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心區泉嘶井巷原有古井,相傳晚間井中發出嘶鳴之聲。王潔 攝 記者 王潔 實習生 田佳瑋 伴水而生,因水而靈,長沙這座古城與水井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天心區泉嘶井巷原有古井,相傳晚間井中發出嘶鳴之聲,故名泉嘶井。有副街名趣對,將『泉嘶』嵌入聯中:東西紅木四牌樓,樓中走馬;彭左陳洪伍家井,井內泉嘶。 近日,在長沙的老街巷,記者試圖去找尋泉嘶井,只是泉嘶井巷的老居民都搖着頭告訴記者,由於時代久遠,古井早已消失不見。 【過去】因地勢落差井水充沛 泉嘶井巷南起西文廟坪,北止上黎家坡。據相關書籍記載,泉嘶井巷存有古代大石磨,磨石上刻槽。從古潭街行至上黎家坡,再轉到泉嘶井巷。街道兩旁林立着充滿古樸氣息的房屋,青色的磚瓦讓人產生懷舊之感。詢問一處民居門口處正在專心看報紙的老人,他搖搖頭說,由於時代久遠,古井早已消失不見。 『泉嘶井有四口井眼,那時候井很深,水也清。井周圍用麻石砌成,還有石階,井面比地面足足高出了1米多,附近幾百戶人家都到井邊取水,所以街面總是濕漉漉的。』坐在泉嘶井巷2號的『長春影樓』,記者聽着居民張國平的介紹,尋找泉嘶井當年的記憶。 74歲的王文治老人家住泉嘶井巷,從小喝着井水長大。提起古井,老人有說不完的話:『我就出生在這裡,小時候經常會到井邊打水。』老人告訴記者,當年,這附近有很多古井,泉嘶井附近為上黎家坡,因地勢原因產生落差,故泉嘶井井水非常充沛。 【現在】城市現代化浪潮中古井已消失 55歲的張國平1984年嫁到長沙,居住在泉嘶井巷。『我剛到這裡的時候,井水還是可以飲用的,喝上去很甜。井水分為生活用水和飲用水,附近居民都會到這裡打水,用起來很方便。』 『那個年代,長沙曾發過幾次大水,因此井水水質受到污染,此後附近居民就很少再飲用井水,只作為洗滌用水。』在泉嘶井巷住了近30年的老居民張國平告訴記者,上個世紀80年代,由於自來水供應充足,井水主要供作生活之用。『直到90年代,隨着周圍建築用地的擴張,古井漸漸地被建築物覆蓋,直至消失。』 來源:長沙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