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对待儒家 别把精华异化为糟粕(2)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2-8-21 17:11| 發佈者: 休竹客| 查看: 2453| 評論: 0|來自: 中国网文化中国

摘要: 三.孔子的“谦逊”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分析模式最为强调的一个主题就是传统制度、习俗的重要性。保守主义认为,这些制度和习俗反映了人类社会总体的、自然的选择,它们以其作为结果的有效性而自证其身, ...

三.孔子的“谦逊”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分析模式最为强调的一个主题就是传统制度、习俗的重要性。保守主义认为,这些制度和习俗反映了人类社会总体的、自然的选择,它们以其作为结果的有效性而自证其身,这种有效性正是人类社会这一复杂系统中所有相关因素的总体效应所产生的综合结果。这个系统之复杂远远超出了人类认知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因而有效的社会制度不可能由人类理性地加以设计,而只能是作为人类有意识行为的“未曾预料的后果”,并以其有效性而为社会所接受。基于这种“认识论的谦逊”,保守主义强调对于传统制度、风俗习惯的承继。

政治的基本目标就是维护有效的社会秩序,它固然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利益,但不可否认,它同时也是社会所有成员的基本福祉之所在。一种既存的社会秩序即便再不合理,但丧失秩序将给其成员造成更大的不幸。处于东周春秋之际的孔子面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陪臣执国命”的混乱局势,力图维护残存的礼法秩序以避免更大规模的社会动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孔子并不打算创制任何新的政治体系,而是简单地呼吁“克己复礼”。这其中他至少能够确定的是,周公礼治确实曾经造就了有效的社会秩序,而后世诸侯破坏礼法的后果更是反证了周礼的可贵。对于三代“巍巍乎”的赞颂表露了孔子对于传统制度、习俗的高度敬重。

结合 “子不语怪、力、乱、神”以及对于“天命”本体论悬置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理性自觉,孔子“复礼”而非“作”而自“出”,更是进一步确证了其在认识论方面“一以贯之”的“谦逊”。这种“谦逊”决非对于自身知识程度的自谦,而是对于人类天命的认知能力之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对于人类天性的不完美,孔子有着清晰的认识,这种不完美性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自利自爱,即德性上的不完美。《曲礼》坦言“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论语》更是将“知耻”作为政治的目标。因此,孔子之“复礼”就完全不是什么简单的“复辟”,而是建立在深刻思想基础之上的伟大政治理性。

百家争鸣之际,中国先圣们忧心于民众的苦难,展开了多种多样的伟大思考,可以说,人类社会所有可能的政治方案都在他们的思想中初现端倪,但最终是儒家礼治以及源于儒家礼治的法家思想获得了成功,这可以说是保守主义政治理路在人类社会实践上的首次理论尝试。


来源:中国网文化中国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