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漢代論天! S/ L D+ m3 ]
, M% m# L) c! b漢代天論的最大特色是它不再是零碎的哲學論述或道德論。而是建立在漢代高度發達的自然科學基礎之上的宇宙系統論。這個宇宙系統的建立和形成主要與以下三者相關。
$ ^" H3 t6 L4 X- i9 e- d
2 I( k/ |, P# w$ c# C& o 一是淮南子。淮南子構造了一個完整的解釋宇宙的總間架。同時它囊括了漢代天文學地理學醫學氣象學等新見解。) }3 [2 z+ a+ Y$ ?4 O) _4 _; A
5 [. h0 M) [1 [" H+ W 二是史記。史記以其天學三志形成我國古代天文學術的基本骨架。其目的則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報任安書。" V! f3 D2 j) N _2 {0 p
: H* p9 } n9 ?. [
三是春秋繁露董仲舒建構的天人宇宙圖式。他把天時物候人體政制賞罰統統分門別類地列入一個異事而同形異質而同構的五行圖表中。組成一個相生相剋的宇宙人事的結構系統。並以之作為一統帝國行政的依據。總之漢代自然科學的進步和天人感應宇宙模式的建立。無論從思想上還是從理論建構上都深刻地影響了黃帝內經。並賦予了中國醫學不同於西方醫學的一個特色即它始終把人類的生命歷程與宇宙的生生歷程合而為一。為人體生命的生生之道尋找依據。8 J' L- f9 ?6 [5 Y7 P
1 H. h2 N$ ^' P2 ~- o: M7 ^
1.3.1淮南子論天4 s! X H5 L! m5 p1 v) |, C2 L) R0 x
h, A6 P$ Z- r
淮南子主要是從宇宙生成的角度論天。指出天是元氣氣化的產物。其在天文訓中說。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認為世上一切物類事象無不是陰陽氣化的結果。
" U4 [# i* L. h b" w m( }+ M, Z: {0 m/ h. X( k5 P5 a
其宇宙的總間架的模式是
& W+ y6 ?+ N; Y% t( O! `9 f0 g: w9 x+ R1 h3 c
虛廓 — 宇宙 — 元氣(分為二。陽天。陰地) — 四時 — 萬物( x% U: E+ C, D& z& h
- R% I$ }% U/ J+ |
另外。淮南子的天還是天人感應的天。天之與人有以相通也。故國危亡而天文變。世禍亂而虹霓見。淮南子泰族訓。總之淮南子的所有努力都是力圖對世界的形成運動發展變化作出符合當時科學水準的解釋。# u# R' }: v! x1 C1 s$ b3 I' A
) }" h& I o6 r* Y$ @' u
1.3.2史記論天, P% {; Q L( i( L" [2 n! _
- x' G! H0 f8 t/ W 在漢代。我國的天文科學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天人感應思潮的統治下。漢代人對各種天象氣象的觀察與探索更加系統而縝密。並形成了我國古代天學的基本骨架。其主要文獻有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漢書五行志等。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天學在古代主要不是作為一種自然科學學科。而是帶有極其濃重的政治色彩。在上古它曾是王權得以確立的基礎後來則長期成為王權的象徵。所以它關於天文天象的描述與現代天文學有很大不同。天學三志發端於史記。所謂天學三志是指古代官修史書中的志書往往與天學有關。6 R( r, u! ~8 D1 P
5 ?/ v! A. F$ Z( [3 u
其中包括。一。天文志。專載恆星觀測資料天象記錄天文儀器宇宙理論重要天文活動等。二。律曆志。專載曆法沿革音律理論及資料。三。五行志。專記各種祥瑞或災異即反常的天文現象。 r4 E& v2 p% E7 |" u# A Y4 [
9 I& n, P+ F0 G. `, z 史記八書中有。天官書。律書。曆書。漢書有天文志律。歷志和五行志。它們都試圖用當時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對天文曆法作出自然科學的解釋。7 \5 b T: n6 I, H
2 w5 @* \: U8 v3 H( ?; [7 `& n 史記關於天象的記載有如下幾個方面。北極。又稱北辰。北辰是天體的中心。是天體方位的中央。是主導天體運動的核心。星占學則將其視作帝王的統治。古人認為此處含元出氣。史記天官書注。
3 {/ N2 n" W6 M2 Y! \
A2 G8 _8 a" k1 V2 K% U, U 三垣。又稱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變出陰陽。主佐機務。
6 ^' S- E' o$ G" _5 v5 v% p
) O; P1 O3 m5 J+ P0 t% h. o" F 七耀。日月五星。張衡雲。日者。陽精之宗。月者。陰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史記天官書索隱。) M: Z1 r( }+ a7 I
* p! K V: U& S/ Z 二十八宿。天上眾星為日月之舍。是(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天所以成熟萬物也。史記律書。)的根本所在。二十八宿。四分之。每方七宿。自東向西依次形成了黃道東西南北四方四宮四象。
' ^ M( s. ?& }( M- R( P1 T- b
- B' f- w- m9 I5 r0 W 四象既成。加之北斗七星繞北極所作圓運動代表中央。由此五方之內各有七星。五方七星的有序運動就是五運行。簡稱五行。用史記的話說就是。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史記天官書。+ r: v/ _! E( S9 m2 G, F
8 x) h$ a( k/ w( {8 s
而律歷的作用則在於。建律運歷造日度。可據而度也。史記律書。是對天文天象日月運行規律的運算把握。
$ m \& u3 r) v# x6 X) c) \: ?0 {" c4 F/ {
史記以其天學三志形成我國古代天學的基本骨架。對中國古代天道觀的形成發展影響深遠。8 h( \; h1 N8 _4 ?. \+ f5 O! n
+ }5 \5 i5 I6 n 1.3.3春秋繁露論天: ~, [. o1 z! m3 V4 o! L7 e$ j
2 |- _8 [% K6 i! O! ]
漢代大儒董仲舒學說的基礎就是天。他以陰陽五行之天。與王道政治之人。互相一致而彼此影響。即天人感應作為理論軸心。並一切圍繞此核心而展開。他的釋天可以說最為豐富全面。共分為以下幾點。8 C4 K5 S5 x( u) j* B, I) u
0 O$ B7 \3 b, K2 Y
天為宇宙人間最高主宰$ P$ N! J& ?1 [+ U2 @1 V9 ^
! R# G# l5 ^* \& e; X 天為萬物之本。賢良對策三說。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無所殊。8 k/ P0 W0 _$ ?' U
& a8 e* r! C V1 ?
天為最高之神。春秋繁露郊語說。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備雖百神猶無益也。而且。道本於天。他說。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賢良對策三。但在其體系中。天又並未停留在單一的人格神的意義上。它更多是一種與其他許多因素相聯繫配合的結構體。" |8 F9 B- }# B7 `
! o V2 M* l5 h Q8 m4 G U 天又是自然的6 h( l0 w- a1 e8 \ w. n- A; G
( R& d8 P4 _0 f7 _" D( p+ {
天董仲舒指出。天有十端。' z3 w+ s: k. ]* _" R; u- [
S, @: _" z: ?" E 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陰為一端。陽為一端。火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水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凡十端而畢。天之數也。春秋繁露官制象天。7 g9 K1 s# ]+ W2 u% F
' g2 T% J Z, C0 d% I
其中。天地人又是最根本的因素。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春秋繁露立元神。
) [: A: y# Y$ X9 B, Y9 v. o7 f4 q9 v. b: {9 Q! o; E
十大因素相組合而為陰陽四時五行。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 S- W; `" g9 n% }$ m
/ x8 M3 n" d+ r } 人格的天依賴自然的天來呈現自己。董仲舒認為。人格的天依賴自然的天。即陰陽四時五行。來呈現自己。人對天的服從即是對陰陽四時五行之道的順應。天的意志力量和主宰作用在董仲舒那裏與客觀規律即陰陽四時五行相合一。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天人感應的陰陽五行學說成為官方哲學後。它籠罩統治漢代學術數百年。瀰漫在幾乎全部意識形態領域。對在漢代結集成書的黃帝內經更是影響深遠。這不是一個偶然的歷史事件。而是一種時代潮流。
; A8 z$ g6 a0 \" J Y1 y( a, {9 M3 E# J Y
這個把種種天上人間所接觸到觀察到經驗到並擴而充之到不能接觸觀察經驗到的物件。以及社會。政治。生活。個體生命的理想與現實。統統納入一個齊整的圖式中的作為。對董仲舒們而言是神秘的教義。對黃帝內經而言則是對經驗知識的科學的概括組織和整理。 $ b' t q0 t% [. s0 C6 W n5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