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隱士的情懷 在我們的民族歷史上,還有很多看上去像隱士一樣的人,比如東晉的陶淵明。他隱居在廬山腳下,寫了一首【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魏晉南北朝是個亂世,出現了很多假隱士。比如,當時有一個皇上覺得朝廷的風氣不好,他就找來幾個知識分子,給了他們一筆錢,一點糧食,讓他們到山裡面隱上一、兩年,然後等到有一天,皇帝發詔書廣求天下賢士,這些人就應召而出。而陶淵明和他們不同,他是真的隱士。看他的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實際上,陶淵明是天天能聽到車馬的聲音,但心不在人境,所以不管離街道住得有多近,都感覺不到喧鬧之聲。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希望在人世間以外建立自己理想內心世界的知識分子。 我感覺,自從陶淵明以後,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了真正的隱士。他說『心遠地自偏』,就是只要內心遠離了塵囂,塵囂離你再近,也就不稱之爲塵囂了,這種人活得很簡單。『採菊東籬下』,我們現在理解應該是賞菊東籬下,怎麼能把菊花摘了呢,亂摘花花草草是不對的。魯迅在廣州有次演講時對此下過定義:這是魏晉風度的一種表現。對於陶淵明來說,菊花是作爲藥材和食材吃下去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詩人正在尋找自己的家園。家園在哪兒?就在所住的茅廬中。『此中有真意』,詩人感覺自然界的一切生機都隱藏著道理,正如夕陽西下鳥兒飛往自己的人間。 在魏晉時代出現陶淵明這樣的詩人不是偶然,那個時期知識分子都很喜歡追問生命存在的意義。如果一直這樣問下去,也許我們會形成一條思辨哲學的路徑,也許會啟發邏輯學的發展,也許由此帶來自然科學的發達。這就是陶淵明所處的魏晉時代非常嚮往的一種純粹境界。 盛世的悠然 唐朝有290年的歷史,人口規模六千萬左右,而在這將近300年的歷史中,錄取的進士不到一萬人。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封建時代的進士才是真正的時代精英。在這樣的背景下,王維在19歲考取舉人,21歲考中進士第一。與此同時,王維是一個造詣精深的國學家、出色的畫家,他是南宗畫代表人物,同時還是一個傑出的書法家和一個非常了得的音樂家。唐朝的社會文學藝術全面的才華都在他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我們來看他的詩【終南別業】。這裡的『別業』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不是超大的house,就是一座小茅棚。王維在終南山造了自己的小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這首詩真的很美,完全體現了個人的自由意志:住在山腳下,只順著流水走,走啊走啊,走到水流枯竭的時候就坐著了,看著那雲一點一點起來,天色晚了要回家時,偶遇林中老者,聊啊聊啊,忘了返回的時間。王維的官位高至五品,他用詩、書、畫、茶、棋和琴來表現詩人的情懷。王維晚年居住在陝西藍田縣,那裡有個景點叫輞川,輞川有個白石頭,白石頭邊上一個小池塘,池塘邊長滿芙蓉花,王維就在這裡造了一個很小的能停小木船的船屋,旁邊也種上芙蓉花,起名爲『辛夷塢』。王維有個愛好寫詩的布衣好友叫裴迪,到了周末,他倆就駕一葉輕舟,往來藍田的景點間,每到一個景點就飲酒煮茶,最後兩人一共寫了40首詩,成了一部【輞川集】。 盛世不僅是悠然的,還是浪漫的。現在已經蕩然無存的唐代大明宮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相當於四個故宮。這樣一個偉大的王朝,會給我們留下怎樣的情感記憶呢?這時候,李白就該登場了,他確實很浪漫,『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還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其實,敢說的不是他一個人,他們那一代人都這麼說話。舉個例子,杜甫的爺爺杜審言,是武則天當朝時候的人,他臨死前,他的一幫好友到杜府臨終關懷,杜審言說:『甚爲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意思就是:我活著,老壓得你們出不了頭,現在就要死了,你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只恨沒有人能代替我的位置。在這裡,他講的是文才方面。所以說,在唐代,不是只有李白會說『天生我材必有用』。 大家非常熟悉的【早發白帝城】是李白59歲的時候寫的。距他離世只有3年的時間。時逢至德二年春,李白被流放行至奉節,遇赦返江陵隻身一人,妻子尚在南京內弟處,雖然被赦免了,一文不名,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能懷著被赦的愉悅心情,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詩。而【望廬山瀑布】也是李白在毫無政治前途和希望的時候寫的。在這樣一個浪漫時代裡頭成長起來的老人,依然有著青春的氣息,所以李白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有挫折沒什麼,現在我早就走過萬重山。這正像劉禹錫後來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所以,唐朝留給我們最強大的民族情感,就是它的青春、開放、包容、浪漫,還有它的從容。在這個真正的盛世,人們的精神狀態也就比較悠然了。 來源:新華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