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從墨家『名』論看其語言哲學思想(1)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9-28 19:23| 發布者: 開元之治| 查看: 1780| 評論: 0|來自: 國學文化

摘要: 在一定的意義上說,語言哲學思想自有語言時起就存在。中國古代的語言哲學思想在【易】、【詩】等古籍中已經有了一些萌芽的形態。但直到諸子時代,在『奇辭起,名實亂』、『諸侯異政,百家異說』的時代背景下,語言才 ...
在一定的意義上說,語言哲學思想自有語言時起就存在。中國古代的語言哲學思想在【易】、【詩】等古籍中已經有了一些萌芽的形態。但直到諸子時代,在『奇辭起,名實亂』、『諸侯異政,百家異說』的時代背景下,語言才第一次真正成為一個哲學問題,被哲學家們自覺地納入到自己的思考範圍。先秦諸子對語言問題的哲學思考主要是圍繞『名』與『實』問題展開的。其中,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學派出於自身的理論需要,對『名』有過特別的關注,並進行了詳盡的探討。 
  『名』這一語詞初見於甲骨文,作為普通名詞,其含義就是『事物的名稱』。『名實之辨』從孔子與老子開始,孔子要求『正名』,走的是循名責實之路。老子主要揭示了『名』的局限性一面,認為名為實之華,最終要離名而返實。而墨家則強調『取實予名』,以實來規定名,十分重視『名與實』的耦合關係,因而走的是一條經驗主義的語言哲學路線,總體上堅持的是語言可以反映實在的語言哲學觀。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僅對墨家的『名論』作一簡單的梳理,以此揭示墨家語言哲學思想的一個側面。 
  (一)『名』的界定 
  【墨子・經說上】指出:『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名實耦,合也。』這段話以『名實對舉』的方式極其精煉地揭示了『名』的本質:『名』,就是用來標識『實』的符號。相應的,『實』就是『名』所標識的對象,而『謂』則是連接『名』與『實』的橋梁。墨家還認為『實』與『名』在邏輯上具有先後關係,因此【墨子・經說上】強調:『有之實也,而後謂之;無之實也,則無(勿)謂也。』『名』作為一種符號,總是滯後於『實』並且依附於『實』的;有了『實』,才能以『名』稱謂之。『實』先於『名』而存在,並制約着人們對『名』的使用。這是一種非常質樸的名實觀。 
  【墨子・經說上】又說:『民若畫優也。』(意即『名,就像紙上畫的老虎一樣。』)通過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畫了『名』的符號性特徵。『虎』是『實』,是確定性的存在;『紙上之虎』是一種符號,是對真實之『虎』的反映和摹寫形式。有了『虎』這個『實』,人們才能加以摹寫並以『紙上之虎』的形式將其標識出來,也即『有之實也,而後謂之』。同時,『虎』總是先於『紙上之虎』而存在並且是『紙上之虎』之所以能稱為『虎』的標準。作為一種符號,『紙上之虎』只有與實際之『虎』一致,它才具有標識作用,也即所謂『名實耦,合也』之後,名才有自己的價值。由此可知,墨家在『名實』問題上堅持的是一條『取實予名』的思想路徑。 
  不過,從墨家對『名』的界定也可以看出,他們已經認識到了『名』作為一種符號所具有的相對獨立性(畫虎),因為『畫虎』也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只是從名與其所要反映的對象的比較來看,名具有第二性。一旦『名』通過與『實』的對應而獲得某種確定性,則『名』所代表的符號世界便能與『實』的世界建立起相對確定的對應關係,這樣,人們便可以通過對『名』的劃分來反映和認識『實』的世界。墨家正是沿着這一思路,在先『實』後『名』及『名實耦』的基礎上對『名』進行了細緻的邏輯分類。 
  (二)『名』的分類與『名』的變化 
  在【墨子】文本中,墨家從三個角度對『名』的分類進行了總結。如從邏輯的角度,將名分成達名、類名和私名三種;從具體與抽象角度,將名分成形貌之名與非形貌之名;從時間變化角度,將名分成『居運之名』等等。這些劃分一方面反映了『實』的世界本身所具有的複雜性,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墨家邏輯思維的立體性與縝密性,以及在形式邏輯里所有的辯證邏輯思維傾向,展示了墨家名學思想的深刻性。 
  所謂『達、類、私』三種名,【墨子・經說上】的解釋是:『名,物,達也,有實必待文(之)名也命之。馬,類也,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於是實也。』用現代的話說,『達名』是指最普遍的名稱,可以泛指一切確定的對象性存在。『物』就是『達名』,可以籠統地指稱各式各樣的事物;『類名』是指一類事物所共有的名稱,如牛、馬、四足獸等等;『私名』是專指某一確定性個體之名,是『止於是實』之名。『達名』、『類名』和『私名』的劃分,事實上反映了墨家對『實』的世界的一種理解,並重在強調他們所看到的『實』的世界的結構性特徵,即抽象掉屬性、關係和時間之後的實在世界所顯現出來的層次性。 
  何謂『形貌之名與非形貌之名』呢?【墨子・大取】篇指出:『以形貌命者,必智(知)是之某也,焉智某也;不可以形貌命者,唯不智是之某也,智某可也。』『諸以形貌命者,若山丘室廟者是也。』『命』即『命名』,『以形貌命者』,如『山』、『丘』、『室』、『廟』,即可以通過對形狀和外貌的描述來加以命名,使人直觀地了解,類似於傳統邏輯所說的具體概念;『不可以形貌命者』,如『愛』、『義』、『利』等等,雖不可以通過對形狀和外貌的描述來加以命名,但仍是確定的『實』,可通過其他方式使人理解,類似於傳統邏輯所說的抽象概念。由此可見,墨家已經區分了具象概念和抽象概念,從而深化了人們對『實』的理解。 
  何謂『居運之名』呢?【墨子・大取】篇說:『諸以居運命者,苟人(入)於其中者皆是也,去之因非也。諸以居運命者,若鄉里齊荊者皆是。』『居』,留也;『運』,移也。居住在甲鄉即是甲鄉人,但如果舉家搬遷到了乙鄉,則成了乙鄉人,不能再稱之為甲鄉人。同樣的,某鄉原屬齊國,可稱為『齊國之鄉』,後來該鄉改屬楚國(荊),則應改稱為『楚國之鄉』了。由此可以看出,墨家已經認識到:由於時間等其他因素的介入和對象關係的改變,同一對象(如某鄉)可以被賦予多名(如『齊國之鄉』和『楚國之鄉』)。從名實關係上看,『居運之名』所標識的『實』是一個處於時間與空間變動關係中的具體對象,在形式邏輯中飽含了辯證邏輯的思想傾向。 
  由上分析可知,墨家能區分靜態的『結構』和『屬性』之名和動態的『關係』之名,顯示了墨家名學思想的深邃性。由於『名』這一符號系統自身具有相當的複雜性,對『名』的判斷和分辨也就變得非常複雜了。為此,墨家進一步地思考了如何正確地使用『名』的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張。
來源:國學文化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