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記者鄭志方 實習生梅麗華 陳春瑤 圖/本報記者劉蔚丹
『國學,簡單地說,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通稱。國學的內容包羅致廣,但我們還是可以作一點分梳……』昨日下午,本報與湖北省孔子學術研究會聯合推出的『喜迎十八大,荊楚名家行』第二站,來到武漢二十五中,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教授用通俗、輕鬆、幽默的語言,作了一場關於『國學與人格成長』的精彩講座,贏得在坐師生的陣陣掌聲。 常識錯誤讓人啼笑皆非 在郭齊勇開講之前,湖北省孔子學術研究會還特意向武漢二十五中捐贈了價值千元的【國學誦讀經典】。 在隨後的講座中,郭齊勇表示,國學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第一是常識層面,即國學的ABC。如稱謂、謙詞等,現在很多年輕人鬧了不少笑話,把『令尊』『足下』『家父』『內人』等用顛倒了。『有一次一名碩士給他的導師送賀卡,結果賀卡上竟然寫着「祝先師節日快樂!」讓人啼笑皆非。』第二個是學術與技藝的層面,包括地方文化、民間技藝、學術傳統之傳承。三是道德價值與人生意義的層面,國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懂得人生價值,培養人格操守,如何安身立命。四是民族精神,是國魂與族魂的層面。 考慮到昨日的聽眾有很大一部分是初中生,郭齊勇還專門安排了讓學生誦讀經典的環節,他一邊引經據典,一邊也儘量講得通俗易懂,為了這次講座,郭齊勇花了兩天時間,準備了8000多字的講稿。 希望國學多進中學課堂 郭齊勇說,中西方的禮儀其實是相通的,中國古代有『將入門,問孰存』的禮儀,就是說當人們進門的時候要注意門內外有沒有其他的人,如果門外有人要過來,就應該替他支着門,讓他進來。但是現在很多中國人都不注重禮儀。『有一次我隨團去國外參觀,當經過一道門時,前面有一位非洲朋友先進,他打開門後,就替後面的人支着門,沒想到,後面十餘名中國朋友依次而入,沒有一個人替換這個支着那道門的人,這個非洲朋友當時就驚得目瞪口呆,這樣的例子十分常見,也值得我們反思。』『我常常去機場,很多時候在機場大聲喧譁的,往往都是中國大陸人,而同為中國人,台灣同胞的素質相對高很多。』對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差異的問題,郭齊勇說:『這還要歸功於台灣一直將【四書】作為國民教材。』他認為,在這一點上,中國大陸做得遠遠不夠。所以,他鼓勵中學生多讀經典,同時也希望能有多一點的國學經典進入中學語文課堂。 國學教育開始嘗試普及 『我們學校正在做着這樣的嘗試和努力,這也是郭教授選擇走進武漢二十五中的原因。』昨日,武漢市二十五中校長鄒倫海邊聽講座,邊向記者介紹,他說二十五中從2000年開始,就已着手嘗試國學教育,現在學校堅持七年級學生要學【經典誦讀】,八年級要學【名著品讀】,九年級則要學習【時文閱讀】,『我們還經常請一些國學專家、大師來學校為孩子們講課,實踐證明我們的做法是正確的,而且還將長期堅持!』 記者了解到,昨日來到二十五中參加文化沙龍活動的,除了該校的師生外,還有數十名金報讀者,他們專程從三鎮趕來,一睹大師的風采。網名『菩提山人』的讀者聽完講座後,在金報文化沙龍QQ群中留言:下午去聽了公益課,郭齊勇院長講得很有道理,我們的孩子如果連自理能力都沒有,何談回饋社會,報效國家,這值得我們反思。 來源:楚天金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