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當代社會誠信培育解析(1)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0-18 23:48| 發布者: 買櫝還珠| 查看: 1888| 評論: 0|來自: 青年參考

摘要: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是真善美的具體體現,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然而,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當代中國出現了普遍性的誠信貶值、信用缺失。如何 ...
[論文摘要]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是真善美的具體體現,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然而,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當代中國出現了普遍性的誠信貶值、信用缺失。如何進一步認識誠信的本質,培育社會誠信,已經成為當今中國加強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誠信的基本內涵 


    中華民族有着幾千年的燦爛文化,自古以來,就以禮儀之邦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以崇尚道德修養而著稱於世。在傳統的道德體系中,誠信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論語】記載,古代教育家孔子用四種教育內容教育學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有二教教人忠誠、講究信譽。【孟子】提出的『五倫』中,就有『君臣有義』和『朋友有信』。漢代的賈誼將信列為『德之六美』之一,並將信與仁義禮智並列。後來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道德體系,將『信』列為五常之一。 
    誠與信在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中最早是以兩個詞出現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以信解誠:『誠者,信也。』誠的本意是真實無妄,信的本意為人言,其含義也是誠實無欺。最早出現『誠』的古代典籍是【尚書】,『鬼神無常享,享於克誠。』(【尚書・大甲下】)此處誠以虔誠解。【周易】『修辭立其誠』中的誠,即是忠實不欺,言行一致之意,與今天我們所說的誠意思很接近。中國古代經典【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把『誠』當作本體看.『誠之』固然是人之道,但它與『物』相聯:『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誠,是對事物由始至終變化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誠立,則所言者莫非實理。既言與理應,斯為誠諦之言,言之必可行也。』誠,並非僅僅是自我道德情操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要以『誠』(循規律)求『物』(事業成功)。修煉自己成為德性高尚的人,要靠追求『仁』(道德)去實現;追求事業(物)成功,要靠認識事物本質、把握事物規律(求知、篤行)去實現。『行與理應,斯為篤實之行。』僅靠內心的善良意志是不能做到『誠』的,重要的是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才是真正的『誠』。對規律的探索要有恆心,要堅定不移:『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主張的『誠之』是一種修煉涵養功夫:『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信是中國古代的重要道德規範。先秦的儒、法、道、墨、兵諸家,都推崇信。孟子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是說自身確有善德才能稱之信。『信』是儒家的重要道德規範。法家對道德功用持否定態度,『但對信的功用卻十分看重。』韓非認為,第一,人們之間交往要講信,忠信是禮的根本。忠信多多益善。第二,君主治國必須取信於民,『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其次如老子、莊子、墨子及孫子兵法、孫殯兵法等著述中都論述過信,且都把信作為重要的道德規範,十分肯定信在治人、治兵、治國、治世中的功效,而且對信的含義作了大體一致的解釋,即:『守信義,講信用以及由此而建立起來的信譽、信賴、信心和信任,其含義與「誠」也大致相通。』 
    在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誠實和守信作為基本的倫理規範,有着極其豐富的內涵,兩者相輔相成,相得宜彰。誠實是指道德主體的精神、信念,是主體的一種內在品質,通常表現為主體對客體的真心、真誠、誠懇等情感體驗;守信是指道德主體的守諾、踐約、履行,是主體的一種外在品行,通常表現為主體對客體講信義、守信用、兌承諾等行為傾向。守信是誠實的外在表現和客觀基礎,守信培育誠實;誠實是守信的內在積澱和實踐結果,誠實必定守信,即所謂『內誠於心,外信於人』。正如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頤所言:『誠則信矣,信則誠矣』。人的誠實品質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守信的道德實踐中逐步培養和鍛煉出來的。 


    二、當代社會誠信培育的必要性 


    隨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更加成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它的正常運轉要得到精神文化的支持,需要通過誠信道德來維繫。因此,培育以誠信為主的道德體系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也是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 
    首先,誠信培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市場經濟的本質內涵是以誠信為主的信用型經濟。然而,自我國逐漸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以來,隨着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社會中誠信道德處於嚴重的缺失狀態。誠信貶值、信用缺失,滲透到了我們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危害。如一些地方或某些政府朝令夕改、欺上瞞下,大搞『浮誇風』,謊報政績,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威信,損害了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在經濟活動中,假貨、假帳、假幣、假發票、假冒商標等大行其道,走私、騙匯、偷稅、漏稅等違法犯罪行為屢見不鮮,拖欠賴帳、三角債、多角債、隨意違約等等違信之事層出不窮;在學術領域,假論文、假文憑、假科技成果風行一時;在日常生活中,猜忌、欺騙、爾虞我詐、背信棄義常常夾雜於人際交往中。在當前,以上誠信貶值、信用缺失的種種現象還有繼續惡化的趨勢。誠信缺失的普遍性,嚴重妨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健康的發展。缺乏誠信,市場經濟無法走向完善化、規範化。當前,重塑以誠信為基礎的倫理道德觀並把其作為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市場發展的需要,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培育以誠信為基礎的市場倫理道德,是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其次,誠信培育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發展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優秀文明成果,繼承、弘揚與發展這些文明成果,是中華炎黃的歷史責任。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先哲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在孔子看來,假如一個人沒有誠信,就不能與他人進行正常交往,就在社會中失去其立足之地。古代『曾子殺豬教子』就是信守承諾的很好例子。曾子教子,寧願殺豬,也要信守如初。悠悠兩千多年的歲月,歷史的塵埃並沒有淹沒其誠實守信的光輝。中國歷代都特別注意誠實守信。今天,人類發展的社會環境,人們的觀念、意識等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必須置其於客觀的現實條件。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隨着生產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個體的行為,對他人、社會和生存環境,都有愈來愈多的影響。然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道德建設的步伐明顯滯後,特別是誠信道德的『缺失』最為嚴重。加強道德建設,培育社會誠信,已成為我國現階段整個社會的共識。
來源:青年參考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