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馬一浮先生的國學觀(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8-28 19:17| 發布者: 順天道化| 查看: 2125| 評論: 0|來自: 鳳凰網

摘要: (二)   各民族的學術文化往往會因其所處之環境不同而在經驗層面上有所不同,故而形成其特殊表現形式。然同爲人類,在其理性層面則總會有其深層之同,而其同者即是有著『普世價值』的意義。作爲中國學術文化之 ...
(二)


  各民族的學術文化往往會因其所處之環境不同而在經驗層面上有所不同,故而形成其特殊表現形式。然同爲人類,在其理性層面則總會有其深層之同,而其同者即是有著『普世價值』的意義。作爲中國學術文化之源頭的『六藝之學』,其中必有『普世價值』意義之因素,正如作爲西方學術文化之源的希臘學術文化中也有『普世價值』意義之因素。任何民族的學術文化都是在其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形成的,都是有著特殊意義的文化,而學術文化的『普世價值』往往是寓於其『特殊價值』之中。既然學術文化之『普世價值』往往寓於特殊價值之中,就此意義,正如馬先生所說:『六藝不唯統攝中土一切學術,亦可統攝現在西來一切學術。』蓋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因此,我中華民族理所當然地在自身學術文化中尋求有益於人類社會生活的『普世價值』意義的因素,這並不妨礙其它民族可由自身文化中尋求其學術文化的『普世價值』意義的因素,古云:『道並行不相悖』也。故馬先生說:『道一而己,因有得失,故有同異,同者得之,異者失之。【易】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睽而知其類,異而知其通,夫何隔礙之有?克實言之,全部人類之心靈,其所表現者不能離乎六藝也;全部人類之生活,其所演變者不能外乎六藝也。故曰:「道外無事,事外無道」。』(【泰和會語・論西來學術亦統於六藝】)馬先生的這段話有以下三層意思:第一,就全人類社會看,雖分成多種不同的民族學術文化傳統,但所有不同傳統的文化在根本的道理上說是一致的。全人類社會應有的根本道理是什麼?馬先生認爲就是『本然之善』、『性德之真』。此『本然之善』、『性德之真』乃人性所具有,『六藝之道』就是要把此人性所具有的『本然之善』、『性德之真』開發出來,使『全人類能相生相養』的『天下大同』世界得以實現;第二,『道』(全人類社會的根本道理)對任何民族說都是『本然之善』、『性德之真』,所以是一致的,但各民族的學術文化中既有符合『道』的部分,也有不符合『道』的部分;符合『道』的可以說就掌握了全人類社會共同的根本道理,不符合『道』的則是背離了全人類社會共同的根本道理。如馬先生所說:『因其心智有明有昧,故見之行事有得有失。』因此,我們考察不同民族的學術文化總可以發現其有相同的,在看到表面上有所不同之處時應注意到其深層上的相通點;第三,爲什麼可以說『六藝』可統攝現在西來一切學術?馬先生認爲從根本上說『六藝』乃『人類之心靈』的體現,他說:『學者須知六藝本是吾人性分內所具的事,不是聖人旋安排出來。吾人性量本來廣大,性德本來具足,故六藝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無道也。』(【泰和會語・論六藝統攝於一心】)其實一切道理本自在人心,只是待你觸事而開發。朱熹說:仁者,『在天則t然生物之心,在人則溫然愛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貫四端者也。』(【朱子文集・仁說】第十三卷)『天道』生生不息,以『仁』爲心,『天』有使萬物良好地生長發育的功能,故『人道』也應效法『天』要愛護一切,這是因爲『天人一體』,『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程氏遺書】)。蓋『人』得『天之精髓』而爲『人』,故人生當在實現『天』之『t然生物之心』,而有『溫然愛人利物之心』,天心人心實爲一心。人生之意義就在體證『天道』,人生之價值就在成就『天命』。故馬先生說:『六藝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無道也。從來說性德者,舉一全該則曰仁,開而爲二則爲仁知(智)、爲仁義;開而爲三則知(智)、仁、勇;開而爲四則爲仁、義、禮、知(智);開而爲五則加信而爲五常;開而爲六則並知(智)、仁、聖、義、中、和而爲六德,就其真實無妄言之,則曰「至誠」;就其理之至極言之,則曰「至善」。』(【泰和會語・論六藝統攝於一心】)這一段話可以說是馬一浮先生對『六藝』根本思想之系統的闡述,亦即是他思想所追求真、善、美體系的集中說明,蓋一切學術文化不外是追求真、善、美的。我國學術源頭之『六藝』實是夏、商、周三代之結晶,是我國生民的生活經驗之積累,經過三代諸聖賢明君的提煉而形成理論體系,馬先生把此體系清楚明白地概括出令人易於理解的體系,實是一大功德。雖然我國的『六藝』之道從其基本精神上說可以統攝西來學術,但同樣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民族的學說亦可有統攝其它民族學術文化的功能,如印度學術文化傳統、西方學術文化傳統、古波斯學術文化傳統等等,我們對他們的學術文化傳統也要同樣的尊重。爲此,馬先生特別要我們注意:『今日欲弘六藝之道,並不是狹義的保存國粹,單獨地發揮自己民族精神而止。』(【泰和會語・論西來學術亦統於六藝】)處在今日全球化時代,學術文化發展的多元化趨勢已不可逆轉,因此在傳承我國故有學術文化的同時,必須尊重其它民族的學術文化,必須善於吸收其它民族文化之優長,這樣我們才可以和其它各民族、各國家共同創造人類所理想的『天下大同』世界。


  (本文是湯一介先生爲即將出版的【馬一浮全集】所撰序言,本報有刪節,題目爲編者所撰)
來源:鳳凰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