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古代中國存在於觀念和制度層面的和平傳統,以文化主義超越種族主義和軍事主義,曾經造就了中國內部多種族間的相對和諧,也使東亞區域形成穩定有序的朝貢格局。這一傳統對今天的『中國崛起』仍具啟發意義,在東亞區域與其它國家民族一起協力創造『東亞共同知識空間』,不僅有利於中國的文明復興,也有利於整個東亞世界的和平發展。但中國和平傳統對『仁恕』之道的過分張揚,也曾經使古代中國後來在尚武精神上產生缺失,並導致幾次皇朝在外力入侵面前的崩潰。當下中國也應從和平傳統的這一影響中吸取經驗教訓,在致力於建構中國與東亞世界的知識、思想和文化的共同性的同時,還要對『和平』的內涵有確切把握,對以軍事實力爲支柱的整體性的國家能力建設不能掉以輕心。
『中國崛起』命題正引來人們越來越多關注,海內海外在感受到中國發展所顯露出來的巨大活力的同時,也對中國未來走向的不確定性有所疑慮。如何在不可阻擋的『文明復興』意志與內外的擔憂之間建立平衡,將中國的『崛起』引向積極穩妥的方向?我們所應當仔細考察推敲的,也許是中國在幾千年歷史中形成的特定戰略傳統,作爲戰略文化中最具穩定性和傳承性的要素,它們仍會頑強地生長在現在,或明或暗存在於戰略思維中並作用於現實的戰略抉擇。歷史能夠爲人們說明很多東西,也能夠給人們提示很多東西。在長期積澱中形成的中國和平傳統及其歷史表現,對當下的『中國崛起』命題,正能夠從正反兩個方面提供豐富的智慧資源。 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中國的和平傳統。第一個是思想文化即觀念層面。從流傳至今的眾多經典史籍文獻看,在傳統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並不能說沒有種族主義和暴力的成分,但相對於基於人性共同假設而產生的『懷柔遠人』文化理想,前者並不占有重要位置。中國文化的這種特徵,通常來說,就是文化認同至上的『天下主義』,壓倒了注重血統差別的種族主義。孔子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中國思想傳統的和平主義性格及其蘊含的寬容建設精神,從中可見一斑。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和平傳統在中國,並非先天和固定不變,它也是一種生活智慧習得,是對漫長歷史中的干戈衝突不斷進行經驗教訓總結後的文化生成。文化主義壓倒了種族主義、和平理想蓋過了暴力訴求,傳統中國人的這種精神取向,還在制度層面上得到了落實。中國社會結構向來是『士、農、工、商』並存的四民格局,但『士』在中國歷史上,又有一個由『武士』、『士族』的『士』,演變爲唐宋以後的『文士』的『士』的過程。士族、門閥和貴族在秦漢、隋唐之際的勢力強大及對君主權力的威脅,終使唐代以後實行科舉取仕,一個由【四書】【五經】武裝起來的文官集團所構成的官僚階層,從此成爲一種對貴族的制約力量出現於中國傳統政治場。尚文的儒家文官群體對尚武的傳統貴族的勝利,也使宋代以後形成了文武分職、同時又以文官駕馭武官的政治傳統。文職官僚們的權力到底有多大?以明代爲例,當時中國軍人的最高官價不過是區區總兵,而他們還必須時時受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的節制,節制的方法一是在官位設置上比他們官高一級,方法之二是不構造全國劃一的軍事後勤供應系統,各地的軍隊由各地方分散供給,也就是說軍事物資的供給權也掌握在文職行政官員手中。而全國性的軍事管理機構『兵部』的長官兵部尚書也是文官,就如現代世界多數國家的國防部長是文官一樣。 來源:國學文化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