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學思想是儒學乃至中華民族文化倫理道德的主要內容。誠然,它作爲封建統治者推行『王道』的工具,本質上是欺壓人民、奴役人民的。但去其糟粕,吸取精華發掘其合理成分,注入社會主義道德內容,就有很大現實意義。作爲儒家倫理道德學說總綱的『仁』,幾千年來是中國傳統美德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總的指導原則。在今天,它同樣對大學生良好人際關係的養成具有積極影響。
『仁』學認爲『仁』是一個大概念,一切美好的品德都包含在『仁』中。它是最高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規範,也是其它一切道德規範的根本。『仁』的內涵概括起來有兩點:一是『仁人』,即『仁義之人』,有寬厚之德、仁愛之心:二是『愛人』,即『重人之義』、『泛愛』、『博施』具有普遍的人類之愛。歸根起來就是『仁者愛人』。當代大學生如認真領悟這些內容,吸取其中的積極因素並運用到學習生活當中,必將有助於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1、『恭』即『恭則不悔』,即爲人謙恭就沒人輕視,虛心禮讓,不自滿,不盛氣凌人。一個謙虛的人能博採眾長,用以充實自己,能自覺地改過從善。提高道德水平,並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做到表里如一,不但態度上謙恭,而且在心裡樹立謙恭的觀念。其次,虛心向他人學習。再次,有自知之明,不斷認識、糾正缺點。最後,不因爲取得成績而看不起別人。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和同學相處中,有些學生過分強調以自我爲中心,只渴望別人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忽略了自己應該首先尊重別人,理解別人。也有少數大學生強調個人奮鬥,以爲『井水不犯河水』就可以了。以自我爲中心的個體,不僅學習上很少互相交流,思想和情感上彼此也不交流、互不關心。甚至在個人信仰、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彼此都儘量保守秘密。結果造成了同學之間的淡漠關係,影響了人際關係的發展。 2、『寬』即『寬則得眾』,即氣量宏大,擁有寬闊胸懷,待人處世寬容厚道、不刻薄,能容人。能與各種個性的人融洽相處。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具有寬闊胸懷的人可以兼容萬事萬物,贏得眾人之心。增進人際關係的和諧。 大學生個體之間有時處於拒斥狀態,同學之間彼此存有怨恨,經常爲小事而爭吵或攻擊,致使情緒對立、關係緊張、心情沮喪或壓抑煩躁。輕者心中懷有不滿和牴觸情緒,重者會採取某些極端的行爲,高校里甚至出現過殺人碎屍案和縱火案等。培養寬厚待人的作風,不以惡意猜測人,崇人之德,揚人之善,師人之長,勿求全責備,大度容人,尤其能容納那些持有不同意見的人,做到這些,首要的要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3、『信』即『信則人任』。即誠信的人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誠的主要內容是真實不欺,既不自欺,亦不欺人。對自己,真心實意爲善去惡,從事道德修養:對他人,開誠布公,無所隱瞞。誠是一切道德行爲的基礎和從事道德修養的前提,也是一個人爲學和立業的根本。無誠則無德,無誠則事難成。只有作到誠,才能感動他人,取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增進彼此問的團結和友愛。 信用是忠誠的外在表現,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取信於人是非常重要的。由於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他們的信用一般不像社會政治與經濟交往中那樣受到法律的約束,而主要是依靠道德力量來約束。因此,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只有真誠待人,才有可能談得上與別人建立和保持友好的人際關係。社會經驗證明,爲人與交友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誠實。誠實才能使人放心,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否則,就會產生『信譽危機』失去眾人的支持和幫助,影響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4、『敏』即『敏則有功』。仁學是入世的學說,注重進取拼搏的文化模式。『敏』著眼於對知識的追求上、爲人類的貢獻上、認識的深刻性、反應能力、綜合分析能力、預測能力、辦事能力等。 當代社會,物慾化傾向成爲一種普遍的國民心態,物質層面的追求成了不少人的言行動因,受此影響,不少大學生名利心較重,缺少應有的精神追求。急功近利成了不少學生的學習生活指南,比如在選擇專業和職業時,只以能否掙大錢、嚮往大城市等單方面考慮問題,而較少考慮能否發揮自己特長,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會讓名利束縛住聰慧敏捷的頭腦,患得患失,難成大事。 來源:中國儒學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