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學思錄(1)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1-7-13 10:03|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1719| 評論: 0|來自: 思問網

摘要: 宗教心理決定文明的基本特徵――了解特定宗教的信仰經驗才能進入一個文明的內在核心,比較不同宗教的信仰經驗才能把握各大文明的差異所在。西方宗教學自創始以來即注重客觀中立的研究,廬山之外看廬山,講到宗教經驗 ...

宗教心理決定文明的基本特徵――了解特定宗教的信仰經驗才能進入一個文明的內在核心,比較不同宗教的信仰經驗才能把握各大文明的差異所在。西方宗教學自創始以來即注重客觀中立的研究,廬山之外看廬山,講到宗教經驗時每每予人隔靴搔癢之感。而教界的佈道書則由於信仰立場的限制,只能在廬山裏面看廬山,又不被學界所接受。應以交叉的方式時而走進廬山,時而走出廬山,如此方識廬山真面目。讀【新約】時當自己是基督徒,百分之百接受其思想觀念,然後描述內心的情感體驗;讀【古蘭經】時當自己是穆斯林,百分之百接受其思想觀念,然後描述內心的情感體驗。就像閱讀文學作品一樣,先要忘我才能進入情境,進而進入文本作者的內心世界。偉大的宗教家有着大海般博大的胸懷,信從者由經文的指引感受其澎湃的心潮並隨之起伏,由此將全部的生命託付給他。傳統的宗教研究好比在岸上冷眼旁觀,沒有內心的感動,也就無從領略信仰的真諦。威廉・詹姆士【宗教經驗種種】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宗教經驗,素材主要來自基督教。比較宗教信仰極其困難。不信佛教的人可以研究佛教的歷史,卻不會講佛教的信仰經驗;不信基督教的人可以研究基督教的歷史,卻不會講基督教的信仰經驗――只有既信佛教又信基督教的人才能比較二者之異同,而在現實中找不到這樣心智複雜的研究者。最上乘的治學之道應當融會熱誠的信念與冷靜的分析,由閱讀經典之情感體驗的差別揭示各大宗教的核心秘密――蓋因根本經典決定了一個宗教異於他教的內在特質。

若將意識流擬於內心視屏上的演出場景,經驗記憶就有些像為之依託的背景與舞台。藝文欣賞到了忘我之際,前面的內容情節便取代個人經歷成為當下意象的背景與舞台。內自我開始將先前情節混同於自己的經驗記憶:前者在下意識表層處於醒覺狀態,後者則在下意識深層處於休眠狀態。當此之時,『我』遺忘了經驗記憶的具體內容,只恍惚記得其中的抽象條理。由此可憑直覺判斷作品的情節設計是否合理――此為良窳美惡之標尺。真正偉大的作品則不止合乎情理,且由意象之變幻完美他展現日常經驗所蔽之精神意蘊的深邃內涵。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使歐洲分裂為兩個勢不兩立的敵對陣營,二十世紀的共產主義運動則使世界分裂為兩個勢不兩立的敵對陣營。北約略類當日之天主教同盟,華約則有如當日之新教同盟。其時歐洲已因理性發育而衰老,法國不忠於北約,捷克不忠於華約――唯有文明邊緣的美國和蘇俄仍然葆有旺盛的宗教熱情。大致而言,偏激的共和黨人與偏激的共產黨人使冷戰逐漸升溫,而溫和的民主黨人與溫和的共產黨人則使之逐漸降溫。美蘇皆以救世主自居,堅信其理想放諸四海皆準,一旦遇到錯綜複雜的現實狀況就往往鑿枘刺戾而不合。  

猶太民族發祥於彼時世界最大都市烏爾,此後即與通都大邑結下不解之緣――在埃及聚居於亞歷山大,在巴比倫聚居於巴格達,在西班牙聚居於科爾多瓦,在中國聚居於汴京,在意大利聚居於威尼斯,在波希米亞聚居於布拉格,在奧地利聚居於維也納,在波蘭聚居於華沙,在美國聚居於紐約。從烏爾遷往迦南之際尚是稚童,無法清楚地辨別神話與歷史――至『拉比猶太教』時期才發育成熟,開始出現成年人的生理特徵。作為紹述傳統的教師,拉比依託於某種兩河文明特有的文化教育系統。古猶太人的宗教信仰有新舊兩派之分。亞伯拉罕時代的舊教只與統治家族發生關係,略類中國上古一神教――摩西新教作為一種全民信仰才確立了希伯來文明獨立的文化性格。秦始皇泰山刻石以及大流士貝希斯敦銘文皆兩河高山崇拜之流衍,摩西在西奈山上所受十誡則兩河高山崇拜之變格――前者是人寫給神看的,後者是神寫給人看的。同樣源出兩河,以色列古史與中國古史每有離奇相似之處。【撒母耳記】講大衛敬重受膏的掃羅而不願加害,三代存亡繼絕亦與之心同理同。猶太人置約櫃於耶路撒冷,周人則遷九鼎於洛邑――二者皆為神器,當王朝氣數已盡即悄然失蹤。  

古漢語中『江河』原本指代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山海經】講河出崑崙、南流東注於無達――此處『無達』或為『幼發拉底』之簡稱。在黃河源頭尋覓崑崙亦猶在美國新奧爾良查詢法國奧爾良地址。說起崑崙就會想到王母。傳說中的西王母很可能即是蘇美爾神話裏戰爭與愛情女神伊南娜――她在黃帝征伐蚩尤時扮演戰爭女神的角色,而在穆王周行天下時扮演愛情女神的角色。伊南娜乃天帝安神之女,所以【穆天子傳】中王母自言『我惟帝女』。從跡象上看,華夏王權在中原的興起似與蘇美爾王權在兩河的衰落存在着神秘的內在關聯。華夏各分支中,夏周是恪守傳統之純華,商人則是華夷不辨之雜華――後者有些像以色列歷史上的撒馬利亞人。商周牧野之戰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本土文化之母權觀念與華夏文化之父權觀念的對決。『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如此謂語後置句式可能受到楔形文字語法的影響。【穆天子傅】亦言及『西膜之所謂』,不知是否蘇美爾語音譯。治上古史首要就在華夷之辨――群玉之山容成氏之所守,則容成必屬華夏系統;伏羲女媧兄妹婚至今流傳少數族中,那麼二氏當歸本土系統。  

一部印度佛教史仿佛釋迦生平經歷之重演:小乘佛教階段相當佛成道前的禪修生活,龍樹創立大乘空宗相當佛於菩提樹下覺悟之時,佛法絕跡五印則相當佛在娑羅林中入滅之時。【俱舍論】之五位七十五法與【百法明門論】之五位百法兩相對比,即可明了大小乘的根本區別在於無為法之真如無為。大乘禪旨在證會人性之善,小乘禪偏重對治人性之惡――唯識家將前者視為後者在漸修過程中的歸趨與究極。台賢兩家則不然,一起手便是覺悟之境。華嚴圓教只講一種圓融無礙的至高境界,天台圓教則會三歸一,因大攝小――止以治惡觀以證善。唯識與華嚴之別在地論師處已見端倪:前者近似北道一系,後者比鄰南道一系。教門本經教而宗門重師資。禪宗史上前期的達摩禪下裏巴人,行的是下層路線;後期的惠能禪陽春白雪,走的是上層路線。總體而言,西人注重原始佛教,藏人注重大乘空宗,中土諸師則往往自作主張,立說不以五印為準。中國文化自成體系,有其獨立的性格――魏晉南北朝時期象海棉一樣吸收印度佛教,當智者判教之時開始用自己的眼光理解佛教,至惠能說法之時更是以自己的語言理解佛教。隋唐時代當佛法隆盛之時,諸宗互爭雄長以顯自家之旨;明清時代值佛法衰微之際,各派彼此調和而宗風沉晦。山家山外之諍中,山家繼隋唐佛教之遺風,山外開明清佛教之先河。思想家時常與其時代錯位。同樣生活於唐代,玄奘儼然魏晉南北朝人物,宗密卻象宋明時代人物。  


來源:思問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