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恭綽(1881-1968)任北洋政府交通部總長之前,曾赴歐洲考察實業。即將歸國赴任的1920年某日,在倫敦一間小古董鋪里閒逛的他,意外發現了一冊【永樂大典】的零本。他隨手翻閱,這可不是一冊普通的古籍,姑且不說【永樂大典】本身的價值與難得,這冊零本竟還是專門的『戲字本』,其中輯錄的戲文均是聞所未聞的古本。博聞廣見,本身也是收藏家的葉氏,憑藉多年的閱歷,感到事關重大。他迅即購買了這一冊古籍,不久就將它帶回了北平。
■葉氏發現,北平圖書館裡留存的這一卷【永樂大典】是專門派人抄錄的副本 回到北平之後,葉氏到北平圖書館對這本標明爲【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一】的古籍進行了查證。結果驚奇地發現,北平圖書館裡也沒有收藏這一卷【永樂大典】,圖書館曾專門派人抄錄了一份副本留存。他爲之感慨道:『此僅存之本,誠考吾國戲劇者之瑰寶也。』 十年後,1930年春,繼魯迅之後在北大講授中國小說史的馬隅卿(1893-1935),聽聞了關於這本古籍的神奇傳聞,立刻趕往北平圖書館一窺究竟。馬氏此行,並非普通藏書家搜奇探寶式的一飽眼福而已,他是代表『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來尋訪可資校印流通、學術研究的珍罕古籍。就在一年前,1929年,他與友人發起『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剛影印了日本內閣文庫所藏的【清平山堂話本】。經過一番考察,馬氏認爲此書的發現意義重大,迅即表示,將以北平圖書館的抄本爲底本,校印出一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來。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再造本,成爲中國衍生出來的第一部可資學者們方便利用的優良底本 1931年5月,由沈尹默封面題箋,錢玄同扉頁題箋;鈐有『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版權章的,一冊大十六開精白紙線裝鉛印的【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翩然面世。 這本書的印製之精良,是遠遠超過此前的【清平山堂話本】影印本的。即使是用於刊印的鉛字字模,也選用了由印書、藏書名家董康主持的百宋印書局專用字模。這套字模是以董康收藏的宋版【龍龕手鏡】中的字體摹刻翻制,其製作之精可想而知。這套字模分『北宋聚珍版』與『南宋聚珍版』兩種,而【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印製,恰如其分地選用了『南宋聚珍版』字模,無論是字體本身的清秀疏朗、精緻悅目,還是字體風格正好符合書中所輯南宋戲文的風範,這樣的印製水準多少還是有點再造『善本』的意味了。此外,無論從紙張、開本以及名士題箋的鄭重其事來看,這都是繼葉氏在英國發現原本之後,在中國衍生出來的第一部可資學者們方便利用的優良底本。 ■後人猜測,未能影印原本是爲控制成本、便於校正,對普通學者更具使用價值 據說,葉恭綽從英國帶回【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一】之後,因其珍貴難得,不久便將其存入天津某銀行保險柜中秘藏。 有一種猜測認爲,之所以未能影印原本,是馬隅卿等人可能根本未能聯絡到葉氏本人,或者直接被葉氏拒之門外。但這種猜測也隨著【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印行不攻自破,因爲在書後的跋文中,葉氏明確提到了他『亟願此書流通』,『影印姑待他日』。 那麼,馬氏等人未能影印原本,而代以鉛字排印的校印本,則只可能是一方面限於資金有限,且原本篇幅較大,全部用珂羅版影印實施困難;另一方面採用鉛字排印的方式,成本相對較低,也便於校正,對普通學者而言更具使用價值。在這種情勢下,儘可能使用好的紙張、採用大的開本、選用優美的字體,還是可以讓後世讀者頗感讚賞的。就這樣,一部曠世孤本結束了在海外的多年漂泊,在眾人的合力推動與精心籌劃之下,終於在其發現之後十年,以鉛字排印的方式,飛入普通學者與讀者的視野之中。 ■對此書價值的再發現與重新定位,使得一批『南戲』學術新人在隨後的半個多世紀屢發新論、屢開新風 此書印製後不久,迅即引來眾多學者購藏與研究。傅惜華(1907-1970)就曾購進過一批,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他還不忘四處贈送師友。凡經他贈送的,均在正文頁首下角,鄭重鈐上『傅惜華持贈』的專用印章。其中一冊贈予詞學大家唐圭璋(1901-1990),唐氏讀後大加讚嘆,在書間題跋曰:『昔瞿安師曾雲,劇曲之興,由來已久。而詞變爲曲,其間遷嬗之跡,皆在有宋一代。今惜華持贈此冊,謂皆宋元間劇文,頗難得一見也。燈下展讀,始悟瞿安師之語。觀劇文三本,見宋詞筆法、元人精神,或又可爲吳歌先聲,誠寶貴之資料,曲詞之奇葩矣。』 傅惜華與唐圭璋的重視與讚嘆,從一個側面反映著【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即將開啟的學術時代之來臨。這樣一本『奇書』,如此精良的印製,如此受到學者們的青睞與重視,也必然亟須學者們對其價值的再發現與重新定位。誠如葉氏在此書跋文中所說,『至此書內容一可考傳奇樂府嬗變之跡,二可考其時習用語言。是在專家探索引申,無待贅述。』又如以『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的名義所作的附識中所稱,『它的內容,在戲曲史上的地位,是不亞於董解元【西廂】和無名氏【劉知遠】的。現在已經有人作精密的研究,不久就可以見到論文。這裡不提了。』 葉氏提到的『嬗變之跡』與『習用語言』之探索,印行會所稱的『有人作精密的研究』等等,雖語焉不詳,但似乎已經提前預告,這本書的面世,將在學術界引發新的思潮與新的研究方向。的確,之後不久,一場『南戲大發現』的學術新潮就洶湧而來,一批因『南戲』而湧現出來的學術新人,在隨後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屢發新論、屢開新風。 ■抗戰勝利,葉氏曾秘藏於天津某銀行保險柜中的孤本不知下落,時隔數十年孤本卻驚現台灣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1月21日至22日,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台灣嘉義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汪天成發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再發現】論文,報告了一個驚人的發現:【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即【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明代嘉靖隆慶年間內府重寫本)現藏於台灣『中央圖書館』。 這冊葉恭綽曾秘藏於天津某銀行保險柜中的孤本,因抗戰爆發、時局混亂而不知下落。抗戰勝利後,這冊孤本再也沒有露面,因此學界普遍認爲已經佚失。時隔數十年後,這冊孤本卻神奇般再次發現於台灣。這發現之後的再發現,於海峽兩岸的『南戲』研究者們而言,無疑是天降奇緣,其中的驚喜與振奮,無不讓人心潮澎湃、感動莫名。 ■文並圖/肖伊緋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