 楼主| 张启功 发表于 2011-12-9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2.2黄帝内经论天道
7 b1 k/ u( \+ C
) _) D/ q" X' t  黄帝内经天道观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系统观念。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古代天文学和古代医学基础之上的关于天地本体天地演化天地结构以及天人关系的系统观念。是中医学特色之所在。
6 I  \$ Q% z4 X0 U6 e$ c1 j( w0 H& P! v8 w
  所谓天道。在春秋时代基本是天之道。道是从属于天的。只有老子认为道先天地生。认为天出于道。管子四篇以气名道。心术上载。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道不先天地生而在天地之间。大到无所不包。小到不可再分。其后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传。认为阴阳是其天道的主要内涵。周易说卦传说。立天之道曰阴曰阳。以上诸说实际上包括了天道的所有内涵天道阴阳象数等。即天既是一个有生命有运动有变化的巨大活物。同时也是有规律即道可循的宇宙。
2 M% j3 U9 }  E+ h+ |
" M' Q4 r8 n1 G  黄帝内经关于天道的论述散见于素问灵枢各篇。而集中见于七篇大论。作为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一方面继承了前人关于天道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对传统的天道观又做了更为丰富而具体的阐释。- T  ?9 v, W# X/ f
- j# w/ M1 A) O# {3 _! d6 Z
  天道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十一次。但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它却包含了天阴阳五行气动静象数等子范畴。形成了一个动态结构的范畴系统。天道内涵在黄帝内经中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
3 d7 Z! I( Y0 s) I" z0 u9 _3 b; y( M( K# f
  2.2.1指自然界变化的规律
6 z! F. N- E% Y3 D) w; a
! ]+ I7 f. w, V7 a  这是黄帝内经及先秦诸子关于天道的通识。但先秦诸子及汉初天学多以天文变化为人世变动的象征。而黄帝内经则强调天道是自然之天。如日月星辰自然等所具有的规律。8 v$ @8 N# Q4 ~0 K' r. m% E
' T6 h2 f6 _2 B7 x# m
  首先。黄帝内经认为天道玄远。如素问天元纪大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都有这样的话语。其在天为玄。玄生神。张介宾认为。此以天道言也。自然变化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故为玄。王冰注曰。天道玄远。变化无穷。
8 ^2 D# f  C) W" h. O5 t9 T1 B9 _3 U& X( c' |; Z3 X  e# i& H& w
  其次。黄帝内经认为天道的运动变化虽玄远。但又不是无序的。而是呈现了有序的规律性。并用象与数的形式进行表述。于是有天文天纲天度天信天周天数等概念。+ P+ J) a; \# J% a! Z
0 L: R+ W7 C% I0 [
  天文指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分布运行等现象。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9 ]/ V. X2 N' Z8 C! v% v# J: R

% P! t; O9 U; P& y4 F4 h3 I2 n1 S  天纲指天之纲纪。如日月轨道。斗纲月建。二十八星宿等。素问五运行大论曰。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 S, K4 A8 P6 [" K1 }

9 q+ E$ ~+ n* n' l* a  天周指周天。即天球大圆周。灵枢卫气行曰。天周二十八星宿。而一面七星。
; d3 F6 b; q7 S* h  n6 a
1 Q6 V3 p% {; q/ `& u  天期指一年周天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素问气交变大论曰。五运更始。上应天期。
/ k; m* \! B+ z0 j. M2 \% V1 f/ h. J" C, A+ C
  天信指客主气运应时而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
& u8 R) T* j/ g: n+ B8 f- d3 Y% }( y' j" V
  天数指六气的交司时刻。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
9 K, @! E$ o9 G: y( Y% T' G* V0 Z$ d. e$ T& b& C' G) P( \0 w5 Z
  天度指天体日月星辰的运行。其运行以六六为节。此概念涉及内经对天地之至数的描述。关于天地之至数。中国古代有天五地六天六地五两种不同的说法。周易系辞说。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乃天五地六说。黄帝内经天道观则是天六地五而不是天五地六。素问天元纪大论一再强调。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此至数之机。迫逪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它的天六地五说的理论根基。与易理无关。而是古代天文学中的干支概念的反映。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所谓六六之节。指天干始于甲。一个甲子周期六十日为一节。六个甲子周期为六节。计三百六十日为一年。而气数则是将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行转化为气的运行。根据气的阴阳消长来推算一年中大气的变化。也分为六步。2 v! s) f# P2 i+ k- i3 P
. K7 ^) F& s1 G5 m5 F/ O
  以上这些概念均指日月星辰所遵循之道。是天道理论中最普遍的内涵。但天度与气数相应观点的提出。则使得黄帝内经天道观不再是空泛地描述一个玄之又玄的道理。不再是泛泛地论述阴阳之道。而是将自己的理论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层面。即五运六气学说- P% o3 c/ [" b: N+ o% f/ Q9 h, e  R, y
# Q0 x/ D% B' [
  2.2.2指五运六气的理论
; Q- U6 z' v1 x7 ?. ~' \) X
4 x/ `$ W0 d  O0 g2 A; o  这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要点。也是黄帝内经天道观对中国古代天道观理论的重大贡献。因为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终极目标是生命之道。所以它没有停留在秦汉天道观的哲学思辨上。而是始终强调天道与生命之道的相合。强调天度气数的相合。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五运阴阳就是天道。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段话在阴阳应象大论中也出现过。但比它多出五运二字。旨在进一步申明天体五运的运动性质和时间形式。而阴阳与五行结合的一体化表达则使得整个系统变得生机勃勃。阴阳不再是五行之外的独立力量。其消息之功推动了五行相生相胜的具体运转。作为五行的原动力。它与五行一起同时发生作用。' b8 Z1 z6 S% G2 G, O
6 K0 r4 |7 h7 e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在素问六微旨大论开篇。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天之道可得闻乎。歧伯对曰。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天在此指天之六气。道在此指六气循环。即因六气循环之次序确定六步盛衰的时位。5 y4 t: C- w6 X  n( i
3 R& j  |7 I! M& P, w) _
  天道内涵中的阴阳理论则突出表现为六气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五运六气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核心。而六气学说则是五运六气学说的理论基础。六气是指将一年大气分为三阴三阳六气。其化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要素。天之六气与木火土金水五行五方之气的结合。则构成了黄帝内经用以解释宇宙与人体生命运动变化规律的天道的基础。
/ D% i/ r' d% ]: O3 z/ }/ h& c* O( t6 g8 n5 ^/ k' B' v7 i
  又灵枢经别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L* P$ ]8 c2 o" C9 o. v6 R
9 _5 _  {2 H( i" z' J
  这也是天之六气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素问认为六腑为天气所生。其气象天泻而不藏。五藏为地气所生。藏而不泻。张隐庵在注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时。指出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盖人之五藏应地之五行。食地之五味。人之六气复应天之六气。气亢害而无承制则为病矣。
" l5 k' q4 O  Q
4 {' d; r7 g: J$ Y- D  总之。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对中国古代天道内涵的贡献有以下两点$ Q0 w$ O+ [; X+ ~$ Y1 [

, U. }* S8 l& B' ~! b  一。是以六五相合的阴阳应象方法。为推演格局论述和推求自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特别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这是先秦诸家天道理论中所不曾提及的。
) }7 R8 ~8 }; E" L0 N. T9 ?' }: h% `, Q) W% \! j, M0 T  f4 j0 g: v
  二。是以三阴三阳六气理论。为五运六气学说的基础。如果说易以一阴一阳之为道。那么黄帝内经天道观则以三阴三阳之为道。黄帝内经天道观中的三阴三阳学说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对中国哲学范畴的重大发展。而且是阴阳学说当中一个质的改变。即从对阴阳的定性研究转而为对阴阳双方的具体的定位定量标定。而阴阳的由三到一。由一到三。又指明了疾病的传变方向。由此三阴三阳本身就具有定性定量定位定向四种含义。因此研究黄帝内经中的三阴三阳问题对重新认识中医理论框架有重要意义。在黄帝内经中。天道的阴阳表现就是三阴三阳。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而对此阴阳之气比例不调的区分。则形成对气的量化。而黄帝内经在以三阴三阳观点对一年中的大气进行推步过程中。对大气的阴阳和五行特性都作了特有的处理。并最终形成了五运六气学说
+ S+ t3 y& i- |6 Q' t  T0 W) A3 g! e
  2.2.3指天人合一之道  ]5 o! m: W7 `! `$ M  p& d& `

( F7 I  v+ t* e! w9 I+ i( `/ E  黄帝内经的天道观往往兼指地理。并包含有天人合一的意义。这与周易三才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天人合一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系统理论。是黄帝内经天道观之目的所在。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灵枢逆顺肥瘦。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具体见第四部分。 6 S5 w' x+ H, z; y; w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