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實記錄史事,撰寫史志,是為正確地總結國家和民族社會發展中的經驗教訓,從中得到借鑑,更好地做人,更好地辦事,更好地治理國家。因為,只有很好地了解過去,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從這個意義忠實記錄史事,撰寫史志,是為正確地總結國家和民族社會發展上說,歷史是一條根,是一面鏡,是一隻船。唐太宗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斯為至言。所以,在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着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將學習歷史作為必修課程的一部分,從小就明是非,辨忠奸,以歷史英雄以自勵,立報國之志;黎民百姓讀史冊,知史事,便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理,必要時就能為國家而犧牲自己的利益,直至生命;做官者知史事,不僅能夠增強治國安邦的責任感,常常想到『青史留名』、『萬古流芳』,或者『遺臭萬年』的問題,對於促進廉潔奉公亦有一定的作用;學者研究史事,聯繫社會實際,可獻治國良策,可寫警世文章……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路程,就是這麼走過來的。這就是在歷史、唯物、辨證、求實的中國古典哲學思想指導和影響下所形成的史志文化,及其歷史作用。 史志文化對民族歷史的進步,存在着一種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它既能創造物質財富,又能塑造民族精神。中華文化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雖歷遭劫難,然而卻不像西方文明古國那樣出現文化中斷。中華民族具有勤勞、勇敢的精神,雖亦有落後而被外國列強欺辱之時,但卻始終知道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的根之所在,因而越是在艱難困苦之中,就越是能夠團結奮鬥、自強不息,一定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甘於沉淪!凡此種種,都同中國重視述史,重視學習歷史的史志文化有着重要的聯繫。 注釋 ①【乙】3350,【合】281。 ②【人】3016。 ③【前】78226;38226;2,【合】422。 ④【摭續】91。 ⑤【新唐書8226;朱敬則傳】。 ⑥【左傳8226;魯襄公二五年】。 ⑦【新書8226;傳職】。 (作者:曲辰 原題:【『勝王敗寇』是顛覆史志文化的歪理邪說】,有刪節 本文由國學復興文化論壇供稿 刊載本文只為傳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認同其觀點) 來源:中國網文化中國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