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重建信仰,使被边缘化的德性重回人心(4)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2-8-28 19:37| 发布者: 济世| 查看: 1940| 评论: 0|来自: 光明网

摘要: 中华民族由几千年来信仰天道的民族,变成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民族,再变成现在的丧失了信仰维度的民族,其中深刻的思想和历史教训更是值得认真总结,当以专文另述。概括地说,从历史过程来看,自1915年陈 ...
中华民族由几千年来信仰天道的民族,变成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民族,再变成现在的丧失了信仰维度的民族,其中深刻的思想和历史教训更是值得认真总结,当以专文另述[6]。概括地说,从历史过程来看,自1915年陈独秀、胡适等倡导“新文化运动”开始,主流人文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越来越偏激。从以“科学”反对“迷信”发展到以所谓的“历史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彻底否定传统。帝国主义侵略、专制权力的统治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中国化的历史条件。共产党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武装革命在1949夺取政权后,中华民族便合乎逻辑地进入了这个伟大民族史无前例的思想一律,全民被要求信仰马克思主义。 
     
    然而马克思主义这种哲学建构起来的信仰却具有极大的误导性和欺骗性。它系统地论证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独特的非普世价值或反普世价值――劳动阶级至上。并以物质第一性、劳动生产实践第一性这种唯物主义的绝对主义世界观支持着这种非普世价值或反普世价值。而这种价值观对于在专制制度下饱受压迫、剥削的劳动阶级极具诱惑、欺骗性,实际上却把其信奉者引向了一种精神境界无法向上超越的死胡同。 
     
    60多年来,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国教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无神论控制下,中华民族的天道信仰被彻底排斥,中华民族的德性体系被严重解构,中国人的人性被严重扭曲。信仰马克思主义最虔诚的人,在最好的情况下可能是焦裕禄、孔繁森那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然而另一方面,他们也会丧失起码的敬畏感,相信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会“亲不亲,阶级分”,变得六亲不认;会把所谓的“阶级敌人”视为比猪狗不如的异类,无情地蔑视、蹂躏、践踏、剥夺其作为人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会将党性、阶级性视为高于人性;会把马克思主义提供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作获得真理的最深刻最正确的原则、立场和方法,会无视人类文明史上先人的代代积累,而与一切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当然还存在着比马克思主义更坏的思想体系,存在着自我标榜的假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利用马克思主义为自己谋权、谋财,就像是邪教头子利用邪教自己谋权、谋财、谋色一样。但是这种更坏的东西的存在,并不能反过来作为论证马克思主义好的根据。 
     
    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取代中华民族的天道信仰,一是马克思主义有被中国人接受的历史需要和历史条件,这即是中华民族处于外来侵略和本国专制统治的双重暴力压迫下面临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的双重任务。二是中国天道信仰的包容性反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畅行无阻提供了思想前提。三是中华民族的辩证法传统,务实传统、大同理想、整体高于个体的思想倾向等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相通之处。四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皇权专制,导致了民族劣根性的一面既深且广的存在。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能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掉包了中华民族的天道信仰的原因。 
     
    三,对支持普世价值的信仰重新作出哲学的理性论证。西方文化的上帝信仰和中华文化的天道信仰经过重新的解释,其终极价值――上帝之“大爱”和天道的“成全”,都能支持和统一起包括德性在内的普世价值体系,都能提供足够的容纳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一切符合普世价值的美丽成果的思想空间。 
     
    然而,无论是西方人的上帝信仰还是中国人的天道信仰,在其经历的历史过程中,都曾为非普世价值和反普世价值的立场所利用,所以需要重新解释。 
     
    普世价值与一种正信仰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证的关系。普世价值包括了所有可称之为“德性”的内容,从底线的德性到高标的德性;也包括了所有够不上德性却可以带给人从生理到心理一切美感享受和有益帮助的内容。由水平的普世价值和垂直的普世价值构成的价值体系,需要有信仰提供的终极价值才能统一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价值体系。而一种信仰能成为正信,则必须表现在它所提供的终极价值对其下的普世价值体系有着滋养、支持、维护的作用才能证明其存在的合法性。简言之,信仰要支持包括德性在内的普世价值才是正信仰,而包括德性在内的普世价值必须有信仰提供的终极价值的支持才能在理论上完成。 
     
    四,通过不懈的传播和教育工作,普及信仰和德性对于完满人生的必要性。让每个人都在了解信仰和德性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形成寻求和获得精神向上垂直超越的信仰灯塔的自觉,进而明了,德性本应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身份,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规定性。 
     
    对于人类个体来说,在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中还存在着信仰和德性的文化条件的情况下,个人没有信仰、没有德性都不影响其作为正常的人类生命的存在。但是如果构成个体的人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民族文化、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人类世界,理性地默许或制造出丧失信仰和德性维度的现实,则必将出现人将不人的危机,这种危机会发展成人类之间的自相残杀和人类的自我毁灭。 
     
    拥有信仰和德性的自觉,并不必然地带给其拥有者个人幸福、舒适的生活。在现实不完美的存在状态中,信仰和德性必定会加强信仰者和有德者对人间不公平、非正义、苦难的敏锐觉察和切身体验,会强化他们的良知、义务和责任感,他们个人会有更多的担当和付出,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像耶稣那样,因为对世界和人类的爱,而献出自己的自由和生命。 
     
    然而正信信仰者和有德者个人,却同时能得到信仰和德性的精神厚予。首先他们会有一种贯穿其一生、其乐无穷、不可能失业的创造性工作,即他们时时都可以通过完善自己的德性,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而塑造一个越来越美,越来越善的自我。这种使得自我每天都比昨天变得更美好的自我创造工作,比起发明和制造一种新的物质产品的工作来,是更加让人幸福愉悦的事情。其次,他们的精神境界使他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痛苦的人”与“快乐的猪”这两种不同境界的生存状态,进而能明确地选择前者,在自我人生价值完满实现的过程中,不为权、名、色、利诱惑,而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达成为人独有的自由本质。再次,他们的信仰和德性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用爱和成全的心态创造真正美好的情感,并得享人间美好感情带来的美好的体验。无德之人会因为损人而最终害己,有德之人则会因为爱人而为人所爱。 
     
    这些道理,浅显易明,但是对今天的多数人,恐怕都是闻所未闻的。当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这些道理,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由信仰和德性充实的完满的人生。 
     
    综上所述,重建信仰,德性就重新有了源头活水。当信仰者和有德者越来越多的时候,德性就由文化的边缘,重回人心,也重新回归到文化的核心。 
     
     
     
    注释 
     
     
     
    [1]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 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2] 请参见笔者对普世价值的研究成果。除正式发表于2010年第一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普世价值范畴体系初探”外,还有2009年7月在超星学术视频的“普世价值论”演讲。这一演讲稿及2010年8月完成的“普世价值立场宣言”都尚未在官方学术刊物上发表,但是在网上已经广泛流传。 
     
    [3]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同上,第159页。 
     
    [4]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同上,第256页。 
     
    [5] 关于中华民族的天道信仰,请参见笔者:“找回我们失落的精神命根DD重建中华民族天道信仰刍议”,此文2010年2月完成,尚未在官方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但在网上已经流传。 
     
    [6] 参见笔者:“20世纪中国人接受共产主义信仰的文化机制和深刻影响”一文,尚未在官方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但已经在网上流传。 
     
     
    刘利华 完稿于 2012年5月15日 
     
     
    (本文为提交给2012年6月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传统价值与美德”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 
来源:光明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