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儒釋道的境界 透過楚王失弓故事看各家思想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0-18 17:19| 發佈者: 濟世| 查看: 2845| 評論: 0|來自: 中國網文化中國

摘要: 一、『楚王失弓』故事開拓的境界: 『楚王失弓』故事體現了境界構成的時空屬性,今流傳有三個版本,可謂相得益彰,現一一予以分解之。 1、【孔子家語 &# 8226;好生】曰:『楚王出遊,亡弓,左右請求之。王曰 ...

一、『楚王失弓』故事開拓的境界:

『楚王失弓』故事體現了境界構成的時空屬性,今流傳有三個版本,可謂相得益彰,現一一予以分解之。

1、【孔子家語•好生】曰:『楚王出遊,亡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聞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儒家所展現的境界是:

楚王打獵時丟失了一張弓,手下們想去尋找,他阻止道:『失弓的是楚國人,得弓的也是楚國人,何必去尋找弓呢?』這事從楚王角度體現了人、財、物與國土的一體觀,在國人的眼裏,顯示楚王的寬廣胸襟。而孔子則不以為然,認為楚王的心胸尚不夠寬廣,他說:『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計較是不是楚國人得弓呢?』在孔子的心目中,每個人與天下的任何人一樣,都是平等者。

2、【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曰:『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道家所展現的境界是:

楚王去打獵,把一張心愛的弓弄丟了。其左右之人十分着急,要去尋找。楚王卻坦然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何必再去找呢?』。孔子聽說這件事後,很不以為然地說:『何必要一「楚」字,「人失之,人得之,又何索焉,」豈不更好?』。而老子聽到這件事後,更進一步說道:『何必再要一「人」字,「失之,得之,又何索焉」,故老子為至公矣。』。

孔子體現天下人人平等思想,老子體現天下人與萬物平等思想。

上文後面由此總結:『故老聃則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是專門讚嘆老子博大胸懷與三皇五帝齊德也。

3、明末高僧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云:『楚王失弓,左右欲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仲尼曰:「惜乎其不廣也。胡不曰:人遺弓,人得之,何必楚也。」大矣哉!楚王固滄海之胸襟,而仲尼實乾坤之度量也。雖然,仲尼姑就楚王言之,而未盡其所欲言也。何也?尚不能忘情於弓也。進之則王失弓,王猶故也,無失也;假令王復得弓,王猶故也,無得也。雖然,猶未也,尚不能忘情於我也。又進之,求其所謂我者不可得,安求其所謂弓也、人也、楚也。』,佛家所展現的境界是:

蓮池大師對楚王的『滄海之胸襟』和孔子的『乾坤之度量』都很嘉許,但他意猶未盡。雖然孔子的境界高於楚王,卻還『不能忘情於弓』。楚王失弓或得弓,他本身猶如故往,無所謂失得。這還不夠,因為還『不能忘情於我』,連求所謂『我』都不可得,又如何求『弓、人、楚』呢?

這番理論是佛家四大皆空境界的寫照,但因孔子去『楚』言『人』,便得『乾坤之度量』桂冠,則是一種小『乾坤』觀。

蓮池大師在此處未提及老子的言辭及境界,看來其佛的境界最多是與道並駕齊驅而已。

二、境界何為?

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相對於認識世界所處的水準與廣度。

它是天地萬物本性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升華。

境無苦樂,以意為先,自心所起;界有闊狹,達者為先,投者意和。

人之本來,真淨明虛,靈徹通眇,無異同,無分別,悟之則菩提岸,迷之則生死海。

小兒未識父母謂之『朴』,能識父母謂之『痴』。痴者,心病也,由是而生分別是謂『識』;領納在心是謂『受』。思念在情是謂『想』,貪著是謂『行』,汗噓體動是謂『色』。見識一長是病,知此病者幾人?如若降伏識神,莫如變識為智,何哉?識常逐境而忘返,智能了境而不着。逐境不了,何智非知?了境不着,何識非智?眇要而言,止此一心,放去是識,收伏是智,但有分別,即墮情識,稍有攀緣,執迷境界。

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動念而生一切境也;念不自生,境無自了;窮究念巢,欲神不死也。人戀境,境弄人,人失其正而發狂;情逐物,物引情;神離乎舍而成痴。念因境起,借心觀境,見物生心;如此,雖居莽林孤島都是塵勞。

同一岳陽樓,先天下之憂者憂!窮千裏目者,更上層樓!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非道德深厚者,難達此境界。

故,俗理去失存得,儒理去非存是,禪理是非不着,道理是非兩清。

(作者:古越中興  原題:【境界之度】 本文由國學復興文化論壇供稿 刊載本文只為傳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認同其觀點)


來源:中國網文化中國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