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重建信仰,使被邊緣化的德性重回人心(1)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8-28 19:35| 發佈者: 順天道化| 查看: 1831| 評論: 0|來自: 光明網

摘要: 本文所言的『德性的邊緣化』,非常明確地指的是規範人心向善的道德標準被解構,人們的道德理性和倫理生活陷入混亂,道德水平普遍下滑的現象。相應的『人的平面化』,則是指人不再追求精神的垂直向上的超越,不再追求 ...
本文所言的『德性的邊緣化』,非常明確地指的是規範人心向善的道德標準被解構,人們的道德理性和倫理生活陷入混亂,道德水平普遍下滑的現象。相應的『人的平面化』,則是指人不再追求精神的垂直向上的超越,不再追求與天同德的神聖境界,人所追求的只剩下功利性的好處,至多只是在水平維度上,追求生活形式的新奇刺激、多姿多彩,舒適安逸和發展相應的技術手段。這已經成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人類生活或生存問題(existence problem),因此也應當成為迫切需要回答的倫理學或哲學的理論問題(academic question)。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麥金太爾(Alasdair MacIntyre)為解決日益突出的道德和道德言說無序的問題,而寫出了【德性之後――一種道德理論研究】(After Virue, A Study of Moral Theory)。這本書以獨到的批判性思維的洞見和對西方社會實際道德生活的深切關注,引發了一種倫理學新思潮――德性倫理學。作為對近代以來從理性主義、情感主義、直覺主義,以及分析哲學的元倫理學和存在主義哲學的非理性主義倫理學的旗幟鮮明的質疑和指正,【德性之後】明確地提倡重回亞裏士多德的『德性』傳統。這無論是對挽救現當代社會的道德危機,還是對推動倫理學研究由在概念範圍內咬文嚼字和吹毛求疵回歸到關注人的實際道德生活,都功不可沒。然而,麥金太爾的德性論也存在着相對主義、片面性和籠統性等問題。本文擬從重建信仰和重樹德性的關係上,對『德性的邊緣化』及其扭轉之策作些初步的探討。同時,也會對麥氏【德性之後】存在的有必要進一步商榷的問題有所涉及。 
     
      
     
    一,德性的界定 
     
     
    在【德性之後】中,麥金太爾給『德性』下過一個初步的定義:『德性是一種獲得性人類品質,這種德性的擁有和踐行,使我們能夠獲得實踐的內在利益』。[1]下此定義前,麥金太爾對『內在利益』以舉例的方式作了必要的描述,主旨是說明,與名利、金錢、等可量化的有形財富這類外在利益不同,內在利益是一種人在精神上的收穫,比如在自我達成某種目標時,對成功、卓越、美感的切身體驗。 
     
    顯然,這一界定過於籠統。因為不同的人對成功、卓越、美感的體驗會相當不同。比如小偷成功地偷到東西時,他除了獲得外在利益,偷到金銀財寶外,也可以享受到麥金太爾意義上的『內在利益』,即由其偷竊過程中的技巧、機智、冒險和僥倖帶給他的成就感和令其愉悅的刺激。然而無論是偷東西的計劃還是實踐,都無德性可言。 
     
    我們給德性一個定義:德性是人對垂直維度的普世價值的自覺遵循而形成的品質。 
     
    合乎邏輯地,這裏需要對普世價值和垂直維度的普世價值作一必要說明。[2] 
     
    普世價值是適用於一切時代,一切文化,每個人、不同規模的人類群體和人類整體的積極意義或積極性質;是人在人類歷史演進、文明進步和精神成長過程中,不斷地總結生活經驗,抵禦並摒棄人性中潛在的對人類具有毀滅性的惡的可能因素,而對人的善性積極地、文化地建構的結果。 
     
    普世價值提供着人類精神生命的陽光、空氣和水分,滲透於並滋養着人類文化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類社會能人樣地而不是獸樣或魔樣地存在與運轉,使人類存在能夠不斷地戰勝使人沉淪的人性弱點,而在艱難困苦的努力中,執善固執,保持着向神聖的精神境界開放和升華的可能,從而使人類社會和人類文化具有了善良、美麗、可靠、健康的性質。 
     
    普世價值是被賦予了理性能力的人類自己對社會生活精神標準的立法,是人類在文化地進步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規範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的善惡標準。如果沒有這樣的立法和規範,人類可能被理性能力的濫用和惡用所毀滅。 
     
    普世價值提供着人在生活中一切向善的意義選擇以道義根據和理性參照系。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普世價值已經成了每個正常而成熟的人類存在都可以發現的生活常識、都可以證明其正當性和不可或缺性的生活內容和存在形式。 
     
    這個價值選擇的理性參照系是一個由水平和垂直兩個維度構成的體系結構。它們概括了所有效用價值和人文價值。效用價值是可量化的價值,而人文價值是不可量化的價值。 
     
    在水平維度上的普世價值可以概括為五種。它們是可量化的效用性價值、綜合了可量化性與不可量化性的知識價值、不可量化的情感價值、品質價值、以及滿足人的生理與心理需要的美的價值。 
     
    水平維度的普世價值有如下特點:一,它們在自身之內可作量的計較,中庸適度是其程度標準。二,它們作為『善』在自己範圍內會有『不善』相比較、相對應。即,相對於中庸適度的德性,過與不及都是『惡』。三,這些水平維度的普世價值的具體形式具有無限多樣性的發展可能。四,它們倫理學意義上是否為『善』不是自身決定的,要受垂直維度的人文價值的制約,既可能被善用,也可能被惡用。五,它們引導人類生活走向豐富多彩,而不決定人類生活趨向善和神聖的高度。人類文化墮落時,在一定限度內,有可能水平維度的普世價值卻得到充分的發展與實現。因此,一個人具有非常高的智商、情商,非凡操作及管理能力、果斷、勇敢的品質,隨和、浪漫的氣質,都不等於他具有德性。德性不是指人內在地擁有這些水平維度價值的品質表現。 
     
    垂直維度的普世價值是指示善惡的人文價值,可分為底線價值與高標價值。底線價值規範的是為人的起碼精神資格,給出的是人與獸類、與魔鬼劃界的標尺;高標價值昭示的是成聖的理想,通常由信仰提供終極支持,給出的是人在人品境界上不斷自我超越,向天使接近的意義燈塔。 
     
    底線的普世人文價值包括人權價值和倫理價值兩個方面的內容。它們從權利和道德上規範了人之為人的底線,是人之為人的精神資格的標尺,也是人類理性地為能享有和平、健康、有尊嚴的社會生活的自覺立法。1948年聯合國【普遍人權宣言】和1993年世界宗教大會形成的【走向全球倫理宣言】是人類對底線普世價值建構的偉大成果。 
     
    由某種宗教或哲學信仰提供的終極人文價值支持的高標普世倫理價值,從古至今一直只是少數人類聖哲、豪傑或志士仁人的德性,還從未成為過多數人自覺奉行的行為準則,但是,正是這些高標的普世倫理價值作為一種拉拽着人類精神向上的力量,加強着人類精神向上超越的努力,而使人類不至沉淪為一種平面動物。 
     
    垂直維度的普世人文價值有如下特點:一是順序性:底線價值一定是高標價值的必要前提,這個順序不能顛倒。二是單向性:與非普世價值或反普世價值水火不容,勢不兩立。三是只定性質不定程度:它們規定着善惡性質,不能用『中庸適度』來衡量、評價。四是,整體性及收斂性:由上述底線價值到由信仰支撐的高標價值,作為指示倫理善惡的標準,構成一個完整的具有收斂性的有機體系,不可拆解,也不存在像水平人文價值那樣的無限多樣地擴展、創新的可能。 
     
    沒有德性的人是達不到垂直普世價值底線標準的人,他們會故任意地侵害和踐踏他人作為人的基本權利和人格尊嚴。古往今來一切人為的社會性災難,從以神聖名義發動的宗教戰爭,到德、意、日法西斯以種族主義為根據發動的侵略戰爭和種族滅絕的罪行;從斯大林的肅反運動到哥爾布特的屠殺;從中國的反右運動到文化大革命,……,所有這些人間災難的製造者作為其反人道犯罪的道義根據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非普世價值,認為某個宗教、某個種族、某個階級、某些人具有高人一等的特權或優越性;都蔑視和肆意地踐踏着垂直普世價值的底線。 
     
    自覺地達到了底線標準的人,具有起碼的德性,能夠擔當一個人起碼的義務和責任,能做到遵守社會的法規、法律和約定成俗的倫理,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德性更高的人所為則高出了底線的要求,能自覺地『己欲利利人,己欲達達人』,會對社會和他人奉獻許多,在自己身上達成老子所言『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如水上善,孔子所說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聖賢人格理想。  
     
    將『德性』界定為人對垂直維度的普世價值的自覺遵循而形成的品質,可糾正和彌補麥金太爾德性論的幾大弱點。 
     
    第一,可避免麥金太爾德性論中的歷史相對主義問題。麥氏德性論中有一個基本的方法論原則,即『道德總在某種程度上與社會性的當地情況和特殊性相關聯,當代的道德力圖擺脫全部特殊性而成為一種普遍性道德的願望,只不過是一種幻想。』[3]不難看出,從這樣的觀點出發,會邏輯地得出否定普世價值的有害結論。這種以特殊否定普遍的歷史相對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教條非常一致,其明顯的問題是,任何道德的應然評價和批判,如果嚴格按照這一原則,就都被轉化為對實然的認識和認可,等於宣佈了道德評價的不可能。普遍性與特殊性總是同時存在相互滲透的,人的精神對於人的生活的能動規範作用與人的生活對於人的認識的制約作用,是相互制約和互為條件的關係。人的有目的的實踐都有其價值評價作為前提才可能成立。而人類對於歷史事件的道德評價總是有着自覺或不自覺的先在價值標準才可能。 
     
    我們在理性地理解和把握荷馬所肯定的德性、亞裏士多德肯定的德性、基督教傳統肯定的德性,中國傳統儒家肯定的德性時,的確不能脫離它們所處的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發展階段,然而,我們對其是非、優劣、得失的評價,卻需要一種價值標準作為邏輯前提才可能作出。麥氏的德性論缺乏這種自覺的評價標準意識,而被滯於歷史相對主義裹足不前。當然他這種情況還不是最糟糕的。比此更糟糕的可能也是存在的,比如,如果以馬克思主義的勞動階級至上這種非普世價值為價值標準,我們對上述三種典型的德性倫理學的判斷,必然會具有民粹主義的色彩,而得出,它們不過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意識形態的荒謬結論。 
     
    人類是一個需要經過歷史的過程,才能在精神上成長、成熟起來的存在。而以道德進步為核心的人類精神進步是在不斷地告別非普世價值的誤區的過程中實現的。德性是在人類追求精神超越的過程中,在具體的歷史文化背景中被建構的。其具體的歷史的表現形式,必定帶有具體的局限性。然而真正有生命力的德性,必定閃耀着普世價值的恆久光芒,因此可以在不同的具體的歷史文化背景中釋放有益的精神能量。而那些表徵着德性的具體的歷史的有限性的非普世價值因素則會在人類精神的進步過程中不斷地被剝離、淘汰。 
     
    荷馬時代以及亞裏士多德時代認可的德性,還沒有達到與非普世價值劃清界限的自覺。因此,麥金太爾引導我們注意到由亞裏士多德開創的德性傳統在今天已經被丟棄的道德危機,推促我們重新重視作為人的內在品質的德性的塑造,才是道德建設的核心問題所在時,我們完全認同他對德性的重要性的強調,但是卻不能認同荷馬肯定的表現為殺人不眨眼的『勇敢』德性,也不能認同亞裏士多德將奴隸排除在外的城邦德性,更不可能得出傳統的等級制社會比現在的民主憲政社會更有利於德性培養的荒謬結論。 
     
    第二,可糾正麥金太爾德性論對啟蒙運動以來人類德性進步成就的抹煞。與麥氏德性論的歷史相對主義同時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他絕對地否定18世紀以來偉大哲學家們道德建設成就,沒有注意到,近代以來一方面拋棄了亞裏士多德德性傳統,另一方面也矯正了這個傳統中的不良偏差,而發展出了為這個傳統所忽略的卻是德性建設必不可少的健康內容。 
     
    近代以前的德性倫理學的突出問題有二,一是在忽視底線普世價值的情況下,高調強調和提倡高標普世價值。比如,在人的合理欲望普遍被壓抑,人之為人的人格尊嚴和基本權利普遍不能實現的情況下,德性卻要求人們『存天理滅人慾』,與天同德,忍辱負重,謙卑地逆來順受,在道德境界上與基督合一,或與天同德。二是作為德性內容提倡的,許多是非普世價值。比如,男尊女卑以及要求人在等級社會中各安其位,即在道德上肯定和支持人被分作三六九等的現實。 
     
    包括休謨、康德、邊沁、密爾等在內的18世紀以來西方啟蒙思想家們對人類精神和德性進步不可抹煞的貢獻,就在於他們論證了人由於擁有理性而具有自由的本質,因此人是目的,不能被當作生畜、奴隸、工具、手段,人在人格尊嚴和基本人權上生而平等,他們的倫理學理性地建構和證明了這樣一些底線普世價值的合理性。而恰恰是這些底線普世價值原則,為當代民主憲政制度提供着道義根據。麥氏生活在美國這樣的成熟的憲政民主制度下,很難意識到,美國等西方憲政國家的先進性,和像中國這樣的還沒有在國家層面上認可這些底線普世價值的專制國家的落後性。他更不能親身體驗到,在古往今來的所有對人的基本權力和人格尊嚴平等都不能保證的國家,由政權提倡的道德建設是多麼地虛偽。 
     
    不可否認,恰如【德性之後】所揭示的,休謨的情感主義倫理學、邊沁的功利主義倫理學、康德的理性主義倫理學等等倫理學說,的確都對亞裏士多德的德性倫理學傳統強調的德性的目的論前提,以及作為人的內在品質的德性有所忽視,但是,就它們確立起來了人之為人的底線德性DD人生而平等地擁有基本人權和人格尊嚴,因而彌補了荷馬、亞裏士多德、聖托瑪斯的德性倫理學的嚴重欠缺,糾正了這些近代以前的德性倫理學的重大誤區,因而有助於人類德性的全面進步而言,它們又是對德性倫理學的必不可少的糾錯、補充、完善、豐富和發展。 
     
    第三,可避免麥金太爾德性定義的籠統性問題。普世價值肯定一切對人而言的積極意義。水平的效用性價值、水平的人文價值對任何人,一般而言都是善的或有益的,它們本身會帶來美感,但是卻並不必定構成德性。如果它們受垂直維度的非普世價值或反普世價值的指導,它們都會成為助惡的因素,比如『勇敢地』從事法西斯事業,『果斷地』實施恐怖主義行動,『高效地』維護專制統治。反過來,如果它們自覺遵循垂直維度的普世價值規範,特別是,如果它們被自覺地與追求高標倫理的德性品質相結合,它們就融入德性,成為加強德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的揚善的因素。 
來源:光明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