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實踐中,王旭明是一個跳不過去的名字。他是知名教育學者、表達專家,曾任教育部新聞發言人、教育部辦公廳副主任兼新聞辦公室主任,現任語文出版社社長。他是『後非典時代』第一批國家部委新聞發言人,是國務院新聞辦組織的我國首期新聞發言人培訓班『黃埔一期』的學員。 王旭明曾是一位頗受爭議的新聞發言人,在教育部5年任職生涯中,他組織了100多場新聞發佈會,但因為常不按官方語系回答提問,飽受尖刻批評。比如談及『名校生養豬』時,他表示:大學生養豬,媒體不必譁然。有網友嗤之以鼻稱:『你先養豬去』。對於媒體報道困難學生上大學難的個案,他認為:『這往淺了說是無知,往深了說是對國家政策的漠視』,這段論述被總結為『媒體無知論』,又被諷刺。有人稱他是給教育部『添堵』的官員,有媒體甚至公開發表評論要求其辭職。 大概正因為一系列頗具風格的『發言』,王旭明屬於『黃埔一期』學員中卸任較早的一位新聞發言人。在他卸任以後,公眾與媒體卻開始懷念他的真誠態度與個性語言。幾百家媒體和網站共同為他的卸任送行,甚至有報道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卸任以後,他著書、寫博,不斷通過各種途徑繼續『發言』,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發言人。 離開新聞發言人職務以後,他接連推出了【為了公開――― 我當新聞發言人】、【再對教育發言】、【王旭明說新聞發言人】等著作,介紹自己在任5年間的經驗教訓,講述官員與新聞發言人的政治、業務、新聞、傳播等多方面的素養以及必備的修養與歷練。上周末,他所著的【明正言順―――王旭明談官員的說話之道】又正式出版,再次深入探討官員講話的學問。本周二下午,王旭明因為出版社的工作出差無錫,其間本報記者通過電話和郵件對他進行了採訪。 作為國內比較有個性的發言人之一,王旭明在任時曾飽受爭議,經常由『新聞發言人』變成『新聞當事人』。曾有評價說:『他能夠在這個位置上干5年,已經是奇蹟了。』 在卸任之後,王旭明仍然是一位受人關注的『新聞發言人』。去年7月28日,王旭明在其博客上撰寫了一篇長達6000字的【致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的一封公開信】,點評鐵道部『7.24』新聞發佈會上王勇平的表現,這條『教科書』式的博文被網友點擊幾十萬次,引發媒體和公眾對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大討論。目前,他的新浪、騰訊、搜狐等微博粉絲共有500多萬,博客總點擊率上億。 網絡時代,公眾參與的力量空前擴大,面對公共危機和突發事件,官員如何說話、如何發好言成為一門學問。『說錯一句話,就有可能成為一場網絡公共事件』。作為國內新聞發言人『黃埔一期』的學員,王旭明對官員說話之道頗有心得體會。近日他推出新著【明正言順――― 王旭明談官員的說話之道】,該書系王旭明卸任新聞發言人之後的第四本著作,是『卸任後幾百篇博文、幾千條微博、上百場培訓後心血的凝結。』他結合一系列案例和事實,從真誠、個性、適度、包容、幽默、溫情、勇氣、及時等方面剖析了官員說話的種種技巧,開啟官智,教官員學說話。 ■官員不會說話原因多重:既有政治生態的限制,也有東方哲學的傳統,但最主要還是做人的問題;為官說話之道,就是為人說話之道 『我只為領導服務,你們算個啥?』 『如果我們不拆遷,你們知識分子吃什麼?』 『領導就得騎馬坐轎,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臉!』 『你也不能打我電話,一打都打局長,局長很不值錢是不是?……你隨便一個群眾就打我電話?』 …… 這些『雷人』的話語在人們耳邊屢見不鮮,用王旭明的話來說,既令人心驚膽戰,也令人為說話者十分難為情:一個共產黨的官怎麼能如此肆無忌憚地滿嘴跑火車呢?怎麼能如此不會說話呢?這些人個人遭到公眾怒批、被停職、解職還是小事,人民群眾聽到以後,會怎樣看待我們的黨和政府?這些話對我們黨政幹部的形象造成的損害則是大事。 『我們生活中大量的官員不會把好事和好話說好,不會把不好的事和不好的話好好說,不會及時準確、有效全面地說,更不會生動形象、具體感人地說。』王旭明說,在這些『雷人雷語』的同時,我們的官員還存在另一方面的問題,就是愛說『普遍話』,也就是官話、空話、套話和永遠正確的廢話。『很多人不敢講心裏話,只選擇講過得去的話,這給我們黨和國家帶來的災難性損失雖然不是現實的,但一定是長遠的。』 我們的官員為什麼『不會說話』?在王旭明看來,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是在目前的政治生態下,新聞發言人常常陷入『兩難』。作為官員,代表政府發言,必須對政府負責,讓領導滿意;作為發言人,又必須及時面對公眾,讓公眾接受。稍有不妥,就兩面不討好。面對公眾的官員或者新聞發言人經常處於這種尷尬的位置。『但這不能成為官員不會說話或不說話的理由,因為各個國家的官員都會面對這個問題,作為「職務人」,任何一個國家的官員都不可能有什麼說什麼;但在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時候,一個負責任的、真誠的態度是必需的。』 另外,我們官場哲學歷來奉行『言多必失』,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推崇『沉默是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默默無聞作為美德。因此官員在面對問題時『不說話』就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傳統觀念有的時候要批判地吸收,現實社會中其不合理的地方要逐步改進。其實古代的官員也有很多張揚個性、敢於直言的代表,隨着社會文明的進步和民主建設的發展,相信這些觀念會被逐步揚棄。』 王旭明說,這些都是外因,作為一名官員,會不會說話、願不願說話,關鍵還是做人的問題。言為心聲,只有官員會做人,從內心認同不說假話,要說心裏話、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把話說好,看起來是為官說話之道,其實也是為人說話之道。可以不做官,但不能不做人,要做好人說好話,活着才有味道,才能避免災難的發生。』 ■網絡時代官員會說話尤為重要,說錯一句就會成為鋪天蓋地的事件,對官員說話水平的考驗越來越嚴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副秘書長單學剛曾表示,目前網絡的作用比傳統媒體更強大,報紙、電視、廣播都由宣傳部門管理,但網民呈現的是一種無序狀態,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發言人』,不受任何個人管理,觀點比傳統媒體更尖銳,傳播也更迅速。『我爸是李剛』,『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很多人因為一句話說錯了,就會引發網絡公共事件。強大的輿論監督下,有不少官員感嘆:現在當官越來越難了!【環球時報】社評說,可以預見,將不斷有與政府相關的部門和機構捲入公共危機中,它們在輿論面前的笨拙將不斷顯現。這些笨拙將給中國的大形象抹黑,並將一點點損耗中國的政治資源。因此這個問題應當受到中國官方的高度重視。 王旭明也表示,現在對新聞發言人或者面對公眾的官員的要求越來越高,『比我們那時候更高了,因此對官員說話水平的考驗也越來越難,但是這種難不是一種苛責,它一個基本的要求,還是及時、準確、全面、高效。』 他說,自己的這幾本書並不是理論著作,只是自己的個人認識和經驗總結,無論是針對新聞發言人還是針對官員,都是為了幫助政府機構在輿論面前變得機敏起來。 來源: 濟南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