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重建信仰,使被邊緣化的德性重回人心(4)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8-28 19:37| 發佈者: 濟世| 查看: 1930| 評論: 0|來自: 光明網

摘要: 中華民族由幾千年來信仰天道的民族,變成一個信仰馬克思主義或共產主義的民族,再變成現在的喪失了信仰維度的民族,其中深刻的思想和歷史教訓更是值得認真總結,當以專文另述。概括地說,從歷史過程來看,自1915年陳 ...
中華民族由幾千年來信仰天道的民族,變成一個信仰馬克思主義或共產主義的民族,再變成現在的喪失了信仰維度的民族,其中深刻的思想和歷史教訓更是值得認真總結,當以專文另述[6]。概括地說,從歷史過程來看,自1915年陳獨秀、胡適等倡導『新文化運動』開始,主流人文知識分子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批判越來越偏激。從以『科學』反對『迷信』發展到以所謂的『歷史科學』歷史唯物主義徹底否定傳統。帝國主義侵略、專制權力的統治使馬克思主義獲得了中國化的歷史條件。共產黨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領導武裝革命在1949奪取政權後,中華民族便合乎邏輯地進入了這個偉大民族史無前例的思想一律,全民被要求信仰馬克思主義。 
     
    然而馬克思主義這種哲學建構起來的信仰卻具有極大的誤導性和欺騙性。它系統地論證的價值體系是一種獨特的非普世價值或反普世價值――勞動階級至上。並以物質第一性、勞動生產實踐第一性這種唯物主義的絕對主義世界觀支持着這種非普世價值或反普世價值。而這種價值觀對於在專制制度下飽受壓迫、剝削的勞動階級極具誘惑、欺騙性,實際上卻把其信奉者引向了一種精神境界無法向上超越的死胡同。 
     
    60多年來,在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准國教的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無神論控制下,中華民族的天道信仰被徹底排斥,中華民族的德性體系被嚴重解構,中國人的人性被嚴重扭曲。信仰馬克思主義最虔誠的人,在最好的情況下可能是焦裕祿、孔繁森那樣的全心全意為人民的人。然而另一方面,他們也會喪失起碼的敬畏感,相信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無所畏懼;會『親不親,階級分』,變得六親不認;會把所謂的『階級敵人』視為比豬狗不如的異類,無情地蔑視、蹂躪、踐踏、剝奪其作為人的人格尊嚴和基本權利;會將黨性、階級性視為高於人性;會把馬克思主義提供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當作獲得真理的最深刻最正確的原則、立場和方法,會無視人類文明史上先人的代代積累,而與一切傳統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當然還存在着比馬克思主義更壞的思想體系,存在着自我標榜的假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利用馬克思主義為自己謀權、謀財,就像是邪教頭子利用邪教自己謀權、謀財、謀色一樣。但是這種更壞的東西的存在,並不能反過來作為論證馬克思主義好的根據。 
     
    馬克思主義信仰能取代中華民族的天道信仰,一是馬克思主義有被中國人接受的歷史需要和歷史條件,這即是中華民族處於外來侵略和本國專制統治的雙重暴力壓迫下面臨着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的雙重任務。二是中國天道信仰的包容性反倒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暢行無阻提供了思想前提。三是中華民族的辯證法傳統,務實傳統、大同理想、整體高於個體的思想傾向等等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相通之處。四是中國幾千年來的皇權專制,導致了民族劣根性的一面既深且廣的存在。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能被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掉包了中華民族的天道信仰的原因。 
     
    三,對支持普世價值的信仰重新作出哲學的理性論證。西方文化的上帝信仰和中華文化的天道信仰經過重新的解釋,其終極價值――上帝之『大愛』和天道的『成全』,都能支持和統一起包括德性在內的普世價值體系,都能提供足夠的容納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取得的一切符合普世價值的美麗成果的思想空間。 
     
    然而,無論是西方人的上帝信仰還是中國人的天道信仰,在其經歷的歷史過程中,都曾為非普世價值和反普世價值的立場所利用,所以需要重新解釋。 
     
    普世價值與一種正信仰之間存在着一種互證的關係。普世價值包括了所有可稱之為『德性』的內容,從底線的德性到高標的德性;也包括了所有夠不上德性卻可以帶給人從生理到心理一切美感享受和有益幫助的內容。由水平的普世價值和垂直的普世價值構成的價值體系,需要有信仰提供的終極價值才能統一起來,才能成為一個完整價值體系。而一種信仰能成為正信,則必須表現在它所提供的終極價值對其下的普世價值體系有着滋養、支持、維護的作用才能證明其存在的合法性。簡言之,信仰要支持包括德性在內的普世價值才是正信仰,而包括德性在內的普世價值必須有信仰提供的終極價值的支持才能在理論上完成。 
     
    四,通過不懈的傳播和教育工作,普及信仰和德性對於完滿人生的必要性。讓每個人都在了解信仰和德性的重要性的基礎上形成尋求和獲得精神向上垂直超越的信仰燈塔的自覺,進而明了,德性本應是人之為人的內在身份,是人之為人最重要的規定性。 
     
    對於人類個體來說,在其生活的社會環境中還存在着信仰和德性的文化條件的情況下,個人沒有信仰、沒有德性都不影響其作為正常的人類生命的存在。但是如果構成個體的人生活的社會、文化環境的民族文化、國家社會乃至整個人類世界,理性地默許或製造出喪失信仰和德性維度的現實,則必將出現人將不人的危機,這種危機會發展成人類之間的自相殘殺和人類的自我毀滅。 
     
    擁有信仰和德性的自覺,並不必然地帶給其擁有者個人幸福、舒適的生活。在現實不完美的存在狀態中,信仰和德性必定會加強信仰者和有德者對人間不公平、非正義、苦難的敏銳覺察和切身體驗,會強化他們的良知、義務和責任感,他們個人會有更多的擔當和付出,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會像耶穌那樣,因為對世界和人類的愛,而獻出自己的自由和生命。 
     
    然而正信信仰者和有德者個人,卻同時能得到信仰和德性的精神厚予。首先他們會有一種貫穿其一生、其樂無窮、不可能失業的創造性工作,即他們時時都可以通過完善自己的德性,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而塑造一個越來越美,越來越善的自我。這種使得自我每天都比昨天變得更美好的自我創造工作,比起發明和製造一種新的物質產品的工作來,是更加讓人幸福愉悅的事情。其次,他們的精神境界使他們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痛苦的人』與『快樂的豬』這兩種不同境界的生存狀態,進而能明確地選擇前者,在自我人生價值完滿實現的過程中,不為權、名、色、利誘惑,而能把握自己的命運,達成為人獨有的自由本質。再次,他們的信仰和德性使他們在人際關係中用愛和成全的心態創造真正美好的情感,並得享人間美好感情帶來的美好的體驗。無德之人會因為損人而最終害己,有德之人則會因為愛人而為人所愛。 
     
    這些道理,淺顯易明,但是對今天的多數人,恐怕都是聞所未聞的。當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了這些道理,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由信仰和德性充實的完滿的人生。 
     
    綜上所述,重建信仰,德性就重新有了源頭活水。當信仰者和有德者越來越多的時候,德性就由文化的邊緣,重回人心,也重新回歸到文化的核心。 
     
     
     
    注釋 
     
     
     
    [1] 麥金太爾:【德性之後】,龔群 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頁。 
     
    [2] 請參見筆者對普世價值的研究成果。除正式發表於2010年第一期【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上的『普世價值範疇體系初探』外,還有2009年7月在超星學術視頻的『普世價值論』演講。這一演講稿及2010年8月完成的『普世價值立場宣言』都尚未在官方學術刊物上發表,但是在網上已經廣泛流傳。 
     
    [3] 麥金太爾:【德性之後】,同上,第159頁。 
     
    [4] 麥金太爾:【德性之後】,同上,第256頁。 
     
    [5] 關於中華民族的天道信仰,請參見筆者:『找回我們失落的精神命根DD重建中華民族天道信仰芻議』,此文2010年2月完成,尚未在官方正式學術刊物上發表,但在網上已經流傳。 
     
    [6] 參見筆者:『20世紀中國人接受共產主義信仰的文化機制和深刻影響』一文,尚未在官方學術刊物上正式發表,但已經在網上流傳。 
     
     
    劉利華 完稿於 2012年5月15日 
     
     
    (本文為提交給2012年6月1-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的『傳統價值與美德』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 
來源:光明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