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王全安執導的電影【白鹿原】將在國內公映,由此,小說【白鹿原】再次回到公眾視野之中。這部曾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2010年被評爲『30年來最好的長篇小說』。隨著電影的上映,19年前出版的該小說還會再度流行嗎?讀者對於【白鹿原】被改編成電影又有什麼樣的期待呢?
記者 劉磊 沈梅 孫璐 應嘉軒 那些年 我們同追【白鹿原】 1993年6月,【白鹿原】作爲小說正式出版單行本,當時極負盛名,大群讀者搶著閱讀此書。南京一位院線經理回憶說,當時他的很多同學掏不起錢買小說,就開始抄小說閱讀,手抄本在同學間風靡一時。南師大文學博士俞香順也在【白鹿原】的盛名之下閱讀了這部小說。『19年前,小說【白鹿原】的大紅可能正好契合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尋根熱、文化熱。而且,當時的文學也還處在一個比較「中心」的位置,所以影響甚大。』 『【白鹿原】不僅被專家認同,多年來也一直被讀者所喜愛,其重要性絕對是不容忽視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趙普光告訴記者,最初接觸到小說【白鹿原】 是在大學期間,10多年過去了,小說留給他的印象非常深刻。『我還記得小說的扉頁就有一句話,「小說被認爲是一個民族的秘史――巴爾扎克」,把小說和民族的歷史聯繫到一起,【白鹿原】確實做到了。』 現如今 疑問1: 小說本身過時了嗎? 距離出版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9年,小說【白鹿原】還能像當年那樣大熱嗎?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導黃髮有認爲,藉助電影的風潮,小說【白鹿原】很可能再次成爲暢銷書,『這部小說的銷量一定會大漲,但真正深入讀這本書的讀者不會太多。』他分析說:『現代文學的娛樂性比較強,娛樂性不足的小說很難流行。而【白鹿原】中描述的宗法社會,現在的年輕讀者很難理解,讀起來還會有語言障礙。』文學博士俞香順也持相似觀點,不過他認爲:『但這並不是說【白鹿原】過時了。【白鹿原】的史詩風格、史詩畫卷對當代的小說創作仍然具有典範意義。』 『我並沒有覺得【白鹿原】過時了!』90後大學生程微告訴記者,她在朋友推薦下閱讀了【白鹿原】,『那麼厚一本書本來決定花一個月讀完,不料一讀就一發不可收拾,一天就看完了。非常精彩!』而趙普光也表示,就這部小說而言,其實並沒有閱讀年齡的限制。 疑問2: 電影能讓讀者滿意嗎? 本周,王全安導演的【白鹿原】將首次登上大銀幕。俞香順博士對於小說被改編成電影有些許擔心:『文學與電影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文學的餘味更多、想像空間也更大。我當然希望電影能夠像小說那樣波瀾壯闊、容量巨大,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對電影【白鹿原】所抱的期望是:『在沒有看到電影之前,我希望電影能夠剪除枝蔓、突出主線,講好故事;發揮電影視覺衝擊的優勢。如此而已。』 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導黃髮有則對電影沒什麼期待,他說:『【白鹿原】這部小說是很難拍成電影的,有很多東西是基本表達不出來的。電影還能保留小說的厚重感嗎?是不是只能迎合大眾庸俗趣味呢?我表示懷疑。』而對於電影【白鹿原】,黃髮有表示:『我沒有任何期待。』文學批評家何平表示,自己一定會去看看電影【白鹿原】,但他並不看好這部電影,『我認爲中國目前沒有導演有能力拍好【白鹿原】,這麼宏大的題材在電影裡根本裝不下。所以電影【白鹿原】只會避重就輕,選擇眾多線索中的一條,但那已經成了王全安的【白鹿原】,而不是陳忠實本人的。』 來源:現代快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