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劉鑒泉先生的『人道』思想研究(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1-7-12 10:38| 發布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851| 評論: 0|來自: 學術研究

摘要: 二      劉鑒泉先生的人道觀是植根於他的宇宙觀的。他認為人在宇宙之中,不僅是宇宙中的一部分,而且與宇宙相續相聯,是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一個環節。他在【群治】一文中寫道:      夫 ...
二 


    劉鑒泉先生的人道觀是植根於他的宇宙觀的。他認為人在宇宙之中,不僅是宇宙中的一部分,而且與宇宙相續相聯,是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一個環節。他在【群治】一文中寫道: 


    夫孝弟仁義之義,豈獨人道之必然哉?遠原於宇宙分合之天理,而近基於人心愛敬之良能。蓋不止為群之自然,抑且為天之自然、人之自然也。分合之義詳於【易傳】、【樂記】;愛敬之義詳於【孟子】。吾常持以推說,已散見於各篇矣,茲復總述其略,以述天人群己之一貫焉。夫宇宙萬象之則,惟調和與秩序,一則合之趨於同,一則分之趨於異。【樂記】曰:「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易傳】曰:「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禮運】曰:「連而不相及,動而不相害。」皆是義也。蓋宇宙無過二態,一為動,二為靜。動則發而行以成和,靜則斂而止以成序。故【易傳】曰:「天行健,地勢順。」【記】曰:「不息者天,不動者地。」宇宙即如是矣。人居宇宙中,亦順是道,其和合也以愛,其序別也以敬。愛,恩也;敬,義也。蓋人之心亦無過二態,其發也,趨於合,沒人我而交通;其斂也,趨於分,定彼此而各守。發者,愛也;斂者,敬也。』[18]  


    此一段表述植根於相續相摩、不離不流的先秦禮樂精神是肯定的。但是,劉鑒泉先生具有超乎尋常的整合、超拔之功卻又十分明顯,第一,整合了孔子、孟子與【易傳】、【樂記】由人道而天道,由現實踐履而形上超越,在至俗至常的人間現世追求至神至奇的功夫。第二,把宇宙的生生不息、於穆不已概括為『動』、『靜』二態的流轉、互動,實際上就是整合了整個儒家與道家的思想資源。這種整合本來在【易傳】、【樂記】中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但是,鑒泉先生的整合是基於人生觀的,是在講宇宙萬物與人類之生老病死相續相聯,因此,踐履中透出了高遠,凡俗中透出了弘大。其理論目的是要矯正中國學術史不離則流,分崩離析的狀態,是要批判五・四時期很多人執一而廢百的偏激行為,這當然具有更為深刻的現實意義。第三,將宇宙分合之天理與人心愛敬之良能整合起來,實際上是將先秦原典的精神與陸、王心學理論的成果融會貫通。所以,筆者以為,鑒泉先生的思想始終繼承了其祖父劉止唐先生立足於孔、曾、思、孟,吸收宋明理學,特別是陸、王心學的思想資源的理路。蕭S父先生說:『鑒泉先生之學思脈絡淹貫經史而以史為重,兼崇儒道而以道為歸。』[19] 如果把這個判斷置放到中國宋明以來學術發展融合儒、釋、道的情勢之中來審視,我們就會發現,蕭先生所說的這個『道』其實並不是先秦時期原汁原味的『道』,而是宋明以降經過了幾番風雨、無數歷煉的的『道』。因此,鑒泉先生云:『蓋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以其縱能久而橫能大。縱能久者,父子祖孫百世不忘,是以有史;橫能大者,遠近親屬分殊理一,是以有群。人居宇宙間,縱橫系屬,不可以離。仁以s合之,義以序列之,而其本在於孝弟。諸德由是而成,百體本是而制,皆因其自然之情而定為當然之則。』[20] 先秦儒家的孝弟仁義之道既久且大,是人之所以為人之異於禽獸者,是系屬於宇宙的自然之情,裡面確有吸收了道家思想的陸象山、王陽明的影子。『諸德由是而成,百體本是而制』,體現了天與人的高度統一的精神。這種精神既符合宇宙生生不息的規律,也有利於人之所以為人,植根於善性的自然發展,沒有任何矯揉造作的逆天之『妄』。因此,這種天道人道一以貫之的理論就不是學派的固執己見,而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所以劉鑒泉先生在其【人道】中寫道:『凡人生觀必本於其宇宙觀。蓋凡言人道者,無非求合於大自然而已。吾華先聖之道不過曰:「盡人以合天。」天者,宇宙之總名也。人在宇宙中,固不能超之,亦不能變之,彼持鬥爭分別之態以對宇宙者,妄也。』[21] 『求合於大自然』,在鑒泉先生的觀念中就是求合於宇宙、天人的世界中唯一的『善』,所以在其『性說』中,他不僅反對告子的『生之謂性』、荀子的『性惡論』,也反對世碩、宓子、漆雕子、公孫尼子,再到董仲舒、王充、韓愈、李翱、程朱、戴震、陸世儀、陳澧等各種有關『性說』的偏誤,他只認同孟子的『性善論』,因為只有『性善論』遵循了宇宙自然之情的根本法則。[22] 正是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建立在『適者生存』,『以物道概人道』的『進化論』基礎之上的西方近代文化就是『持鬥爭分別之態以對宇宙』的『妄』者。鑒泉先生云:『自由平等之說倡,而人倫孝弟之說棄。』雖然『適者生存』、自由平等之說在人類社會的進程中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這種學說『矯枉過正,因噎廢食。自由之極裂其合,平等之極混其序。自由平等之極,欲並縱橫之系屬而絕之。而生物家等觀人物之說,適盛於是。舍人從獸,倡言不恥,標野鴨之放逸,慕蜂蟻之均齊。如其所見,人之自由平等乃不如禽獸遠甚矣。』[23] 鑒泉先生的意思是,以『適者生存』為基礎的西方文化,倡導的是人的生物性、獸性,它違反了『盡人以合天』的自然之道,違反了宇宙萬物渾然一體的中合之德。值得注意的是,『實用主義』與告子的『生之謂性』之間有內在聯繫,它們都會有意無意地導致人的獸性,因此,孟子的『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孟子・告子上】)的聖斷在這裡仍然可以起作用。毫無疑問,這種批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罪惡面前,是具有相當的說服力的。 


    在這種理論背景下,鑒泉先生提出了自己的『人道』理論:『聖人知宇宙之相續相聯,故其言人道曰:「上事天地父母而下傳子孫」,全其所得於天地父母之性命,而與天地父母同其久大,是為大孝。此即人生之目的意義。』[24] 這段表述指出了人生的目的實際上可以化解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事天地父母』,第二個層面是『下傳子孫』。鑒泉先生的這一重要的總結,來源於【曾子】記載孔子的有關論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說的是『上事天地父母』,『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說的是『下傳子孫』。所以【曾子】云:『君子一孝一弟,可知終矣。』『知終』,就是說的人生目的。【曾子】又云:『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准,推而放諸西海而准,推而放諸南海而准,推而放諸北海而准。』由此可知,在【曾子】中,『孝』實際上是一種宇宙觀、天人觀,是人的自然情感的泛化,是『塞於天地,衡於四海』的一種宗教精神:『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乎身,敢不敬乎?』這與【孝經】『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的超越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鑒泉先生的『孝道』思想注重儒家與道家的融合:『【易】曰:「成象之謂干,效法之謂坤。」【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吾華先聖之觀宇宙,不於現象之外更求本體,蓋知更求之徒勞而不可得也。故曰「道法自然」。自然者,有二象焉,縱之宙則生生不已,橫之宇則萬物一體。夫彌異宙者,變也;彌異宇者,異也。變之中有不變焉,故不已,異之中有不異焉,故一體。不一者,相續也。道家之言循環,精於是矣。一體者,相聯也,佛家之言因緣,精於是矣。其在【周易】以「咸」、「恆」為首曰:「咸,感也。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恆,久也。觀其所久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咸,宇也;恆,宙也。莊周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知其使。」』『故聖人之言造詣曰:「久與大。」【易傳】曰:「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大根於久,惟久乃大。」【中庸】曰:「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易傳】曰:「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地化成。」……皆言久大也。』[25] 鑒泉先生的意思是,久,就是『下傳子孫後代』,大,就是『上事天地父母』,『縱之宙則生生不已,橫之宇則萬物一體』。『大根於久,惟久乃大』,『上事天地父母』是以『下傳子孫後代』為基礎的,只有子孫萬代不息不輟,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才能真正做到『博厚悠久高明』。這就是鑒泉先生效法自然、宇宙,天道人道一以貫之的人道精神。從宇宙天地的廣闊視野來把握『孝』的精神,是劉鑒泉先生『人道』的最大特色,他從根本上抓住了【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宣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26] 的表述中所顯發出來的宇宙精神,天人群己一以貫之,既繼承了『吾華先聖』的思想,也回應了『魯變齊楚華變夷』的顛覆局面。 


    因此,劉鑒泉先生十分注重【孝經】。他認為【孝經】是先秦原始儒家哲學的精華與理論結果。在其【〖大學〗〖孝經〗貫義】中,鑒泉先生寫道:『【論語】、【大學】、【禮運】、【中庸】、【孟子】之言,不可以不互證,缺其一則不貫,非獨句義之多顯同而已也。【論語】發其端,【大學】縱貫其次第,【中庸】橫包其範圍,【孟子】直指其要領,而【孝經】則定其會歸。此誠儒家之大義也。』[27] 這實際上給予了【孝經】極高的評價,這也正顯示了鑒泉先生的理論歸結。 


    在【人道】一文中劉鑒泉先生提出的『孝道』理論雖然之根於孔、曾、思、孟的原典,聲稱是『吾華先聖』的絕學,但是,由於鑒泉先生面對的是『持鬥爭分別之態以對宇宙』的現代生活,因此,從思想的統系來看,鑒泉先生走的是其祖父劉止唐先生整合儒家與道家,二者融通為一的道路,所以其『人道』的精神境界與宇宙相續相聯,天地為大父母,父母為小天地,博厚高明悠久無疆的導向之中透着一種天人合一的蕭朗、自然和了無掛礙的灑脫;從思想的方法上來講,鑒泉先生走的是章實齋考鏡源流、明統知類的道路,推十合一,兩而能一,御變用中,『縱之宙則生生不已,橫之宇則萬物不息不輟』,其間蘊含了鑒泉先生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深層憂慮和無限憧憬。有詩為證:

  
    人海風濤總未平,蕭條秋氣倍淒清。挑燈忽憶興亡事,閉戶難禁淅瀝聲。 
    晦景雞鳴悲亂世,故廬蠖屈幸吾生。年來已斷滄桑感,但視銀河洗甲兵。[28] 
來源:學術研究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